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月元
【摘要】縱觀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樣,課堂也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但是整堂課下來學生收獲甚微。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雖然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不斷,但是自身主導性作用不甚明顯,導致課堂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剖析其原因,在實際教學中,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筆者教學經(jīng)驗,對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相應地提出一些改善對策,希望能夠對廣大教學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理念有待改善
最近幾年新課改開展得如火如荼,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先進、實用的理念,在實際教學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以生為本”的理念也廣為人知,但在大多數(shù)教學實踐中仍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主要原因是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改變教學模式。據(jù)筆者所知,仍有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不惜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繼續(xù)開展課堂教學,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在備課方面“故步自封”,沒有突破,只求交差;沒有深入研究教材,備課、課件設計等,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二)未突出引導者作用,課堂成為一般知識傳授課
未真正突出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是初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據(jù)有關調(diào)查顯示,每學期伊始學生拿到新教材后第一個翻閱的是語文課本。因為語文課本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從先秦諸子散文到唐宋時期的詩詞,從文字質樸的記敘文到語言精粹的議論文,從中國的雜劇到外國的戲曲,每一篇文章都是編委會專家們千挑萬選,層層研討而最終確定的。然而被學生最早丟棄的也是語文課本,因為教師為了教知識而教知識的做法,不僅沒有突出自身引導者作用,甚至還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如同嚼蠟,學生上課有的神游天外,有的昏昏欲睡,只有少數(shù)學生專注好學,興趣不減。初中語文課堂淪陷為一般知識傳授課堂。
二、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改善對策
(一)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教”與“學”能夠有機結合,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和諧的交流關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探討知識。“以生為本”還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時,這篇課文涉及很多文言文知識,比如實詞、虛詞、古今義、通假字的理解等,對于初中生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引導。比如教師可以介紹一些關于文言文的輔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讓學生能夠獨立解決文言文中一些基本的字詞含義,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突出“以生為本”的理念。
(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語文是具有豐富人文氣息的課程,對學生生活和心靈的影響是明顯又深刻的。這就提示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挖掘人文因素,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學模式也應該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開展,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子。選入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都是作者豐富情感的結晶。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優(yōu)勢,把隱藏在課文字里行間的情感因子挖掘出來。例如在教學《回憶我的母親》時,教師應減少對課文簡單理性的分析,恰到好處地將作者的情加以渲染。課文第一句交代了寫作緣由,第二句“我愛我母親”,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由母親的逝世憶及許多往事,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親“勤勞一生”,母親“勤勞一生”便成了全文敘事的線索,同時也才“值得我永遠回憶”,從而點明了題旨,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調(diào)動學生的各個器官來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將自己和作者融為一體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
(三)通過啟發(fā)加強互動
設置探究性問題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加強課堂互動,讓學生準確把握知識的重點與難點?!俺酝附滩氖墙虒W的根本,離開教材去妄談教法是不行的”,例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認真地研讀過文章之后想,如果將文章的解讀僅僅停留在文言理解上,那就削弱了語文教學文本的豐富性。因此,教學設計擬從立足于文中的一個“閑”字,以朗讀貫穿,巧借資料旁征博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處逆境而釋然安然的人生態(tài)度,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因此,筆者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味蘇軾的閑人情懷上,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供學生探討:(1)作者眼中為什么有如此美麗的景呢?別人怎么就不能發(fā)現(xiàn)這么美的景呢?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2)哪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nèi)心的情感?(3)說一說你怎么理解蘇軾的“閑”?經(jīng)過學生討論一番后,教師進行總結:從蘇軾的經(jīng)歷來看,他絕不隨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屢遭貶謫,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所以這個閑字的背后有他貶謫的落寞之情,有賞月的欣喜之情,有自我排遣的達觀的情懷,以此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深入地認識蘇軾其人,并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影響。
三、結語
長久以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一直都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直都是初中一線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探索的課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尊重每一個學生,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與點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蔡向挺.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常見誤區(qū)及改善對策[J].吉林教育,2017(2).
[2]王志正.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及改善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7(27).
[3]許天生.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及改善對策[J].課外語
文,2017(10).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