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合唱團等素質教育的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在各高校蓬勃發(fā)展起來,大學生合唱團是學生藝術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文章對普通高校合唱活動的開展進行分析。
【關鍵詞】普通高校 合唱 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003
美育是我們國家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地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而合唱藝術教育是音樂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神圣使命,在高等院校的發(fā)展建設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重要。
一、找準主題,并選擇恰當曲目
現(xiàn)在各高校都能認識到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弘揚大學精神的重要性,轟轟烈烈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但是,在表象之下,卻漸漸暴露出偏離校園文化活動主旨的現(xiàn)象,那就是活動重形式,輕內容,缺乏高校校園的精神文化,出現(xiàn)了有“形”無“神”的情況。很多高校把校園文化活動簡單的理解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熱熱鬧鬧,蹦蹦跳跳”,而忽視了校園活動的思想性,削弱了校園活動育人、傳承文化的作用。
例如,很多高校都會組織紀念“一二九”合唱比賽,本來合唱比賽只是一個載體,活動的真正意義是紀念“一二九”活動,使廣大同學銘記歷史,傳承精神,但是活動的實際效果卻變成了各個學院相互比較合唱水平的活動,只剩下了活動的空殼子,失去了活動意義與主旨。
因此,在策劃和組織高校合唱活動時,首要問題就是找準主題,明確活動的思想內核和最終目標,不能為合唱而合唱。對于任何一個合唱團,選擇什么樣的合唱歌曲作為排練和演出曲目是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對于高校中的業(yè)余合唱團尤其如此。合唱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寶庫中儲藏著豐富的合唱曲目,有藝術性較強的作品,也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作品,以及和時代緊密相連的群眾性的合唱作品。因此,在找準合唱活動主題的前提下,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地方特色,選唱其他思想內容好、藝術水平高、傳唱范圍廣、適宜大學生合唱或齊唱的優(yōu)秀歌曲,才能給全校師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導向。
其他經常被傳唱的歌曲,表現(xiàn)愛國主義內容的有:《怒吼吧!黃河》《五月的鮮花》《松花江上》《游擊隊歌》《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在太行山上》等;表現(xiàn)各民族團結和世界風情的有:《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牧歌》《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鄭律成的《圖們江》以及萊蒙托夫詩、柴可夫斯基曲《宿夜的金云》(無伴奏合唱),波蘭歌曲《左右都是橋》《波蘭圓舞曲》等;表現(xiàn)青年學生青春朝氣、昂揚向上的有:《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我們走在大路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傊瑧鶕怀龊铣顒又黝}的需要,選擇適當的合唱曲目。
二、多層次組織合唱活動,開展校際交流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彪S著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拓展大學的交往功能,提升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自覺并尋求文明之間的寬容和對話,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的特色成為一種必然。近年來,高校合唱活動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和提高,許多學校都組建了自己的合唱團,在眾多比賽和活動中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更成為宣傳校園文化的窗口。由此可見,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合唱團對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好的合唱團不僅可以為我們帶來藝術上的享受,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學校的名片,代表學校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和社會公益活動演出,架起學校與社會聯(lián)系的一座橋梁,同時能夠擴大學校知名度。而在校內舉行的各種合唱活動與比賽,則可以分成多種層次,以達到不同的目標。
例如由分院團委組織,以新生班級為對象,進行的班級歌詠比賽。目標是通過一次集體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促進新生班級的凝聚力形成,使學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礎知識。手段是以獎促進,突出班級合唱節(jié)目的創(chuàng)意和集體參與,演唱技巧和內容不為重點,內容健康,體現(xiàn)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學生參與熱情高,班級同學間迅速熟悉,體驗到歌詠的快樂和意義,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識。
