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玉菡
兩個北京大男孩,帶著對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好奇,開設(shè)了一個名為“帝都繪”的微信公眾號,憑著繪畫+數(shù)據(jù)的長圖文,迅速火遍了朋友圈,也讓人們紛紛開始深思,自己與所居住城市的那種千絲萬縷的緣分。
你可能曾到這里旅游出差待上幾天,也可能在這里求學(xué)工作,一待就是好幾年,又或者已經(jīng)成家安居了十幾年。甚至,從小在這里長大。
但是,你知道每個城區(qū)名字的由來嗎?早晚高峰在路上被擠成紙片人時,你想過這里的地鐵公交為何會如此擁擠嗎?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時,你又可曾想到,你面前的那盤生菜竟然來自2000公里以外?
大多時候,我們熱愛的是一座城市的光鮮亮麗,我們享受的是這座城市帶來的便捷和愉悅,在擁有這一切的同時,我們卻很少想去了解這座城市背后的世界,因為我們早已習(xí)慣了生活中的種種:秋天的稍縱即逝,地鐵里擁擠的人潮,日復(fù)一日的工作帶來的疲憊感……
但總有那么一刻,我們會突然發(fā)覺,腳下這座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其實有點陌生。雖然我們都以為對它再熟悉不過。不是嗎?大街上有人問路時,你能夠不假思索地講出最優(yōu)路線;有朋友來游玩時,你馬上就能列出必游景點和地道餐廳;聊天時別人提起這個城市,你總有種莫名的親切感。
但是,當(dāng)有人突然問你如何評價這座城市,你可能會一下愣住,不知如何回答。知乎用戶陳皓宇的體驗也許就是一個典型。在“如何評價廣州這座城市”這個問題下面,他前后寫了三次回答,起初想要講很多故事,但到最后都刪除了。
“到底要怎么去評價廣州這座城市呢?我已經(jīng)在廣州生活了五年半,我還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标愷┯罨貞浧鹱约何迥昵皠偟綇V州上學(xué)時的樣子,也回憶起自己剛工作時被騙的悲慘經(jīng)歷,那時他感嘆著廣州這種大城市的人心險惡。
他寫到了加班到凌晨四五點,下樓買早餐時看到的睡姿百態(tài)的醉漢,和晨跑的年輕人,他們似乎代表了這個城市的兩個極端:可以燈紅酒綠,也可以朝氣蓬勃。
他還寫到小區(qū)樓下那些聚在一起聊天的老廣州,他們一起吐槽外來務(wù)工人員素質(zhì)低下,甚至?xí)Σ恢v粵語的新廣州人帶點隱約的歧視。但除此之外,他們又會在菜市場輕聲告訴你,這個檔位的青菜不新鮮,前面的菜市場更便宜。
在那篇回答里,陳皓宇并沒寫到什么實質(zhì)性的關(guān)于廣州的外在事實,只是記述了五年來的點滴。最后他寫道,“這不是一座有多特殊的城市,他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沉淀,但他同樣非常包容。所以,歸根結(jié)底,你用什么心態(tài)去面對這種城市,這座城市就反饋給你什么樣的面貌?!?h3>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脾氣
那么,我們腳下的這座城市為什么叫做北京、上海、廣州或者其他名字?它跟別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同?——這是微信公眾號“帝都繪”創(chuàng)始人之一宋壯壯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他在北京出生長大,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卻一直在探尋北京這座城市的身份。
在宋壯壯看來,城市跟人一樣是有性格的,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當(dāng)我們看到“張飛”這兩個字時,一開始沒人知道它指代的是怎樣的人,直到我們看了《三國演義》,了解到這是個燕頷虎須、豹頭環(huán)眼的彪形大漢。一個人身上能夠起到識別作用的是外貌、體型、聲音、性格等特征,也正是這些特征確立了這個人的身份,也是張飛之所以為張飛。
人們待在一座城市里,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這座城市內(nèi)生性格的影響?!盁o論對城市還是對個人而言,了解一座城市的身份,或者說它的性格,都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步。而帝都繪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每一次對這些城市原理、地方知識跟共同記憶的探索中,不斷發(fā)現(xiàn)北京的城市身份?!?/p>
宋壯壯的搭檔李明揚也是一位城市愛好者,同時還是一個“京城通”。李明揚是個能把地圖當(dāng)小說看的人。他喜歡城市系統(tǒng),尤其對交通感興趣,北京再復(fù)雜的立交橋,在他的筆下都可以化為簡單直觀的平面圖。
他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收集地圖。從2000年開始,李明揚一直在收集各種各樣的地圖,“我不太喜歡看小說,相對于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可能你拿張圖表給我看我會更感興趣?!毙r候,讓李明揚一遍又一遍快翻爛的書是百科全書,“我對這種扁平化的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加上記憶力還可以,就想把所有東西都裝到自己腦子里?!?/p>
在為城市尋找身份的同時,他們也一直在尋找北京人的身份。然而怎么將北京人身份這個宏大的主題展現(xiàn)出來,兩人也是費盡了心思。不久前刷屏朋友圈的一篇《生活在北京的100個人》,就是帝都繪對于這個問題給出的一種回答。
他們把北京常住人口這一龐大的群體狀況,用22張簡單卻富含趣味的圖片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比如,“在非早晚高峰和深夜的時段,你擠進一截北京地鐵車廂,車廂中大概有100個人”,其中“63個人有北京戶口,37個人還沒有”,他們各自以某種密度分布在北京16個城區(qū),等等。
