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愿移民是世界各國發(fā)展不可避免的重要問題,對其處理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貧困發(fā)生概率的高低。本文以社會學的視角對非自愿移民活動致貧因素的研究路徑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解決“因移致貧”問題方案焦點應該在于幫助移民克服新舊社會環(huán)境沖突,重點在于幫助移民適應新環(huán)境和更好地發(fā)展。
一、問題的提出
據(jù)統(tǒng)計,自1949年以來我國產生了超過五千萬的非自愿移民,且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速率和大型工程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非自愿移民的數(shù)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上升。與此相隨的,是大量“因移致貧”移民的產生。在1985年對水庫移民的跟蹤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生活工作高于移民前水平的僅有1/3,基本維持原有水平的占1/3,而因未得到妥善安置導致生活工作水平明顯下降、陷入極度貧困的亦占1/3。雖然近年來針對非自愿移民的安置補償政策體系日趨完善,但經濟補償投入的邊際收益——貧困率的邊際減低速率卻并不好看,這種經濟學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安置補償政策體系忽視了“因移致貧”是一個綜合社會問題而非單純的經濟問題這一基本事實。
二、 社會關系斷裂是“因移致貧”的根本原因
(一)補償測算的經濟學方法之局限
非自愿移民是一個被動性概念,每一次非自愿移民活動都孕育著新的變遷、沖突和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新舊環(huán)境變遷導致的直接財富損失、沖突導致的生產能力下降還是社會再適應過程耗費巨大的各種成本,都可能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因素。我們原來的研究長期停留在對新舊環(huán)境變遷導致的直接財富損失的補償測算,這種工作在緩解貧困和短時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也在為移民爭取經濟利益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 有效生產力的恢復與創(chuàng)建才是貧困的根治之道
眾所周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方法其實是“授人以漁”——幫助移民恢復或者創(chuàng)造能夠化解環(huán)境變換沖突和適應新環(huán)境的有效生產力。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移民作為社會人,其生產力是高度依賴于其原有社會關系的。也就是說,移民與其原有社會系統(tǒng)連接的斷裂才是他的貧困的根本原因。特別的,當移民本身絕大多數(shù)是高度依賴于其原有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且明顯缺乏可遷移性生產力的農民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如果一個16世紀以前的美洲印第安人被非自愿移民到21世紀的中國城市,脫離了其原有的社區(qū)群體,無法發(fā)揮其原有生產能力,即使有較為豐厚的補償金,其生活也必將是艱難而痛苦的,而長期的貧困也將是必然的。
三、最好的社會關系搬遷也是在搬遷貧困
(一) 隔離還是融合
隨著搬遷安置指導思想的不斷進步,當前很多地方都高度重視對移民原有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保護,以期于最大限度地減少陌生環(huán)境和有差異的社會結構對移民生產生活能力的影響。例如,一些地方在搬遷安置工作中為非自愿移民集中建設還建房,以使得移民們在新的大環(huán)境中能夠維系著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移民小社區(qū)的社會關系也是新環(huán)境社會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也必須服從于新環(huán)境社會系統(tǒng)的運轉規(guī)律和規(guī)范。而這種孤立的小社區(qū)保護方法,實質是在移民與新環(huán)境之間樹立起了一道籬笆,不利于移民群體向新環(huán)境地融合進程,是造成移民群體與新社區(qū)社會系統(tǒng)脫節(jié)的重要因素。
