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1.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板書:青蛙寫詩),齊讀課題,注意正音。“寫”是一個生字,它的部首是“禿寶蓋”,(板書:禿寶蓋),“平平屋頂禿寶蓋,一根雜草也不生”,寫的時候不能在上面加一點。
2. 師:(播放雨聲)讓小朋友說說聽見了什么?(出示詞語“淅瀝瀝”“沙啦啦”),指名讀,雨可真小啊,雨點兒落下的的聲音真輕啊!展開想象,用上這兩個詞說一說,小雨點“淅瀝瀝、沙啦啦”落在了哪兒?
3. 師:(出示小青蛙的圖片)小青蛙聽見雨聲,從池塘里跳了出來,開心地說:“我要寫詩啦!”(出示句子,齊讀。)
4. 師:想看一看、讀一讀它的詩嗎?(教師在黑板上貼上一排14個“呱”字)指名讀,讀完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體會沒有標點停頓,讀得要喘不過氣來了。)
【設計意圖】皮亞杰的研究告訴我們,兒童有泛靈心理,因此,在教學伊始,創(chuàng)設情境,讓兒童走進文本雨天的情境和小青蛙相遇,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淅瀝瀝、沙啦啦”是ABB式的擬聲詞,在本冊教材中第一次出現(xiàn),因此帶領兒童反復朗讀,感知特點,再展開想象,用上這兩個詞來說話,既積累了詞語,訓練了想象與表達,又讓兒童感受到雨天的詩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拿出青蛙寫的、沒有標點的詩,讓兒童通過自己的朗讀實踐,感受到?jīng)]有標點的弊端,感知標點的重要,設計直指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這樣的可不是詩啊,于是,它的朋友來幫忙了,都有誰來了,又是怎么幫的呢?
1. 師(范讀):眼睛跟著聲音走,老師讀到哪里,小朋友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
2. 師(檢查傾聽的情況):都有哪些朋友來幫小青蛙了?(學生回答,出示朋友的圖片和名字:小蝌蚪、水泡泡、 一串水珠,指名讀。識記生字“串”,指名讀,看圖,小水珠一顆接著一顆連在一起,這就叫“串”。你還見過一串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感受“串”字的樣子就像肉串、冰糖葫蘆串。)
3. 師:它們都是怎么幫青蛙的呢?請小朋友自己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 開火車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設計意圖】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教師的范讀,讓兒童直觀感知朗讀的要領,并給予時間讓兒童進行自主的讀書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著力引導兒童把課文讀通、讀順,尤其是“讀順”。這是低年級指導兒童朗讀的重點,除了關注不增不減一個字以外,還要關注兒童看字的視幅的增加,不要用小手指讀,每次只看一個字,而是要有意識地訓練一次看三到五個字;要強調詞兒連讀,指導兒童句子要按照語言結構讀出來,而不是一口氣一字字連起來讀完。
三、 精讀課文,積累實踐
1. 師:三個朋友都來幫小青蛙作詩,它們都怎么幫忙的呢?(指名答)
2. 學生交流發(fā)言。(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相關的標點符號,結合圖畫識記。)
(1) 學生讀小蝌蚪的話“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闭f說小蝌蚪要當什么?出示“逗號”卡片,和小蝌蚪比一比像嗎?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這就是逗號。
(2) 學生讀水泡泡的話“我能當個小句號。”出示“句號”卡片,和水泡泡比一比,句號就是個小圓圈。
(3) 學生讀一串水珠的話“我們可以當省略號?!背鍪尽笆÷蕴枴笨ㄆ?,數(shù)一數(shù)一共幾個點?跟老師說它的名字“省略號”。出示詞卡“我們”,看看省略號的樣子,再結合上下文和插圖想一想,水珠為什么不像小蝌蚪和水泡泡那樣說“我”,而是“我們”?(因為省略號是六個點,需要一串水泡泡來幫忙。)
3. 分角色讀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的話,記住三種標點符號的樣子。
4. 師:有了朋友的幫忙,青蛙的詩真的寫好了(出示青蛙寫好的詩),誰來讀一讀。
5. 師:在小青蛙的詩中,你找到了逗號和句號嗎?把你找到的圈出來。
6. 師:書上的詩寫好了,現(xiàn)在,你能幫青蛙把貼在黑板上的詩也改好了嗎?(提供標點符號卡片,讓學生按照課文去給黑板上的十四個“呱”加上逗號、句號、省略號并分行,在這個過程中,相機點撥用法,“一句話未完,中間加逗號,一句話說完,結尾要畫個圈”。)
