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 安徽新華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綱”課教學中融入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若干問題探討
趙東云 / 安徽新華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
提倡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史綱”)課教學中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應注意三方面問題:一是要牢固樹立符合現代發(fā)展方向的教學理念;二是堅持使用適量,融入精當原則,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三是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學相長,形成和諧的教學關系。
歷史教學;思想政治論課;鄉(xiāng)土歷史;高等教育
自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方案(05方案)實施以來,“綱要”課陸續(xù)在全國各高校開設,至今已逾十年?!熬V要”作為一門重要的思想理論課,承擔著培養(yǎng)和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的重要使命,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認識到歷史和人民怎么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么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么樣選擇了社會主義。
十多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進行探索、改革和創(chuàng)新,努力提升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不少承擔“綱要”課教學的教師嘗試將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教學中去,為“綱要”課教學注入了新鮮內容,活躍了教學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雖不算新鮮課題,教師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在此,筆者僅從教學理念、教學主題、師生教學中的地位等方面談談粗淺看法。
在“綱要”課教育教學中,尋求利用豐富多樣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理應給予充分肯定。但當前有兩種情況應當引起足夠注意:一是廣度和深度不夠。就目前來看,將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綱要”課教學中,還只是少數教師的自覺行為,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融合度很低,更有不少教師對二者融合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二是專題研究與教學實踐存在脫節(jié)現象。一方面,多年來省內外各高校已進行了很多地域文化與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相關課題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并沒有很好地運用于教學實踐,對教育教學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未充分發(fā)揮。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有多種,但首先在于教育理念和對其價值的認識問題。
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內容不斷充實,教學方式尋求突破,這是每一個思政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追求的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是教育理念,它對于教育實踐具有穩(wěn)定持久的引導和定向作用,蘊含著教育主體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制約著教育教學活動的狀況和效果。教育理念蘊藏著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它既可以是不斷突破、引領進步的前導,又可以是阻礙發(fā)展、造成落后的源頭。
中央近期下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1],就國內而言,這種獨特性也正體現在豐富多樣的地域歷史文化之中。
提倡“綱要”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多、更自覺地融入地域歷史文化元素,不僅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符合青年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更是由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獨特的價值和作用所決定的。
首先,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歷史智慧,有助于青年學生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往往要經歷無數磨難、波折,人生的長河伴隨著急流、險灘,正是這種復雜性往往使人很難洞察社會大潮的流向。(以近現代安徽省為例)包世臣、姚瑩洞察西方列強的狼子野心,鉆研經世致用之學;李鴻章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不同表現和抉擇,源自二人對國情、世請認識上的差異;馮玉祥征戰(zhàn)一生,晚年終于決定與舊世界決裂轉而擁抱新中國…… 先人先輩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的滄桑經歷和人生抉擇,給后人以無限的啟迪和引導。
其次,地域歷史文化資源飽含著愛鄉(xiāng)情節(jié)、愛國情懷,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綱要”課的教學過程,也是進行愛國情感培養(yǎng)和愛國精神塑造的極好過程,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綱要”課教學始終的一條主線。家鄉(xiāng)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xiāng)。在開發(fā)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過程中,在抵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的過程中,各地方在不同時期都涌現出許多歷史人物、杰出人物和英雄志士。他們從故鄉(xiāng)的土地走出來,獻身祖國,抵御外辱,心系人民,造福鄉(xiāng)梓,惠及后世,他們的光輝事跡可歌可泣、感人至深。這些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更易撥動學生的心弦。
其三,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熬V要”課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人文素質課?!熬V要”課的教材面向全國各高校的青年大學生,編著者很難、也不可能充分考慮到各地高校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綱要”課教師在將課程教材內容體系轉化為教學內容體系時,應當作必要的刪減增補,使其更加適合教學需要。在“綱要”課教學中增加一定量的地域歷史文化素材,可以大大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這不僅能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對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也必然會大有裨益。
倡導教師在“綱要”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這里的“倡導使用”并非指隨意亂用、濫用,相反,教師在選用地域歷史文化材料時,應始終牢記兩個原則:一是適量使用,切忌過多過濫,避免掩蓋主題主線;二是融入精當,切忌生搬硬套,難達良好教學效果。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悠悠歲月長河積淀下豐厚浩博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這是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藏。教師面對如此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資源,有時難以把握,無所適從,選用的隨意性很大,倘若對鄉(xiāng)土資源不加選擇地使用過度、過濫,往往會陷入喧賓奪主、本末倒置的境地,則與教學宗旨相背離。因此,“綱要”課教師的心中必須要有一個選用、裁量的尺度,在了解、熟悉這些材料的基礎上,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精心選用,且勿因材料選用過多、過濫而沖淡和掩蓋了主題主線。
