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華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護理部 河南 鄭州 450052)
·護理實踐·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預后的影響
李慶華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護理部 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觀察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包括情緒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及癥狀管理評分)和預后。結果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情緒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癥狀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觀察組疾病惡化再住院率、急性發(fā)作急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慢性心力衰竭;綜合護理;自我管理能力
心力衰竭是由于炎癥、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諸多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致使心肌功能和結構變化,導致心室充盈或泵血功能低下而形成的心臟疾病[1]。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續(xù)存在的穩(wěn)定、惡化或失代償心衰狀態(tài),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綜合護理干預是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全方面、各維度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輔助臨床有效治療疾病。本研究選取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通過分組對比,觀察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預后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及心電圖負荷試驗檢查確診,無其他危重疾病及功能障礙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4例,女11 例;年齡55~74歲,平均(65.7±3.2)歲;病程2~14 a,平均(8.6±1.7)a;冠心病1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58~75歲,平均(66.1±2.9)歲;病程3~15 a,平均病程(8.8±1.5)a;冠心病1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例,擴張型心肌病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均根據患者病情采取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用藥指導,幫助患者戒煙戒酒,加強基礎疾病管理,進行日常飲食指導,出院后督促患者復診等。觀察組在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并針對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健康教育,改善患者認知;②將藥物服用時間、劑量等標注于藥盒上或制作服藥標記卡,并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日常護理監(jiān)督;③告知患者日常飲食對疾病控制的必要性,根據患者病情特點制定日常飲食計劃,指導其合理補充營養(yǎng)元素,并規(guī)范進食時間;④指導患者進行快慢呼吸訓練、有氧運動等,并對患者日?;顒忧闆r進行監(jiān)督;⑤指導相關護理技能,并針對日常用藥、飲食、運動等制定護理計劃,于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上門隨訪等方式進行護理監(jiān)督及指導,為期6個月。
1.3觀察指標護理后觀察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預后情況。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通過自我管理量表進行評定,自我管理內容包括情緒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及癥狀管理,總分100分,每項25分,分數與管理能力正相關。預后:隨訪6個月,觀察疾病惡化再住院率和急性發(fā)作急診率。
2.1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觀察組患者的情緒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癥狀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2預后隨訪期間,觀察組疾病惡化再住院率、急性發(fā)作急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n(%)]
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以常規(guī)護理程序為中心,將護理程序規(guī)范化、系統化,并以護理程度為框架實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飲食調理、出院護理等一系列經臨床驗證的護理措施,促使護理整體協調,以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3]。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情緒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癥狀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隨訪期間,觀察組疾病惡化再住院率、急性發(fā)作急診率均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說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增強自我管理效果,改善預后。其原因為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心理護理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減少情緒波動。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治療及護理配合度,加強對自身情緒的管理,減少情緒波動對疾病控制的影響。用藥管理可有效減少漏服藥物或用藥不合理等發(fā)生情況,增強治療效果。飲食指導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增強患者體質,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為疾病消耗提供良好的營養(yǎng)基礎。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并進行監(jiān)督,可有效促使患者長期進行規(guī)律運動,增強其運動耐量,減輕臨床癥狀發(fā)作程度,延緩心衰發(fā)展進程[4-6]。出院后進行延續(xù)護理監(jiān)督,可有效促使患者長期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用藥和生活習慣,減少家庭護理不當引起的病情惡化,降低再住院及急診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1] 賴有蓮,莊玉琳,蘇幼明.延續(xù)性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J].中國臨床護理,2016,8(5):396-398.
[2] 張玉蓮.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5,37(3):441-443.
[3] 韓月.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6,22(30):108-109.
[4] 張美華,孫洪巧,張萍萍,等.動機性訪談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5):7-9.
[5] 曹平輝.綜合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6,25(10):1908-1909.
[6] 吳玉萍,林小潔,張紅,等.低鹽飲食加適量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11):1005-1008.
R 47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2.094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