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宇
[摘要]隨著商譽侵權行為的方式和手段越來越繁雜和隱蔽,為充分安全地保障商譽權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如何界定網絡商譽侵權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本文所稱的網絡商譽侵權主要是指在互聯網上進行虛假宣傳等行為構成對他人商譽的侵犯,因此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行為。
[關鍵詞]網絡商譽侵權 商譽權 義務
一、問題的提出
小米公司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將360告至海淀法院,稱后者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通過聲明捏造散布所謂雷電Os比MIUI具有諸多優(yōu)勢等虛假事實,損害了小米公司的商業(yè)信譽。此案件應引起我們重視如何界定網絡商譽侵權。
二、網絡商譽侵權的界定
(一)企業(yè)法人是否形成了一定的商譽,具有商譽權
界定是否對本企業(yè)法人構成商譽侵權首先需要判斷這個企業(yè)法人是否具有一定的商譽。商譽是指某行業(yè)或企業(yè)在生產、經營、服務中所形成的品質,是社會各方面特別是消費者對該行業(yè)或企業(yè)的評價,是該行業(yè)或企業(yè)的名譽、信譽和聲譽的綜合表現。關于如何判斷一個企業(yè)是否形成一定的商譽,吳漢東教授認為:“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意識到當事人的產品或服務存在,如果社會公眾未能意識到特定主體的產品或服務在該地區(qū)的存在,就可以證明該主體未能在一定地區(qū)建立起商譽,從而也就不可能存在侵害商譽權的事實。,如何證明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意識到該產品或者服務存在,在北京美馳建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訴北京世紀春天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名譽權一案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在本案中,美馳公司通過舉證證明美馳公司及其門窗系列產品在《光明日報》、《中國質量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新聞媒體上的報道和傳播,再加上自己所獲得的“科技先鋒”單位錦旗,“知名品牌榮譽證書等,足以使一般人認識到美馳公司具有一定的商譽。
(二)第三人是否具有不侵犯企業(yè)法人商譽的義務
商譽權是與企業(yè)法人不可分離的一種權利,雖然形成一定商譽企業(yè)法人享有商譽權,但是界定是否存在商譽侵權行為,還要看行為人是否具有不侵犯企業(yè)法人商譽的義務。首先,從絕對權和相對權的劃分角度來看,商譽權應該被界定為絕對權更合適一些,具有對世權的屬性,此外,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guī)定了商譽免受侵犯的權利,因此不侵犯企業(yè)法人商譽是我們的法定義務。但在這例外情形下,就不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司法實踐中,商譽侵權糾紛特別是因技術原因所致侵權的情形十分復雜。在全國首例計算機軟件黑客誤報案中,一審法院從當前反病毒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克服誤報的角度出發(fā),沒有認定匯民公司在KV300誤報發(fā)生前構成侵權。主要考慮可能就是由于技術的問題,這種誤報行為是技術難以控制的,是技術達不到,因此就沒有讓該公司承擔如此高的注意義務。其次,由網絡主體的復雜性的特點所決定,不同主體的注意義務的標準應該不同,網絡中所獲得的利益越多應該承擔更高的注意義務。典型案例北京金山軟件公司訴周鴻祎名譽侵權案中,周鴻祎,360公司董事長、新浪加“V”用戶,公眾人物,負有更高注意義務,關于金山軟件公司的不實言論構成對金山公司的商譽侵權。
(三)網上宣傳是否構成商譽侵權行為
網上大肆宣傳行為是否構成對商譽的侵權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看內容是否為虛假的。倘若宣傳的內容本身就是虛假的或者是對懸而未決的爭議作出否定性的評價就有可能構成侵犯他人商譽的行為。但若只是對自己接受商品或服務的客觀評價就不具有虛假的成分。金凱恩公司與多恩公司案,多恩公司實際上是對懸而未決的爭議擅自作出結論,發(fā)布對金凱登公司不利的否定性評價,法院認為多恩公司的行為已經對原告的正常經營造成實質性影響,足以損害金凱登公司的商譽。其次看信息來源是否具有合法性。公民具有言論自由權,如果來源正當合法具有阻卻行為違法性的事由。如公民只是轉發(fā)他人在先發(fā)布的消息就不應該讓公民承擔如此高的注意義務來審查其轉發(fā)內容是否真實合法。
(四)企業(yè)法人的商譽是否受到了貶損
網絡傳播具有廣泛性和迅速性的特點,在網絡商譽侵權案件中判斷當事人的商譽是否遭受貶損和通常商譽貶損的認定不同,其認定標準為“公眾知悉”,只要是該不實宣傳或者傳播行為被公眾所知曉就應該認定損害事實已經發(fā)生,企業(yè)法人的商譽權已經受到侵害。然而一些特殊情形,證明商譽受到貶損存在一些問題:
(1)行為發(fā)生之前,商譽已經受到貶損。若在行為發(fā)生之前,商譽已受到貶損的情形下如何界定是否構成商譽侵權就需要我們判斷該行為的發(fā)生是否擴大了損失的程度——貶損程度加大,還是僅僅是對原來商譽貶損的一個印證行為,根本就沒有給企業(yè)法人造成社會評價的降低,這次行為僅僅使一般人認識到這個企業(yè)法人的商譽的確存在問題。北京大學訴鄒恒甫案,被告方可以通過舉證證明北京大學的名譽已經受損,自己的行為只是迎合了人們的看法,被沒有造成實際損害的發(fā)生。
(2)媒體對企業(yè)法人的報道。媒體故意歪曲事實進行不實報道,或者因過失未盡合理審查義務導致不實報道的,構成侵權,同時考慮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判斷媒體報道是否為真實報道時,并不要求其內容全部真實,只要內容基本符合真實情況即可,最主要的還要看媒體報道的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
三、回歸本案
回到小米訴360案,首先,小米公司應該舉證證明自己在手機及手機應用領域具有一定的商譽,消費者對小米具有很高的社會評價。其次,舉證證明360也作為手機領域的一個經營者具有較高的注意義務不侵犯小米公司的商譽,他應該預料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小米公司商譽造成影響。再次,證明雷電Os和MIUI系統(tǒng)到底哪個更具有優(yōu)勢處于尚未確定的爭論,對懸而未決的爭議擅自作出結論,發(fā)布對小米公司不利的否定性評價,360的行為已經對原告的正常經營造成實質性影響,足以損害小米公司的商譽。最后,舉證證明由于360聲稱捏造散布所謂雷電OS比MIUI具有諸多優(yōu)勢等商譽受到了極大損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