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裕
摘要:教書育人,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教授過的學生成長、成才,不僅掌握能夠在社會生存的技能,還能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因此,教師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師在面對一群人格、性格塑造關鍵期的高中生時,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不斷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fā),促進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自信,增強學生心理素質水平,夯實學生以后進入社會的心理素質基礎,成為能夠為社會進步、中國要實現國家建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有能力、有責任的人才。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學生;心理素質
新時代,新要求。中國要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心理健康、擁有良好心理素質、有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人才是有用的人才。古今中外,無數的事實證明,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人身上大都具備以上幾點。因此,在培養(yǎng)一群正處于人格、性格成型期的學生的高中教師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師,在傳授給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從不同側面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這才是成功的語文教學,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在一個人的成功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那么,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我將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多方舉措,促進學生持久性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身處于知識加速更新的信息時代,一個人只有做到用終身的時間來學習,才不會成為二十一世紀不會學習的“文盲”。學習,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述。但是,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惰性,特別是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多都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即使有學習的興趣,往往也很難長時間的堅持下去,造成學習效率比較低的問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學生學習興趣的持久性會影響學習的效率。那么,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有目的、重點的培養(yǎng)學生較為持久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興趣持久性的培養(yǎng)有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1、深挖教材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興趣持久性的意義
在高中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學習興趣持久性的典型例子,教師可以通過這些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興趣持久性的重要意義,以此起到警醒和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恰當的以教材中的例子為引證,采用討論或是辯論的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當然任何一種學習形式的采用都是為了促使學生認識到做事情“貴在堅持”這一重要意義,從而促進持久性學習信念的樹立。
2、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生活中成功的例子得到教育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乏因為堅持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善于挖掘一些勞動模范、英雄等活生生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去影響學生,往往能夠獲得不錯的教育效果。語文課通過這樣的形式,以實際典型感化、影響學生,使學生從生活中成功的例子得到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習信心的樹立。
3、設置實踐活動,使學生以自身的行動受到教育
教學實踐中,教師會遇到一些意志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與其簽訂一份象征性的協(xié)議對其進行一些強制性的管理,例如,在協(xié)議里,可以規(guī)定該學生若是能夠在某個時間段里,堅持每天學習語文的任務量,并取得一定的成績,教師就是對其進行獎勵,實現一定的允諾。在這樣具有一定約束力的形式下,學生會產生學習語文的壓力和動力,并會取得一定的成果,這樣學生就會在自身的行動中體會到堅持的好處,從而促使學生堅持就能成功的信心的樹立。
二、對學生進行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國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也隨之大幅提升,加之每個家庭只有一個或是兩個孩子的情況,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大多數的孩子養(yǎng)成了嬌生慣養(yǎng)的毛病,在高中階段,這種毛病也依然存在。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學生都比較人性,卻又缺乏獨立的能力,會依賴家長為其解決問題,這就會使得學生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特別差,嚴重影響學生一生的生活質量和人生質量。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學生的這種毛病,最大程度的對學生進行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形成獨立的人格。以居里夫人為例,不僅她自己獲得諾貝爾獎,而且她的大女兒也因為合成新的放射元素獲得諾貝爾獎,她的小女兒同樣也是出色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這都歸功于居里夫人獨特的教育方式。雨天打雷,不讓孩子把頭藏在枕頭下;允許孩子11歲的時候單獨旅行。這都是居里夫人對孩子獨立人格進行培養(yǎng)的方式,使得孩子從小將就獲得良好的獨立能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學會通過各種途徑,獨立解決問題,擺脫對父母、他人的依賴。
三、樹立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個具有進取精神的人必備性格特征。進取精神是決定一個人有沒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是人才具備開拓性的優(yōu)秀心理品質。學生追求上進的心理動力離不開自尊心的支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一定不要因為學生成績的不佳,進行語言和行動上的諷刺和打擊,要注意學生自尊心的保護,處理不當,可能會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會是學生自尊喪失,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甚至討厭教師,與我們的教育初衷相違背。在面對那些自信心較差的學生的時候,要做到經常性的鼓勵,積少成多,通過很多小事的鼓勵,逐步促進學生自信心的樹立。例如,對課堂上因為缺乏自信而不舉手回答教師問題的學生,或是平常生活中與其他同學交往不多的學生,要多提問、多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礙,促進其自信心的樹立。
四、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形成
責任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不顧及對周圍人所造成的影響,不懂也不愿意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后果負責。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可以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因素,正確引導學生遇事要冷靜思考,不盲目行動,想清楚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以及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例如,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方式,像閱讀課外讀物、看電影、電視等,為學生分析從平常人到名人因為責任感而取得成績、獲得贊賞的事例,像普通教師帶病上崗、堅守講臺;“兩彈一星”功勛隱姓埋名幾十年、奮斗在沙漠和戈壁。對學生因為有擔當、有責任心而在一些為大家服務的小事上進行鼓勵。日積月累,學生就會慢慢培養(yǎng)起自己的責任感。
總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心理基礎,才可以使得學生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代小軍.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8.
[2]曹金鳳.論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5.
[3]劉利麗.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 [J].學周刊,2013,12.
[4]聶曉蕾.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 [J]. 學周刊,2013,18.
[5]趙桂珠.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J].學語文,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