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場景,誰能無縫切換?
就在最近,Alphabet(谷歌創(chuàng)建的上市實體公司)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的CEO John Krafcik表示,他們已經放棄了“在危險場景下讓駕駛者‘接手’操控智能駕駛汽車”的功能。而另一方面,特斯拉又宣布自動駕駛卡車將在未來18個月后面市。
筆者雖然在工程技術方面是小白,但對人類是如何運作的倒是有一些小小的關注。引用馬化騰的一句話:“重要的是場景。”
理所當然的,智能駕駛汽車既可以無人駕駛,也可以由駕駛者來接管,問題在于“場景”。在普通的場合下,人或許可以接管;但是在危險時刻,駕駛者只有極少的時間對現場的特殊情況作出反應。此時,他是否有能力接管汽車?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說,在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的交換,人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過渡。
這也是特斯拉的輔助駕駛系統要求“駕駛者必須把雙手放在方向盤上”的原因。如果駕駛者的雙手離開方向盤超過一定時間,汽車就會發(fā)出警告提示;若警告無效,汽車還會自動靠邊停下。
這樣的設計顯然是出于安全考慮,以迫使駕駛者不離開駕駛場景。其原因就在于“兩個場景之間很難進行快速轉換”。為了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即便是輔助駕駛,駕駛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做些別的事情,但不許離開駕駛場景。
進入完全無人化的智能駕駛系統則是另一番場景。完全無人的智能駕駛系統意味著解放駕駛者,讓駕駛者離開駕駛場景,這和輔助駕駛系統還要求駕駛者在駕駛場景當中,是完全不同的。
在行駛過程中,允許一個不在駕駛場景內的人接手駕駛,這是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即便是在普通情景下的行駛,讓人接手智能駕駛也并非沒有安全隱患。是否讓輔助駕駛介入一段時間?都需要慎重研究。
還有一個方案,就是全程不允許人接手駕駛。雖然從理論上來考量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但是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估計很少有客戶想去買這樣的汽車。在法律法規(guī)上,估計也很難通過。
顯而易見的是,雖然我們在輔助駕駛技術上已經越發(fā)成熟,但是過渡到完全不需要人的智能駕駛技術,還有一個巨大的鴻溝擋在面前。要說這兩種技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那就是,是否允許駕駛者長時間離開駕駛場景。
作者系汽車人傳媒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