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振林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學科,更應率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學科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它最具有得天獨厚的塑造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突出功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將這些要素如春風化雨、細雨潤物般地滲入學生心田,讓師生得到心靈的交融、形神的契合、美感的陶冶和藝術的享受,從而使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得到潛移默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最終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那么,應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因素,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加以選擇。相對于以前,當今中學生的心理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心理問題也比以前更多、更復雜化了,因此,迫切需要語文教師突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同時,擔起學生心理保健醫(yī)生的角色,將心理健康教育貫串于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認知風格,洞悉學生語文學習的具體困難,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架起心靈的橋梁,憑借自己熾熱的情感、成熟的處世閱歷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教育、引導、感動學生,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以大力提高,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對于學生來講,課堂是學生活動的主要空間,也是學生心靈得以成熟的主要空間。因此,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成為學生能否悅納教與學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礎,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來,語文學科是一門實用性、趣味性都很強的學科,學起來應該頗有味道,但為什么部分學生卻懼怕甚至對它厭煩呢?追尋原因,恐在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教育使本該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傳授,這種只講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而忽視情感培養(yǎng)、人格熏陶的教學,從某種程度上講即是扼殺了學生心理的發(fā)展。為此,語文教師要堅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合作開放的良好人文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樣一個良好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學習,讓學生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三、整合有機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質量和水平,新課程明確要求教學目標必須全面反映課程目標的要求,真正體現認知、智能與情意的有機結合。因此,語文教學要有機整合課堂教學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分解與組合,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有關生命教育的文章,如,《紫藤蘿瀑布》《斑羚飛渡》《大雁歸來》《談生命》《荒島余生》《再塑生命》等,有十幾篇之多,教師通過課堂有機的整合和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從而使學生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其實,語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蘊涵著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都是極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另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無不以其獨特的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和心靈的啟迪,其內容可隨機成為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學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時,凈化自己的心靈。
四、挖掘豐富的文本情感資源
作為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學科,更離不開情感教育。教語文就是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文本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情感培育與情操陶冶。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文章的閱讀和教學,從字里行間、人物言行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引導學生在心理上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接受前途理想、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等教育,體現文道統(tǒng)一的實質。不過要強調的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不著痕跡的滲透,避免說教式的大道理,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對這些很容易反感。語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平等探討,使學生獲得美的情感體驗和健康的心理影響。
今天,心理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尤其是學校關注的問題,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更是任重而道遠。廣大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應該滲透有效的心理教育,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