“我們對著各種數(shù)據(jù)琢磨了很久,最后落到100個人的層面。這一步非常關(guān)鍵,一定要把它變成一個能夠被可視化的東西。”
看了這篇長圖文后,很多讀者都感觸頗深。有人留言:“說真的,那個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數(shù)據(jù)讓我震驚,現(xiàn)在清潔工阿姨看門大爺都用微信了,而且這是北京哦,還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人不用互聯(lián)網(wǎng)”;還有讀者感嘆:“竟然接近一半的人都有駕照,這比例估計比辦了護照的人都多…“四面山河千古在,百年城市一朝新”,北京之為北京,活水之源始終要落腳于人本,結(jié)尾點睛之筆,贊的。”
嗅覺,是我們在日常城市生活中不太能意識到的一項感官,但氣味,卻又最容易讓人產(chǎn)生對某個地方的記憶。你也許在某個瞬間聞到某種氣味,突然想起兒時家門口剛下完雨的泥巴路,或是那年暑假冰棍融化時,空氣中香甜的氣息,又或是第一次約會時,隨著春風(fēng)飄拂的洋槐花。
感受一座城市的方式,因此也有很多。你用眼睛看到的,是它的其中一面,而當(dāng)你閉上眼睛,用鼻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它的另一面。
南鑼鼓巷稱得上是北京最著名的一條胡同了,每天都有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和文藝青年到來,讓這條只有8米寬、787米長的胡同,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endprint
宋壯壯就住在這條著名胡同的旁邊。不同于大多數(shù)人對南鑼鼓巷的印象,他一直覺得“南鑼鼓巷是很差的一條街,很討厭”,但也一直想做一次對南鑼鼓巷的探索。
有一次,他看到英國設(shè)計師凱特·麥克林在紐約、巴黎、愛丁堡、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組織的感官之旅。凱特帶領(lǐng)志愿者們走過這些城市的大街小巷,時不時停下來,聞一聞路邊的玫瑰花叢、大樹、下水道、人們隨地小便的角落甚至是垃圾桶,不放過每一處角落,并讓志愿者把聞到的氣味詳細記錄下來。之后,凱特用不同的形狀、顏色對氣味進行了編碼,并將這些信息可視化,最終繪制出一幅幅獨特的城市氣味地圖。
這給宋壯壯帶來了啟發(fā),后來帝都繪在南鑼鼓巷也組織了一次“聞味兒”實驗。15位實驗員在南鑼鼓巷展開了長達75分鐘的聞味兒實驗,一共記錄下包括皮革味、圓珠筆芯味、垃圾桶味、新鮮百合花味、油煙味以及各種小吃的味道等55種不同的氣味。他們把這些氣味歸納成了16個大類,并繪制出了一幅南鑼鼓巷氣味地圖。
“我們還有一個一直想做的主題,就是在這個城市里,那些看不見的系統(tǒng)是怎么讓城市正常運行和工作的”,李明揚興致勃勃地對《南都周刊》記者提起,“像火鍋食材,就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這個主題。”
火鍋,恐怕是北京冬天最受歡迎的美食了。去年冬天,宋壯壯吃著火鍋,看著桌上琳瑯滿目的配菜時,突然想到:“北京作為一座消費城市,它的食材自給比例是很低。比如說,北京市場上平均只有不到10%的蔬菜是本地生產(chǎn)的。冬天,這種情況則更加突出。那么當(dāng)我們在數(shù)九寒冬吃著熱乎乎的小火鍋時,那些在湯里翻騰著的食物,都來自哪些地方呢?”
于是,他坐著公交車跑到北京最大的一個蔬果集散市場——新發(fā)地,做了一番調(diào)研。他發(fā)現(xiàn),這些會被夾到同一個鍋里涮來涮去的食材,來源比想象的更為寬廣,甚至能覆蓋整個大江南北:保定的藕、山東的平菇、武漢的金針菇、重慶的白蘿卜……。
“我們想表達的是,這一桌菜恨不得就是一個中國,它們來自全國各地,但是又很巧合地聚集在了同一張桌子上?!崩蠲鲹P說。
在做調(diào)查的過程中,兩個北京男孩也時常對一些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驚詫不已,時不時會覺得,自己完全不了解這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
譬如,在為《生活在北京的100個人》這篇文章搜集數(shù)據(jù)時,他們發(fā)現(xiàn),北京的殘疾人概率居然高達7%,但平時卻很少見到他們;在調(diào)查火鍋食材來源時,宋壯壯第一次去了新發(fā)地農(nóng)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這個位于北京南四環(huán)的市場,已經(jīng)有快30年的歷史了,但很多人只是聽說過卻從沒去過,甚至很多本地人都不太知道它的存在。
隨著對城市的不斷挖掘和探索,他們發(fā)現(xiàn)了越來越多像新發(fā)地這樣的,在北京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卻鮮為人知的地方和事物,而恰恰是這些,維持著這座城市的正常運轉(zhuǎn)?!斑@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腳下的這個地方,是那個叫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其他名字的城市,以及我們?yōu)槭裁磿谶@兒,我們?yōu)槭裁催x擇待在這兒。當(dāng)然我們還會慢慢理解那些與我們一樣的,在為這座城市付出的,貢獻著自己生命跟青春的人?!?/p>
傍晚站在車水馬龍的路口等紅燈時,兩個北京男孩看著人流和車流在眼前如光束般滑過,會有那么一刻覺得,自己如此渺小,是這座城市中無足輕重的一個個體,殊不知,自己也正在為這座城市貢獻著青春和生命。
“每個人在城市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城市也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烙印。伴隨著這烙印,我們會逐漸感知和理解腳下的這座城市,我們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城市也是我們的一部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