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皎
摘 要:教材中的文言文,對于高考復習極為重要。復習的方法有四:一曰重視誦讀,喚醒記憶;二曰梳理知識,夯實基礎;三曰注重拓展,進行遷移;四曰品味文化,濡染智慧。如此可使教材文言文復習事半功倍。
關(guān)鍵詞:文言文;誦讀;梳理;遷移;品味
中圖分類號:G 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35-0030-02
高考文言文考查,無論是斷句、分析內(nèi)容,還是翻譯,核心都是對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礎是掌握常見文言知識——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特殊句式等,掌握這些知識必須依托教材。教材是文言閱讀能力的基石,失去這個基石,閱讀能力的形成就成了空中樓閣。高三的文言文復習第一階段,應該緊扣教材,掌握文言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何進行教材文言文復習呢?
一、著眼一個“誦”字,喚醒記憶,強化語感
進入高三,高一高二時所學的文言文在學生心中已然印象模糊,基本內(nèi)容是了解的,具體語句卻多已忘卻。而誦讀則是喚醒記憶、加深印象的不二法門。誦讀的過程就是學生口與耳會、目與心謀,愈來愈深入地把握重音與停頓的規(guī)律、語速與語調(diào)的規(guī)律、語言與內(nèi)容相協(xié)調(diào)的規(guī)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文言語感會迅速增強,從而提升文言閱讀能力。
著眼于“誦”字,一要采取各種辦法引導學生誦讀課文。比如要求學生早讀時間把課文至少讀兩遍。課上可以穿插使用齊讀、分角色讀、速讀、競賽讀等方式。二要在引導誦讀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品味語言,對語句的內(nèi)涵與妙處進行賞析。這是深入語言內(nèi)部,感受其神韻的必由之路,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必由之路。多讀多誦,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就達到了基本要求——對課文中重要詞語,都能準確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看到某句,就知道出自某篇;看到某詞,就能想起它在文中的意思。這為學生閱讀課外文段奠定了雄厚的知識基礎。
二、落實一個“清”字,梳理知識,夯實基礎
學生對所學知識清清楚楚,就會切實構(gòu)建起完備的知識網(wǎng)絡,并對應考充滿信心。
首先,每篇課文要“清”——學生應從一篇課文中掌握多少通假字、多少多義詞、多少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多少種句式,都要清清楚楚。以《勸學》為例,本文共有通假字三個——知、有、生;有多義詞十個——絕、強、假、望、聞、參、備、用、疾、?。挥性~類活用現(xiàn)象三種——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有特殊句式三種——判斷句、介詞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
其次,每冊書要“清”——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一冊文言文單元為例,本冊共有“東道主、行李、夫人、爪牙”等十五個古今異義詞,有“已、共、說、知”等十九個通假字,有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動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七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至于常見多義詞,應視學生情況而定,它應該包括每篇課文課后練習中的詞語,和學生誦讀課文后感到尚未掌握好的詞語。
復習過程應循序漸進,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梳理、一冊書一冊書地梳理。教師的責任是把應掌握的知識點撥給學生,使他們明確所要梳理的內(nèi)容。學生的責任是動手梳理,一類一類,簡明扼要。所有知識點,都應要求學生附以例句。梳理應以常見文言實詞為主,因為它們是構(gòu)成閱讀能力的核心因素。
三、立足一個“拓”字,由內(nèi)到外,適度遷移
遷移訓練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實踐中可采用兩種方法:
其一是教師利用課文內(nèi)容,重新編寫文言文段,要盡可能多地運用課文中的重要文言詞語。如下段:
昔者秦晉圍鄭,微燭之武,鄭則必亡?;蛞载]之,乃許為伯樂,大謬也。身為“伯樂”,當常圖君事,恐遺大才于鄉(xiāng)野;舉賢猶不及,既薦則唯君用之。而佚之狐者,于燭之武,知之稔且久,乃未曾一薦,俾之長居草野,幾老死于戶牖之下。若無秦晉圍鄭事,燭之武焉能揚眉吐氣、建功立業(yè)耶?由此觀之,佚之狐者,誠不足以當伯樂之稱也。
本段除包含了應讓學生掌握的課文中的重要詞語“微、之、必、焉、圖、唯”外,還有“乃、誠、舉、許、稔、俾”等課外重要實詞,以及“為……所……”的被動句式。這樣的文段,能激發(fā)學習興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其二是整冊書的綜合訓練。每冊教材復習結(jié)束后,都應出一套內(nèi)容全面的練習題,以期查漏補缺、鞏固所學。以第一冊為例,教師把各課中的古今異義詞、重要詞類活用語句、含典型特殊句式的語句、典型的省略句、含重要詞語的語句都整理出來,設計出簡單的小練習,讓學生回顧。這是一個系統(tǒng)整理知識并建構(gòu)知識框架的過程。
四、品好一個“文”字,濡染文化,提升智慧
教材文言文都是名段名篇,涉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頗具典型性。品味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用現(xiàn)代觀念加以審視,多角度透析其人文精神,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使文言文復習的功效最大化。
以《鴻門宴》為例,于劉邦,可通過細節(jié)描寫分析其諸多特點:知己不足,謙虛求教,善納下言,從諫如流,謀定后動。于項羽,可通過細節(jié)描寫分析其諸多特點:優(yōu)柔寡斷,任人唯親,缺乏遠見,不善言談,剛愎自用。于范增,可通過其語言描寫分析其諸多特點:有深謀遠慮卻不善輔佐君主,知彼而不知己,不善于察覺身邊事情的發(fā)展變化。這些都對學生的人生智慧有濡染之功。
如此經(jīng)常性地引導學生深入透析文章的人文精神,必然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擴展視野、增加閱歷,豐富人生經(jīng)驗,提升生命智慧。
【責任編輯 李曉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