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調查性新聞的采訪技巧
◎李瓊
調查性新聞一般被稱為深度報道,在我國通常把新聞報道分為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大多數(shù)調查性新聞的主要內容是負面的、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調查性新聞又稱“揭丑”報道,專門用來揭露社會陰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業(yè)的罪惡勾當以及“黑社會”的內幕等,并對某一或某類社會事實或社會現(xiàn)象所進行的深入系統(tǒng)或深入詳細的報道,有較廣的社會影響力。正因如此,調查性新聞也成為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對于從事調查性新聞工作的記者來說無疑是個挑戰(zhàn),這要求記者掌握運用好各類采訪技巧,進行獨立、深入、細致、全面的偵查式、訪問式調查,從而全面深刻地挖掘報道事件或問題發(fā)生的原因、背景、結果、影響等。
調查性新聞目前越來越為中國新聞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所認可與肯定。調查性新聞涉及的領域及其廣泛,政治、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環(huán)保等領域均有適合調查性報道的選題。因此,要采寫出一篇好的調查性新聞報道,首要條件便是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其次以公眾所關注與感興趣的難點、疑點、重點、焦點問題等來確定選題,最后通過記者的層層采訪、巧妙提問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事實背后的事實,剖析事理,切中時弊,直逼要害,方能起到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調查性新聞和電視調查性新聞報道。調查性新聞報道源于美國從未消亡的黑幕揭發(fā)傳統(tǒng)。20世紀60年代,調查性報道開始在美國長盛不衰,并且影響了世界許多其他國家。調查性新聞報道的核心是揭示被掩蓋的事實,尤其是社會的腐敗現(xiàn)象、權力集團的丑聞等損害公眾利益的被某些人或集團企圖掩蓋的事實。
調查性新聞報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是記者獨立展開的調查;所揭露的事實或行為損害了公眾利益;這種事實或行為被掩蓋。
電視調查性新聞報道則是新聞工作者運用電視采訪手段針對某些個人或組織故意掩蓋的損害公眾利益的事實或者公眾關心的問題,并且通過獨立的、系統(tǒng)的、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調查而完成的報道方式,這種報道通常是篇幅長、分量重,能夠收到廣泛關注。
我國調查性新聞報道的興起。中國的調查性新聞報道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那時剛剛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拋棄了“假、大、空”的宣傳手法,新聞正逐漸回歸本體。1980年起,《觀察與思考》、《新聞調查》等著名的調查性報道相繼出現(xiàn),開啟了中國整體調查性報道的先河。
前期準備
選題的意義及要求。對于調查類新聞報道來說,內容為王,選題特別重要。記者必須緊緊抓住公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來選擇報道題材,也就是按照調查性、故事性、命運感的標準來進行選題。
前前期。前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定哪些人可以在鏡頭前接受采訪,選好調查方式和路徑等,起到一個預采訪的作用。當記者找到一個選題,并且基本上確定這個選題可以立起來時,就應該進行預采訪。如《新聞調查》欄目,就是通過前前期的工作,確定事實是否準確,找到可以充分支撐選題的事實證據(jù),并且確定影像、取景等拍攝細節(jié)。
策劃案。在前前期調查預采訪結束以后,為了引導采訪拍攝的順利進行,需要拿出一份策劃案。策劃案包括編導闡述、采訪要點、拍攝日程、編輯結構、視聽方案等內容。一份好的策劃案如果寫得詳細,就像腳本,即使不是太細的,也能形成一個大概的拍攝框架,安排每一部分大致要拍攝什么內容,說明什么問題。
采訪對象的選擇
找到對的人。調查性新聞報道的內容一般是揭丑性的,所以不管是尋找采訪對象,還是從采訪對象那里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這對于采訪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找到對的人就是在開始一項調查性報道的時候,你首先要知道需要采訪哪些人、哪些部門,要知道從哪里入手,才能找到推進調查的證據(jù);其次是在知道應該采訪到的情況下,還要有能力找到他,并且成功做到讓他面對鏡頭,答應接受采訪。
