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國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有了自己的幾點做法和體會,愿大家不吝賜教。
一、課堂提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可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不和諧的提問,例如:問題提出的思維度較低,學生幾乎是隨聲附和;問題提出以后沒有讓學生充分考慮以后就回答,往往讓學生顯得很被動;有些問題的提出似乎還帶有刁難學生的意圖,讓學生在課堂上很沒有面子,感覺很尷尬。
為此,課堂提問要想具有很強的實效性,就必須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不再是教師在主宰。結合學科特點,問題的提出最初可以是教師提出,在學生經(jīng)過充分思考以后,可以自愿做出回答,不再采用教師點名提問的方式。學生可以舉手示意,自愿回答。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至于學生因為回答不出答案而感覺丟面子。
反思:在最初嘗試的階段,有的學生還是表現(xiàn)不夠積極。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和評價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的方式,不斷刺激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運作,由于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愉悅的課堂氛圍,一些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開始踴躍發(fā)言。值得可喜的是,那些一向是教師眼里的“問題”學生也開始舉手了。尤其是班級那些“調(diào)皮”的男生,在我的課堂上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被肯定的成就感。
二、教師思路應考慮學生的接受度
我們一直在強調(diào)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可是反思自己的思路是否考慮過學生的接受度。課前備課的環(huán)節(jié)基本上也是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師活動,很少預設學生的活動。參加山東省暑假遠程研修,最大的收獲就是課堂教學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一切不以學生接受度為出發(fā)點的設計都是虛假的。
隨著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增加,有些學生慢慢開始掉隊,甚至有不少學生出現(xiàn)厭學甚至會輟學,這不得不反思教師的課堂思路問題。
其實在平日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基本上就是按照自己的課堂思路進行,基本很少顧及學生的接受度。如果學生出現(xiàn)了和教師不同步的情況,教師往往采取包辦代替的做法,只是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進度。這種做法往往只是班級的極少部分的優(yōu)秀學生跟上老師的進度。長此以往,班級中的學困生會越來越多,這難道都是學生的問題嗎?
反思:鑒于此,在最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為了課堂進度進行教學的弊端,不把精力只用在復習階段。向課堂要質(zhì)量,力爭讓學生的接受度與教師的思路和諧配套,達到最佳課堂效果。如果出現(xiàn)學生接受度與教師的思路不同步的時候,應以學生的接受度為準。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折磨。
三、要讓學生真正參與科學探究過程
語文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思維訓練的教學,其實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是能夠參與旨在訓練學生思維的辯論賽。當然過程中有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有的學生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不管如何,學生對于思維深刻度探究的渴望是無容置疑的,必須好好利用這一教學契機。
可是通過最近一段時間課堂教學評價來看,思維訓練教學不容樂觀。還是前面談到的那個問題,有的課堂教學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僅僅是為了給學生灌輸知識。有的課堂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怎一個熱鬧了得,但舞臺依然是教師的。雖然有些做法的確可以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學生當堂就可以掌握所學的知識,一節(jié)課就在近乎完美的熱鬧中度過??此品浅3晒Φ囊还?jié)課,其實埋下了很多隱患。學生根本就沒有經(jīng)歷思維探究的整個過程,只是在被動地接收教師灌輸?shù)闹R,對于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反思:讓學生親自參與課堂探究過程,表面上看似乎會耽誤一定的課堂時間,也會影響教學進度??墒牵@種做法會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這不正是我們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嗎?其實這種做法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是很有力的,可悲的是,目前還有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沒有做到這一點?;蛟S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因為讓學生親自參與思維探究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諸如:課前材料的準備,辯論的精心指導,思維深刻度等等,的確會花費很多的心思和精力,如若唯有如此,學生的思維才能深刻,教師辛苦一點,又算得了什么?
教學改革一直在不斷進行,為何總是雷聲大雨點???或許說得多,做得少,真正為學生考慮的少。我們的教學活動無論怎樣設計,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要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如果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再好的教學設計也只是紙上談兵。
請尊重我們的學生吧,適合的、學生喜歡的,就是最好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