元宵佳節(jié)吃完湯圓,放了爆竹,我們?nèi)揖统酥股?qū)車前往大市聚鎮(zhèn)后梁村看板凳龍。月亮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從山坳里露出小半邊臉,皎潔的月光撒向大地,給田野和村莊披上了一層銀紗。
還未進村,已可聽到喧鬧的鑼鼓聲。道路兩旁停滿了車,我們也下車步行。老人、小孩以及穿著時髦衣服的青年男女,個個喜氣洋洋,笑逐顏開。我不禁加快了腳步。
剛進村口,一條巨大的板凳龍雛形便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它猶如一個龐然大物,靜靜地趴著。村民們正做著最后的準備,板凳龍的龍頭、龍尾是村里的干部叔叔們負責(zé)布置裝點的,而百米來長的龍身都是各家各戶出力:每戶出一人,扛一條約兩米長的板凳,每條板凳上放置六盞燈,稱為“每戶一橋燈”。瞧,我大伯一家還在忙著裁棉紙、糊燈籠,爺爺早就備好文房四寶,正大筆揮灑,行云流水般在燈籠上寫上“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我和弟弟見了,迫不及待地跑過去,在燈籠兩邊畫上山水花鳥,把燈籠裝點得五彩繽紛。爺爺看了樂呵呵地為我倆豎起了大拇指。聽爺爺說,后梁村“白天看社戲,晚上舞板凳龍”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已經(jīng)流傳了兩百多年。
夜幕降臨,一輪明月高懸于天空,把整個村莊照得雪白通亮。舞板凳龍開始了!村子里燈火輝煌,鑼鼓喧天。一根長長的繩索將板凳連接成一條兩百多米的龍形,六百盞燈籠把龍身照得晶瑩剔透。舞龍的隊伍浩浩蕩蕩,沿著山間小路、田間阡陌,或盤旋,或游走,蜿蜒前行。霸氣的龍頭上鑲嵌著兩顆金光閃閃的“夜明珠”,兩根長長的胡須微微翹起,神氣地擺動著。首尾相連的龍身蔚為壯觀,跟著龍頭“騰云駕霧”,時而靈巧如疾走忙奔的羚羊,時而矯健如威風(fēng)凜凜的猛虎。燈籠中鮮紅的火苗隨著龍身跳躍、舞蹈。嚴冬里,扛板凳的叔叔伯伯們個個大汗淋漓,熊熊燃燒的熱情早把寒氣驅(qū)散。這時候,村民們在各個地方守候等待,準備好煙花爆竹,一字兒排開,板凳龍一經(jīng)過,大家就爭先恐后地放起鞭炮,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好運連連。此時月光、燈光、火光已融為一體,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一片流光溢彩。
我和弟弟隨著人群一路追趕著板凳龍,伴隨著朦朧的月光,板凳龍漸行漸遠。我停下腳步,注視著遠去的板凳龍,多么希望兩百年后的新年里,人們依然能夠看到板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