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文明,農業(yè)教育聲像出版社
目前,故事化的紀錄片也越來越符合人們的收視習慣。今天人們用現代化的傳播工具來講故事,更容易做到在敘述過程中渲染細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以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去吸引觀眾[1]。這種賦思想以鮮活的故事,使傳播行為更感性化和人性化因而更引人入勝,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接受習慣,肯定會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市場的認可。由此看來,如果紀錄片堅持故事化的創(chuàng)作手段,就一定會經受住任何考驗,也會讓觀眾喜歡和認可。故事化的創(chuàng)作無疑增加了紀錄片的吸引力。當然,紀錄片的故事化就是盡可能動用一切藝術表現手段增加紀錄片的可視性,最終目的是能讓觀眾坐下來觀看,并能感悟到你所要表達的思想。
如何用好故事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我們出好作品的關鍵;具體實施策略方法應注重一下幾個方面:
任何一部影視作品在創(chuàng)作之前或者說策劃過程中,都要有一個好的定位,因為它決定作品的成敗,決定是否會吸引觀眾群,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同樣必須要有正確的定位,然而紀錄片的內容是否豐富決定了觀眾是否愿意觀賞,要想達到內容的豐富就必須要具備故事性,怎樣才能尋找到故事性的完美定位?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連續(xù)播出了35年不倒并為幾代人所共同喜愛的欄目《60Minutes》的觀點是:沖突的情節(jié)和有趣的人物是構成好故事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見,一個真正具有故事潛力的選題要看選題中有沒有矛盾,能不能形成激烈的沖突。剛才分析過,人是紀錄片故事化的主角,千奇百怪的事件,各式各樣的故事,都是因人而產生的,講述一個好的故事,沒有對人物的深刻紀錄是不行的。紀錄片關注人,人的狀況從一種狀況到另一種狀況的轉變,就是一個事件,事件對于一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事件從發(fā)生、發(fā)展、高潮一直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過程,有了過程才有故事性,才有質感。紀錄片中往往是感人肺腑的事件構成了作品的靈魂,它自然而然的將觀眾帶入到自然和現實的氛圍中來,使人看過一遍后久久難以忘懷,并從中受到啟迪,這就是定位好故事性的重要性[2]。
在拍攝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過程中,一定要挖掘所拍攝內容的故事性,紀錄片本身的拍攝過程也是一部好的紀錄片,在導演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首先看到某個事件之后,一定要聯想到可不可以用某條線索來連接成一個故事,進行故事的深度挖掘。紀錄片的故事化,強調表達形式的情節(jié),不光以‘講故事’的方式代替自然主義的呆板記錄,而且在題材選擇、表現內容等方面偏向于故事的深度挖掘。例如:一些紀錄片拍攝者為了能夠拍到精彩的故事,不惜花費幾年的拍攝時間[3]?!镀胶狻肥且徊筷P于保護藏羚羊的電視紀錄片,導演花了三年時間跟隨西部牦牛隊長途跋涉在可可西里高原上,歷盡艱辛尋找和挖掘到了一個感人的環(huán)保故事,拍成了紀錄片《平衡》,而《平衡》這個真實的環(huán)保故事又引起了電影導演陸川的注意,于是陸川拍攝了電影《可可西里》,故事就取材于《平衡》。這個例子說明了紀錄片的故事性是以客觀性為前提的,故事片中的故事可以“創(chuàng)作”,而紀錄片中的故事則只能“挖掘”。創(chuàng)作者必須憑自己的經驗和敏感去把握在眼前晃過的生活,從中挖掘故事、發(fā)現故事并抓住故事。
手中拿著好的素材,但是這些素材怎樣完美的呈現給觀眾?為什么面對同一件事,有的人就會講的深入人心,聽的人也會被其打動,然而有的人卻講得很平淡、聽的人也不會被觸動。這關鍵就是在于講故事的方法。紀錄片講故事的方法要想表現到位,后期剪輯很重要,就是在素材的挑選和組合上,選擇和組合如果得當,恰當設置興奮點,原本好的內容可以變得更精彩,一些平淡無奇的內容也能發(fā)揮得較出色。紀錄片編輯的過程同故事片一樣,可以設置懸念、人物鋪墊、交叉敘事、加快節(jié)奏等創(chuàng)作方法,且可以大膽運用蒙太奇的剪輯技巧[4]。
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紀事》欄目要求45分鐘的節(jié)目里至少不低于12個興奮點,紀錄片要好看,需要有足夠的興奮點,這是一個觀念上的問題;而紀錄片應該如何把故事編輯的更好看、更有戲劇化沖突,則是個技巧上的問題。因此決不能忽略在二次創(chuàng)作中,形成更多的興奮點。“興奮點”是能引發(fā)觀眾在觀看時產生情緒變化的情節(jié)或細節(jié)。這些興奮點可以是情感的、懸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它可以是畫面的,也可以是言語的;它可以是娛樂的,也可以是悲情的……紀錄片的故事基本上是靠興奮點來支撐的,在后期編輯中,通過搜尋和安排這些興奮點,可以把故事編得絲絲相扣,合情合理,讓紀錄片更有戲劇沖突,像故事片那么好看[5]。
通過以上分析,拍出好的紀錄片的主要方法便是故事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如今,紀錄片中的故事性已經慢慢被人們所認同。透過真實的故事來講述一個人的命運或者生活經歷又或者社會事件,它已經成為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普遍思路。不僅故事型作品廣受歡迎,就連政論型、文獻型紀錄片,也都在努力搜集大大小小的故事、情節(jié),用以書史、說理、傳播知識,從而把教育性、理論性題目做得更富于影視特點。想要讓講述的故事與眾不同,就必須要拋棄過去的那種平白直敘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編排出一個相對完整和連續(xù)的矛盾沖突過程,因果關系、開端、發(fā)展、高潮都有較好的關照,這種故事化的編輯方法使紀錄片的可視性遠遠高于那種“原生態(tài)紀錄”。
[1]尹新、陳秀霞:《紀錄片的故事化》,《青年記者》2011.
[2]陳勇志、王啟東:《紀錄片故事化的過程性及其意義的隱性建構》,《保山師專學報》2006.
[3]白云霞:《解析紀錄片南京的敘事策略》,《電影文學》2012.
[4]殷玉靜:《淺議電視紀錄片的故事化創(chuàng)作》,《新聞愛好者》2011.
[5]趙婧、楊寅紅:《從敦煌看紀錄片真實性原則與故事化敘事》,《新聞世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