(二)重點是再適應
盡管社會學的研究觀點認為最好是避免非自愿移民和盡可能重建移民原有的社會系統(tǒng)和社會關系。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非自愿移民將永遠不可避免,移民原有的社會關系也將永遠無法重造。因為不能夠對新舊社會的文化和社會關系做出孰優(yōu)孰劣的價值判斷,所以我們其實也無需對其進行復原性重建,只需要幫助移民在新的社會系統(tǒng)中獲得不低于其在原有社會系統(tǒng)的相對生活水平及其對應的社會關系,即根據(jù)Downing(2002)所說的心理-社會-文化三個維度來盡快消除這種社會關系錯位來實現(xiàn)新社會關系的再適應。
四、致貧因素分析中社會學的研究路徑
(一) 田野調查是基本方法
什么是貧困,這是致貧因素研究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王俊文(2007)認為貧困作為社會某一部分人的生態(tài)狀態(tài),包括生理和社會文化兩個方面??梢?,貧困并非僅僅是滿足生理生存能力的缺乏,其中也蘊含著使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權利和社會文化的缺乏。
(二) 個案調查法是最佳方法
田野調查工作的成果主要是形成“原社區(qū)社會特征報告”“遷入社區(qū)社會特征報告”以及最終形成的的“遷入社區(qū)生活和發(fā)展指導手冊”,這些成果主要是服務于一般性群體的一般解決方案,具有經濟性、對象局限性和效果有限性。如果想要提高減貧精度與效度則必須采用個案研究,盡管這種方法較為昂貴,但卻是最佳方法。特別是對于那些處于特殊人生階段的人群如兒童、孕婦、老人、殘疾人等,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加脆弱,更加容易遭遇非自愿移民導致的貧困窘境。因此我們需要在致貧因素調查過程中對他們進行特殊的個案研究,以期于給予他們個性化的的減貧幫助方案。
五、非自愿移民致貧的主要社會因素
(一)生產關系的改變
人的生產力必須發(fā)揮于一定的生產關系之中,在非自愿移民中,人的與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被人為割裂。因為農民往往無法攜帶其最重要、最熟悉的生產資料——土地遷往別處,而在以地換地或以地換房的過程中,農民必須為生產力的遷移甚至新生產技能的學習付出高昂的成本。
(二)原有社會共同體的解體
中國的村落是親緣關系極為緊密的生活共同體,農民彼此之間不僅是生產活動的合作伙伴更是社會文化和情感、精神等的共創(chuàng)共享者。在移民過程中,一些人外出務工,一些人流離失所,一些人遷往陌生環(huán)境,原有的社會共同體被拆成碎片。農民本身所處社會的變化速率是很低的,突然面對如此巨大的變化,他們往往是缺乏應對知識與智慧的。
(三) 兩個社區(qū)的差異
移民搬遷前后的兩個社區(qū)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差異。在實踐中,一些工程方出于好心將非自愿移民安置到環(huán)境較好、離城市更近的區(qū)域,殊不知兩個社區(qū)巨大的經濟和消費水平差異將導致生產力失靈、生活成本提高等諸多問題,從而導致貧困。而文化的差異則將直接導致移民的被邊緣化,并產生一系列社會和心理問題。教育的差異則將對移民后代或兒童學習的連續(xù)性造成重大影響,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也將給心理能力還不十分成熟的學生造成學習困境。
六、減少“因移致貧”的社會學策略
(一) 進行田野調查和個案研究,編制移民教育資料
對搬遷前后兩個社區(qū)的社會特征進行系統(tǒng)研究,編制移民生活和發(fā)展手冊等教育資料引導和幫助移民更快、更好地融入當?shù)厣鐓^(qū),同時盡可能對特殊群體如小孩、孕婦、老人、殘疾人等進行個案研究和一對一幫扶。
(二)生產力的移植與更新
為移民原有的生產活動提供移植和更新的方便,同時在經濟水平和形式差異較大的情況下為移民提供免費的生產技能學習和培訓機會,幫助移民在新的經濟環(huán)境中順利獲得合適、恰當?shù)纳a力。
(三)社會共同體的建立
移民原有的社會共同體已經破裂,復原性的重建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社會共同體是移民獲得社會文化、情感和精神慰藉的重要來源,因此必須著手引導移民在新的社區(qū)中與當?shù)厝斯步ㄈ缗d趣協(xié)會、工會等團體組織,幫助移民建立新的社會關系。(作者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委2015年科技項目“基于淹沒區(qū)耕地價值核算的水利工程集約用地研究”-以重慶市大中型水利工程為例(項目負責人:羅杰,項目號:KJ150033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