其次,材料融入必須力求精當。教師在選用材料時不僅要思考:“為什么要選用這則材料?”更應思考:“這則材料應該在何時、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使用?”一則原始資料,倘若隨意切入教學內容之中,不僅會給學生以生搬硬套之感,還會使教學內容游離于主題主線之外。對于所選用的原始材料,教師應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對其進行科學分析整理,汲取其中精華,適當裁剪,精心編輯,使其符合教案文本表述,符合教學整體風格;其次要考慮如何使用它,是作為背景材料、論證材料?還是作為一則典型案例?安置于那個環(huán)節(jié)?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思考,反復推敲。
“綱要”課教材是課程編寫組延請多位專家教授嘔心瀝血、殫精竭智的編撰成果,已經清晰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主脈、揭示了中國人民作出的歷史選擇的必然規(guī)律和結論?!熬V要”課國家課程教學和統(tǒng)編教材的內容是教學必須歸依的主體,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循,其與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關系,猶如“鮮花”與“綠葉”的關系,無論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多么豐富、浩博,無論所選用的材料多么貼切、精妙,也只是作為輔助材料、起著陪襯作用。鼓勵教師充分挖掘、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是為了使教學更顯生動、更顯活躍,提升教學實效性,從而更有利于學生掌握課綱要求的相關內容,實現該課程的教育宗旨和教學目標。
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指出:教師要“專心致志,鉆研業(yè)務”,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勝任教職[2]。教師是“綱要”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挖掘、整理、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引領者、實施者,這就需要教師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教師主導性作用的發(fā)揮,首先有賴于教師自身的學識和能力。就目前而言,“綱要”課教師多為思政專業(yè)畢業(yè),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水平,但人文素養(yǎng)、文史知識、尤其是地域歷史文化知識還比較欠缺。高等教育機構和高校應該通過培訓、訪學、交流、專家講座和鼓勵自學等形式,努力提升“綱要”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水平,幫助他們學習掌握現代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完善其知識結構,補充其地域歷史文化知識欠缺的短板,從而使他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更加能夠應付裕如,駕輕就熟。
在備課階段:課前教師必須仔細研究教材,了解和熟悉教學目標、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等,在此基礎上多方收集整理資料,認真整理講稿、編寫教案、制作課件,對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時段、問題設置、史料呈現以及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等,都應精心設計并力爭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善于將課程教材內容體系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體系,要充分考慮如何將所選用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及其他材料融入教學內容體系中去,使教材本體內容和所選用的素材無縫對接,融為一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掌握課堂的主動權,講授時當緊緊圍繞重點難點,分析闡述力求簡潔明快,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突出主題主線。在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討論交流時,教師應給予積極指導,做到討論熱烈而不散亂,爭辯激烈而不離題,學生感到困惑、疑難時則及時給予解答和引導。
在實踐教學中:“綱要”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編制好實踐課教案、活動方案,為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提供一定量的線索、信息和資源;幫助學生選擇調查研究的項目,制定活動流程,并做好實施過程中的跟蹤指導;在學生撰寫調研報告和展示實踐成果時,教師更應積極進行點評,幫助分析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給予鼓勵,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要求。
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是把學生置于學習的核心,關注學生的個性,依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這既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呼喚,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成為教學好助手,學生可以協(xié)助老師收集資料、查閱文獻、了解信息、發(fā)掘資源和進行問卷調查等;學生可以協(xié)助組織教學活動,參與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提供和制定一些社會實踐方案和調研項目。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善于與學生“對話”。這里的“對話”不僅指語言上的交流,更具有哲學范疇上的意義,它是“對話”雙方相互理解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反思的過程。思政教育中的“對話”,要求尊重主體意識,給大學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大學生不是孤獨、被動的知識受體,他們有自己的豐富情感、內在意志與個性品格,需要教師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離開尊重和理解必然無法喚起受教育者的深層道德情感和道德沖突,更談不上與其已有道德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而未經主體內化的道德教育絕不可能生成任何有意義的道德品質。
既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和激發(fā)教師、學生的激情和干勁,師生間產生良好的互動,形成和諧的教學關系,使“教”與“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進一步提升“綱要”課的教學品質和實效性,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本書編寫組.徐特立教育文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295.
趙東云(1970—),安徽涇縣人,安徽新華學院思政部,從事黨史、軍史研究,講師,碩士,中國作協(xié)會員(省分會),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
安徽新華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安徽省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運用于“史綱”課教學研究”(2015jy0111)(趙東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