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蘭
【摘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亟須進行相應的改革。文章以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作為研究核心,先對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對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課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教學情境;新課標;教學方法
一、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很多中小學學科都在不斷發(fā)生著變革。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幫助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提高對閱讀課的重視程度,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時刻以新課標作為教學指導,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
二、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閱讀積極性較低
當前,我國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缺乏語文閱讀興趣,語文閱讀積極性普遍較低。小學生通常都有好動的特點,不愿意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專心看書,更別說是進行深層次的閱讀了。在一些低年級的小學生中,這種現(xiàn)象更為明顯,他們沒有很強的紀律觀念,也不懂得很多的規(guī)矩和紀律。對于小學生來說,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進行語文閱讀會使他們感受到很強的束縛感,從而產生抗拒和反感心理。在很多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總會有很多小學生不專心聽講,自己在下面搞一些小動作,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對語文閱讀并沒有任何的興趣。另外,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低還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課上并不嚴格遵照課前所制定的教學方案及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在閱讀教學中更愿意使用傳統(tǒng)的主導式講解法。這種講解方法并不能和學生產生任何積極有效的互動及交流,必然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
除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低之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程的安排不合理也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存在的一大問題,主要包括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和教學過程銜接的不合理。在很多小學,學校領導和教師并不是非常重視對小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教育,很多學校經(jīng)常將閱讀課改成語文課、數(shù)學課或其他的一些課程,大大減少了閱讀課的課程數(shù)量。而在進行閱讀課教學時,很多教師更愿意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傳統(tǒng)教學的過程一般是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把文章閱讀一遍,然后教師再獨自將文章通讀一遍,最后給學生安排一些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將文章中的幾個重點段落背誦下來。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嚴重缺乏新意,缺乏針對性,很容易讓喜歡新鮮事物的小學生感到厭煩,無法提高閱讀教學質量。這種不合理的課程安排,通常是由教師自身教學觀念落后和教學素質較低所導致的。
三、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
(一)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改變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順應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就必須對閱讀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相應的改變,而課堂預習則是首先應加以改變的環(huán)節(jié)。在進行閱讀課的教學之前,教師應先引導小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實際上,進行課前預習不只是學習語文閱讀的良好習慣,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應該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教師必須讓小學生從小學就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這可以讓小學生受益一生。小學生在課前預習的環(huán)節(jié)中,彼此之間可以自由地對文章進行討論,互相交流觀點。閱讀不僅僅是看和讀的過程,還應當多聽,多寫,多說,在閱讀時將產生的問題和疑惑記錄下來,并通過反復閱讀來尋找答案,若仍然找不到答案,則由教師在上課時加以講解。
例如,在讓學生閱讀《琥珀》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出以下這些問題:“《琥珀》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琥珀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文章第一段里面的‘約莫一詞有什么含義?”“松脂球是如何變成化石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展開閱讀,自然會擁有更強的興趣和動力。
(二)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根據(jù)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原理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能夠將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層次結合起來,在閱讀時帶動學生的情感。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樂于模仿的階段。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課上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利用“動作模仿”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對重點的字詞進行更好的掌握。
例如,教師在進行《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時,可以先準備一些烏鴉模型、瓶子、水和石頭作為教學道具,向學生演示課文中的故事。在看到烏鴉喝不到水的狀況之后,教師可以問學生:“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呢?”“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學生聽到問題之后,就會帶著問題展開閱讀。然后教師再按照課文中烏鴉所采用的方法,將石頭扔進水里。等水漫上來之后,學生們就會喊道:“水出來了,烏鴉能喝到水了!”“烏鴉實在是太聰明了!”學生們開始紛紛講述自己的感想。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雙眼會時刻盯著教師所演示的模型,并在腦海中思考烏鴉從喝不到水到能喝到水的整個過程。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下,小學生語文閱讀的質量自然會得到提高。
(三)緊扣課文整體進行講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很多文章有著較多的自然段,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難以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而在以往的語文閱讀課上,教師通常會對文章的每個自然段進行分割講解,這使得文章的內容顯得非常分散,難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也嚴重影響了小學生語文閱讀的質量。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文章進行有效的整合,使文章變成幾個有真正意義的板塊,充分展現(xiàn)文章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發(fā)揮整體教學的作用,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題。
例如,教師在讓學生閱讀《司馬光》這篇課文時,可以事先準備四張寫有段落大意的卡片,在上課時將這些卡片貼到黑板上。四張卡片所寫的內容分別是:小朋友們感到很害怕,而且不知道應該做什么;司馬光用石塊砸碎了水缸;司馬光和其他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其中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大水缸里;水缸里的小朋友被救了出來。貼完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每兩人分成一組,讓他們按照文章和四張卡片的內容進行重新排列。小學生在對這些卡片進行排列的過程中,會更容易了解和掌握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而且這種方法也更容易使小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興趣。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存在著學生閱讀積極性較低、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小學語文閱讀的發(fā)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改變以往的閱讀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緊扣課文整體進行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質量,使小學語文閱讀課真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小鋒.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9):106.
[2]王敏.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