由學校藝術教育中心組織,以分院為單位,進行主題合唱匯演。目標是進行主題教育,讓學生體驗一次有一定難度的合唱實踐,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內容,同時營造全校良好合唱的氛圍。手段是下?lián)芙涃M,要求各分院團委精心組隊,并要求聘請相關專業(yè)指導教師進行排練,規(guī)定演唱曲目,要求一個月的時間跨度,確保整個過程是一次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效果:學生熟悉了合唱藝術的基礎知識和要求,感受到專業(yè)式的訓練,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由學校藝術教育中心組織,以全校學生為對象,組建學校大學生合唱團。目標是打造一支相對專業(yè)的業(yè)余合唱團,培養(yǎng)一批良好素質的合唱隊員,對內起示范和輻射作用,對外代表學校學生的精神風貌。手段是進行日常訓練,每周多次訓練,學分認證,專業(yè)指導,嚴格管理。
三、強調組織紀律,培養(yǎng)團隊精神
團隊合作精神是大學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合唱是培養(yǎng)團隊精神最好的方式。合唱為一種群體性藝術,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一種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氣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統(tǒng)一的藝術,達到這種統(tǒng)一,要求隊員之間相互配合、聆聽、默契,更需要隊員擁有細膩的內心情感和較強的自控力,長期的合唱訓練,可以使合唱隊員潛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達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并借此弘揚大學精神。
演出前的訓練不能忽略思想教育,重點是嚴格紀律。不僅要約法三章,而且要曉之以理,讓每個團員都明白:紀律是合唱的生命,直接關系到訓練的效果和演出的成敗。因為合唱是集體演唱,如果有的人排練中不認真與指揮配合,消極演唱或者胡亂表現(xiàn),都可能破壞合唱的整體效果。
此外,要對合唱隊員提出“服從指揮、尊重集體、協(xié)同合作、重在禮儀”的要求,把合唱活動納入禮儀美的軌道。組織者不僅要在音樂素質上技藝高超,還要善于做禮儀方面的引導者,使隊員認識到尊重指揮和其他隊員的勞動就是尊重自己、尊重集體。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做到訓練時不溜號,不隨便講話。endprint
四、與時俱進,探索合唱新形式
在策劃高校合唱活動時,應與時俱樂進,積極探索合唱新形式。在人們過去的記憶中,臺上的合唱演出只是那種“長城、方磚”的單一模式,是十分嚴肅、不可逾越的統(tǒng)一服裝的連隊排列方式。也許是由于合唱的特定性質,或歌唱的內容及其群眾歌詠活動通常要體現(xiàn)出整體性、時代性,或者是一種精神風貌,因此,以往通常合唱的組織者都在力要演唱時的整齊劃一。合唱活動或比賽選取的作品大都是高昂有力,追求輝煌的效果。聲部的排放,也是女聲站前,男聲站后,形成聲部的感覺,而這種模式形成后,沿襲下來就沒變更過,更很少有組織者再去從演唱的形式上開拓,去想方設法尋求其他更貼近大學生生活,更能體現(xiàn)大學精神的新形式了。
其實,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群體歌唱的表現(xiàn)上有很多獨到的形式。如:廣西“劉三姐”式的對歌,貴州侗族大歌,云南少數民族的對山歌等等。冼星海作的《黃河大合唱》借鑒的是歐洲傳統(tǒng)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國及至世界影響都是深遠的,后來創(chuàng)作的如《九一八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則是在合唱的基礎上加進了人物、道具、更有表演的成分。上世紀的60年代又出現(xiàn)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等,更加突出了表演性,更加具有人物化、個性化,充分地發(fā)揮了合唱在造型方面的功能,它一出現(xiàn)就給聽眾帶來一種震撼的感染力,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是臺上歌者能跳,而跳者善歌,使舞臺上色彩斑斕,久久不能忘懷。
五、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學生參與活動
在策劃高校合唱活動時,輿論宣傳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決定了這次活動成敗。通過前期宣傳、現(xiàn)場宣傳和事后宣傳等多種宣傳方式,最大程度地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使合唱活動收到理想的效果,才能為弘揚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添磚加瓦。一般來說,輿論宣傳主要包括前期宣傳、合唱活動現(xiàn)場宣傳及活動之后的媒體宣傳。前期宣傳主要在校園干道、活動會場周圍和學生寢室、食堂等場所制作懸掛橫幅、條幅及海報等標語材料,也可制作展板、宣傳冊、邀請函等進行宣傳。在合唱活動現(xiàn)場,主持人也要用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和互動的方式,將本次活動的主題傳遞給觀眾和演員,并有專人負責照相或攝影?;顒又蟮拿襟w宣傳主要是在校報、??托@網上發(fā)布有關消息、照片或影像資料,制作活動專輯,以擴大活動的影響。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聯(lián)系社會媒體,進行深度的宣傳報道。
為了落實輿論宣傳工作,組織者還應建立聯(lián)系制度和專人負責制度,不定期召開宣傳工作聯(lián)系會議,收集、整理各部門報送信息,督促檢查媒體宣傳報道工作開展情況,協(xié)商解決有關問題。
綜上所述,合唱這門深受教師和學生們喜愛的歌唱活動,更是成為了排頭兵,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我們也欣慰的看到,每一個參與到合唱活動中的大學生,都在身心健康、審美素養(yǎng)、合作精神等多個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李璐.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美育培養(yǎng)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4.
[2]包園.論合唱藝術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黃春燕.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團開展合唱活動實施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