采訪對象的平衡性和全面性。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記者需要尋找多個信息源,使消息的獲取渠道盡量多元化,讓涉及事件的各方相關人士都發(fā)言,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更全面、立體地了解事件的經過以及事件背后的事件。同時,多方發(fā)出的聲音有助于觀眾進行心理暗示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在調查性報道中,一家之言不能稱其為真相,只有經過多方考證和檢驗的事實才是離真相最近的事實。比如怒江廣播電視臺開播的監(jiān)督類欄目《江東江西》里采訪播出的“城市的寧靜 誰來管”這期節(jié)目,記者就是以一長期受噪音侵擾的居民反映事件為切入點,通過記者深夜來到事發(fā)點進行現(xiàn)場核實、調查,隨后采訪受城市噪音侵擾的居民、制造噪音的當事人、噪音監(jiān)測部門、執(zhí)法部門等來全方位呈現(xiàn)新聞事實。
鏡頭語言。畫面和語言是電視節(jié)目的主要敘事方式,記者在與采訪對象交流時,要注意激發(fā)他們的說話愿望,給他們創(chuàng)造說話的語境和氛圍,讓他們的話語鮮活、即興、有個性。記者在現(xiàn)場的解說、“一問一答”的采訪, 新聞人物的談話,錄制畫面時同時錄下的現(xiàn)場的各種聲音都是電視調查性新聞報道特有的表現(xiàn)方式。
采訪的方式
節(jié)目的切入點。調查性新聞報道大多都有開頭、結尾的串場。每一期節(jié)目都應做到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思考問題,以獨有的感受去理解事物,以獨創(chuàng)的構思去組織語言,進而闡述獨到的觀點和看法。在采訪中,記者可通過一些形象生動的場景、主持人的語言等開場方式,在不知不覺中把信息傳遞給觀眾,吸引觀眾眼球、觸動觀眾內心。
提問的策略
溫婉細膩 真情投入。記者在采訪中的表述語言和肢體語言,都要體現(xiàn)出記者本身細膩的感情和真情的投入,這樣節(jié)目的畫面和聲音才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關注細節(jié) 可親可信。細節(jié)往往能夠表現(xiàn)和傳達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因此,記者的采訪要關注細節(jié),這不僅是一種調查的技巧,更能給人可親可信的感覺。
質樸真誠 用心溝通。記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采訪到真實的情感,也才能贏得觀眾的心,通過記者和采訪對象的真誠、用心溝通,節(jié)目才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質疑的精神。質疑是調查性新聞報道的生存方式,這就要求記者必須要有懷疑一切的介入態(tài)度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工作作風。事實的真相不可能直接擺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有時真相還可能被人為隱藏,因此就需要記者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意識進行主動的挖掘。
平等的視角。在調查性新聞報道中,把握平等的視角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針對采訪對象,另一個則是針對節(jié)目受眾。調查性新聞報道涉及的范圍廣泛,采訪對象的身份形形色色,調查記者必須能夠與采訪對象站在同一個層面上對話,才有可能探尋到事實真相。同時,記者也應該考慮觀眾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尤其是涉及到專業(yè)性強的信息時,可通過一串串提問將復雜的專業(yè)知識通俗化,讓觀眾容易接受的同時,還給觀眾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回味這個問題。
平靜的心態(tài)。任何情況下,記者都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冷靜地提問,以層層剝筍、步步追問的方式,構建調查性新聞報道獨有的話語機制。
網絡,已日益成為了解社情民意最便捷的窗口。作為從事調查性新聞報道的記者,只有以網絡為翼,關注網絡、關注公眾發(fā)表意見的平臺、關注網民的留言貼子,才能發(fā)現(xiàn)一個個重要、精彩的調查性新聞選題;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總結經驗,把握采訪技巧,才能將更精彩真實的調查性新聞呈現(xiàn)給受眾。
(作者單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