7. 師:小青蛙的詩終于寫成了,聽老師讀。聽聽,遇見不同的標點老師是怎樣停頓的。(教師范讀,學生仔細聽)
8. 學生模仿老師的停頓,自己練習朗讀青蛙的詩。
9. 指名讀,師生點評師。小結:遇到朋友小逗號,稍微停一下,一句話說完,就用小句號,停頓長一點,省略號表示還有內容在繼續(xù),所以要聲音拖長。
【設計意圖】低年級兒童形象直觀思維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對于抽象的概念和語文知識的學習,一定要從兒童出發(fā),借助形象直觀的手段幫助兒童感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通過標點符號和蝌蚪、水泡、一串水珠圖片的對比,識記標點符號的樣子;通過老師朗讀的直觀示范,讓兒童感受標點符號的功能;通過兒童的親自實踐,反復體驗,進一步體會標點的作用;最后,通過讓兒童動手改詩,初步感受詩歌呈現(xiàn)的方式,對標點的樣子和作用進一步加深感受和了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所有知識的學習和體驗,都是從兒童的認知出發(fā),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設計安排學習活動,引導他們參與言語實踐,在實踐中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掌握知識,習得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10. 師:除了幫青蛙寫詩,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也都很樂意幫我們所有的人寫文章。在課文中你能看見它們藏在哪里嗎?自己練習朗讀,讀出詩歌的停頓,感受詩歌的情趣。
11. 師: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不僅會變成標點幫青蛙寫詩,它們也很會表達呢?(出示句子:“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我能當個小句號。我們可以當省略號。”)點紅句中的“給你當、能當、可以當”指名讀,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朋友們都是告訴青蛙自己能幫忙寫詩,可是在表達的時候,用的詞語卻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漢語,詞匯豐富,表達同一個意思時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詞語。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首小詩,背一背,體會體會。
【評析】要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就要讓兒童就能感受到我們母語的生動與美好,從小奠定一生的語文基礎和情感。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積累詞匯,豐富兒童的表達。抓住“給你當”“能當”“可以當”,讓兒童發(fā)現(xiàn)蝌蚪、水泡泡、水珠在表達上的異同,感受漢語詞匯的豐富與有趣。再引導兒童朗讀、背誦,實踐體驗,既是積累詞匯、也是積累對詩歌表達的美好感受。
四、 識記字形,學習書寫
1. 復習生字詞:雨點兒、寫詩、可以、當、要、過來、我們、一串水珠、寫成。(認讀詞卡)
2. 出示生字“下、雨”,識記字形。
(1) 出示筆順表,學生自學筆順。
(2) 重點識記“雨”的字形。(師畫簡筆畫:雨點兒從云層中落下)下雨了,小雨點從天而降,看看圖,再看看“雨”字,”你會記住雨嗎?(雨字上面的部分像云,里面的四個點像小雨點)。用手比一比雨點兒落下的方向,風朝一個方向吹,所以小雨點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教師在田字格里范寫“雨”,學生跟著書空識記)。
3. 指導書寫。
(1) 復習“垂露豎”的寫法:“樹梢掛著小水滴,頓筆再要向上回”;“點”的寫法:“輕輕起筆重重回,頭兒尖尖肚子圓”。
(2) 教師范寫生字“下”和“雨”,提示“雨”的四個點的分布要均勻、對稱。
4. 學生書寫,教師巡視關注寫字的姿勢,發(fā)現(xiàn)問題,反饋指導。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要注重有趣和得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雨”字的教學,將字源理據(jù)轉化為直觀的簡筆畫和學生比劃雨點方向的直觀行為,巧妙地將識和寫結合起來,符合漢字科學和兒童的學習心理,扎實、靈動、高效。因為是一年級,在寫字教學中,特別強調了基本筆畫的書寫訓練,用形象的圖片、口訣引導兒童掌握書寫時的起筆、運筆和收筆,為寫好漢字夯實基礎。
(史春妍,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