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寧夏
每年9月,幼兒園都會迎來一批稚嫩乖巧、聰明伶俐的小班幼兒。相信每位幼兒園老師也都會遇上這樣的經(jīng)歷:當家長離開后,有的孩子安靜地坐在一處默默流淚,有的孩子大聲哭喊著要媽媽,甚至有的孩子整個月都是哭鬧不止……于是,老師時常腿上坐著一個,手里牽著一個,身后還跟著好幾個孩子。通常,老師需要花較長的時間來安撫孩子們的焦慮情緒。孩子們的分離焦慮所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與行為,不僅抑制了孩子們自身探索行為,降低了對幼兒園游戲的興趣,還致使教學活動無法正常地開展。如何幫助小班幼兒緩解分離焦慮、消除消極情緒,這成為小班幼兒教師的當務之急與重要任務。
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從字面上解釋是指正向的、積極的情緒。學者們對積極情緒有著各種定義:“它是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取得進步或得到他人積極評價時所產(chǎn)生的感受”[2];“它是對個人的有意義的事情的一種獨特且即時的反應,是一種暫時性的快樂”[3];“它是個體由于體內(nèi)外刺激、事件滿足個體需要而產(chǎn)生的伴有愉悅感受的情緒”[4]。然而,筆者更傾向于孟昭蘭關于積極情緒的定義,“它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lián)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盵5]
一般而言,當孩子到兩歲左右,隨著其語言與表征能力的快速發(fā)展,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意圖,意識到影響家長離開和出現(xiàn)的因素,從而使得分離焦慮逐漸下降[1]。這意味著通過積極的干預,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
在實踐中促進幼兒積極情緒的常用方法有: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來轉移幼兒的注意力;教師用溫暖熱情的態(tài)度來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等。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即時效果,但較難持續(xù)地幫助小班幼兒解決因分離焦慮產(chǎn)生的情緒問題及其反復出現(xiàn)的情況?!?-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面向全體幼兒,關注個體差異,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于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在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遵循幼兒自身發(fā)展特點,嘗試運用音樂律動游戲來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積極情緒。
一、運用“模仿律動”表演法增強幼兒的參與感
3歲幼兒愛模仿的特點非常突出,模仿是這一時期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好動、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緒變化快,注意力易轉移,興趣短暫。他們擅長運用模仿來學習他人的行為。教師可以通過形象化的表演、游戲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愉悅的心情。
律動作為一種人感受音樂的方式,是通過讓身體根據(jù)音樂的性質、節(jié)拍、速度等元素的變化,有規(guī)律地做出富有韻律感、節(jié)奏感的身體動作,加強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它獨有的游戲性、表演性和反復性的特點,非常適合幼兒的情緒,各種粗大運動的展現(xiàn)也符合小班幼兒愛動、好動的身心特點與需要。
可見,無論是模仿還是律動,都是通過運動來進行,筆者嘗試將兩者結合,形成“模仿律動”表演法并運用于集體教學中。通常,在開學初期,幼兒比較怯生,筆者嘗試設計了“洗澡”的模仿律動活動。洗澡源于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容易引發(fā)幼兒的聯(lián)想與發(fā)散思維。在活動導入階段,筆者引導幼兒回憶日常洗澡時的場景,他們的話匣子如被打開了一樣,紛紛說道“我是媽媽給我洗澡的”“我是外婆給我洗的”等。當筆者邊回應邊模仿孩子們洗澡的動作后,幼兒們也會跟著邊說(如“洗洗頭”“洗洗腳”等)邊做動作。在他們此起彼伏的表達、部分幼兒的踴躍表現(xiàn)、自發(fā)的相互模仿下,活動氛圍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此時音樂聲響起,幼兒們逐漸跟著歡快的節(jié)奏自由發(fā)揮,解放自己的肢體動作。在模仿律動的過程中,筆者會以“媽媽”的角色來到有需要的孩子身邊,幫助他們“洗洗澡”。之后適時引入同伴互動環(huán)節(jié),鼓勵幼兒進行兩兩一對或三五一群的“鏡像模仿”,他們的歡笑聲不絕于耳?!澳7侣蓜印北硌莘ň褪沁@樣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步構建起輕松的活動氛圍,幫助幼兒漸漸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使之注意力也由想家轉移至活動本身或與同伴的互動之中。
除了上述生活類律動外,適宜小班幼兒的“模仿律動”活動還有如蝴蝶飛、青蛙叫、小魚游等的動物律動,還有如小火車、落葉類的物體律動。
二、運用“音樂游戲法”增進幼兒的趣味體驗
