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墨
懂得在適當?shù)臅r候認輸
◎李小墨
我曾經(jīng)是個“雄辯癥”患者,花了很長時間才克服“語欲勝人”的毛病。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被同學拉著去報名了院辯論隊的選拔,本來興趣寥寥,可是看了幾場經(jīng)典的國際大專辯論賽視頻,我就迷上了那種唇槍舌劍的感覺。
幾場選拔賽下來,我沒有入選,卻染上了“辯論賽后遺癥”。我不再參加辯論賽了,可是生活里所有的問題好像都成了我的辯題,只要被我揪住,就一定要辯出個是非對錯。
我條件反射地質(zhì)疑、反駁、尋找漏洞,我攻擊、詭辯,總想勝別人一籌。我仗著口齒伶俐,總是不依不饒、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雞,一定要把對方逼到墻角才肯罷休。
沒有人喜歡被質(zhì)疑和反駁、被逼著認輸,結果可想而知,那段時間我的人緣差到極點??墒俏腋緵]發(fā)現(xiàn)自己有多討厭。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國哲學家洛克在《教育片論》中的一段話:“真正的說理在于獲得關于事物的正確觀念,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區(qū)分出真與假,是與非,并依此行動……不可讓他羨慕別人爭辯。除非你真不想他成為一個能干的人,而是成為一名無足輕重的口角者,在與人爭辯中固執(zhí)己見,以駁倒他人為榮。”
我開始反思辯論的真正意義。辯論賽的機制決定了每個人捍衛(wèi)的是既定的立場,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己方論點服務。
沒有人關心對與錯,所有人只關心輸與贏。它的規(guī)則要求辯手們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對手。所以,整個過程參與者都是為了反駁而反駁,沒有人會聽取他人的觀點,也沒有人會修正自己的觀點。辯論賽作為一種表演是精彩的,但比賽習慣變成一種思維習慣就糟糕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講了一個職場故事,一個一流大學畢業(yè)的高才生,滿腹經(jīng)綸、辯才縱橫,每次部門開會,上司問到他的意見,他都侃侃而談,很有想法,上司很欣賞他??上露疾幌矚g他,需要協(xié)調(diào)事情時,別部門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門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沖鋒陷陣。
他其實很優(yōu)秀,但他喜歡在智商、口才上碾壓別人。當他和別人意見不同時,老是把對方講到啞口無言。口頭上吃過他虧的人,都盼著他出洋相。
蘭蘭是我的閨密,每次和男朋友吵架,她都要逼到對方低頭認錯為止。其實對她來說,道理上誰對誰錯并不重要。她要的是態(tài)度,對她來說,每一次吵架都是一場“你到底愛不愛我”的測試,如果男朋友夠愛她,就會順著她,讓著她,哄著她。如果男朋友不肯退讓,她就發(fā)脾氣、哭鬧、冷戰(zhàn),直到對方認錯道歉為止。
最終兩個人分手,因為誰也不肯退讓,每一次吵架都是對他們感情的消耗,在一起的日子給對方制造的痛苦比幸福還多。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對方,會制造一種雙方對抗的溝通氛圍。溝通的目的是建設性地解決沖突,可是當兩個人處于對抗狀態(tài)的時候,溝通就成破壞性的了。
為什么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呢?這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天生喜歡勝過別人,相比落于下風,我們更喜歡在各方面占上風;我們天生喜歡別人認同自己,當有人反對或質(zhì)疑,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維護自己,用自己的聲音壓過反對和質(zhì)疑的聲音。
可是這種欲望在談話中把我們拉得越來越遠,它讓我們遺忘了溝通真正的目的,遺忘了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的情商最低的行為。如果你碰到這樣一個人,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在恰當?shù)臅r候認輸,也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