音樂游戲法是一種將音樂與游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幼兒在音樂伴奏、單純節(jié)拍、歌曲伴唱下進行的游戲。幼兒生來喜愛音樂,對節(jié)奏有較強的感知力,而游戲又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兩者結合是促進幼兒積極情緒的適宜形式,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方式。音樂游戲活動不僅使幼兒感到親切和自然,還有利于教師在寬松的活動秩序和氣氛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兒童的個性和精神氣質,發(fā)展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氛圍,提供優(yōu)美的音樂、有趣的游戲,通過音樂游戲來轉移幼兒的焦慮情緒[6]。
筆者嘗試采用“反復”“組合”等方式去表現(xiàn)一定情感傾向性的規(guī)律動作(如“好朋友開開門”“123木頭人”“吹泡泡”等音樂游戲),將幼兒的體態(tài)動作、節(jié)奏兒歌、音樂進行綜合編排,促進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小班幼兒對象聲詞比較敏感,筆者嘗試將肢體動作與具有一定節(jié)奏型的象聲詞(如“嘟嘟嘟嘟、叮叮叮?!保┻M行組合以代替數(shù)節(jié)拍類的傳統(tǒng)方式,從而增強幼兒的趣味體驗。
比如,在音樂游戲“好朋友開開門”中,紅紅(化名)在活動導入時參與度不高,于是筆者一邊采用唱出節(jié)奏型的象聲詞,一邊拉起她的小手碰碰筆者的肚子、手臂,嘗試將其融入音樂游戲活動中。起初她仍不愿意,但當音樂節(jié)奏越來越快,動作頻率也隨之越來越快后,她漸漸地露出了笑容,開始慢慢與筆者互動起來,偶爾在幾個強音處還不禁地笑出聲來。又如,滔滔(化名)是個比較靦腆的男孩兒,最初兩周來園時一直哭鬧不止,吵著要回家,可每次只要做音樂游戲“木頭人”時,他的哭聲總會漸漸變小。有一次筆者發(fā)現(xiàn)當音樂聲止,其他幼兒的動作都瞬間變成靜止狀態(tài)時,他的眼睛也會偷偷地瞄一眼周圍,當看到有人動了,他會偷偷一笑。于是筆者就鼓勵他當小裁判,在觀察找出“搖晃的木頭人”時自己也需和大家一樣隨音樂狀態(tài)進行身體控制。每次他都很愿意,盡職盡責,樂此不疲地參與到活動中。就這樣,在數(shù)次活動之后,滔滔入園的哭鬧現(xiàn)象明顯減少。可見,在音樂元素的輔助下,使原本的游戲更具感染力與趣味性。通過音樂游戲法感染幼兒,使之逐漸在客觀條件與自主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情緒轉化,在趣味體驗下激發(fā)出幼兒的積極情緒。endprint
三、運用“加減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體驗成功感
小班幼兒在藝術能力發(fā)展上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幼兒的傾聽能力、節(jié)奏感受能力、動作協(xié)調能力都受月齡差異限制。幼兒對于自己的身體支配能力還不是很完善,注意力也不能自覺支配,自控力較弱。根據(jù)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筆者選擇適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內(nèi)容,并通過漸進式設計,引導幼兒逐步從輕而易舉地完成挑戰(zhàn)到需要一點努力才能完成的過渡與成長。
在活動的開始階段,無論是從律動的編排還是動作的設計上,筆者采用先“減”后“加”的方法,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律動活動設計,即從簡單的上肢動作到復雜的手腳協(xié)調與手眼協(xié)調動作,從單純肢體到借助工具,從單個情境到多樣區(qū)域等。通過循序漸進地建構支架的教學方式,幫助幼兒建立階段性成就,促進他們生成對自我的正效評價,從而產(chǎn)生積極情緒。
達爾克羅茲曾通過一系列教學實驗與研究清晰地認識到體態(tài)律動對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節(jié)奏運動與兒童的天性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身體運動、音樂與兒童的游戲活動最易于結合。對于兒童來說,在有節(jié)律的動作、歌舞、表演中,會獲得一種“秩序”的美感和喜悅,節(jié)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也是能夠獲得滿足的美感體驗??梢?,教師通過音樂律動游戲可以有效激發(fā)小班幼兒的積極情緒,支持幼兒在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下更快地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持續(xù)投入到積極的師幼互動與幼幼互動之中。這樣的過程有助于幼兒積累“心理資本”[8],逐步擁有應對挑戰(zhàn)、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從而收獲自我效能、希望、樂觀與心理彈性。
參考文獻:
[1]桑標.兒童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69.
[2]Lazarus R S.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114.
[3]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r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223.
[4]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5).
[5]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5.
[6][7]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6-18.
[8]李旭培等.抗逆力對工作投入的影響:積極應對和積極情緒的中介作用[J].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