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語言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尤其是與越南山水相連的中國廣西,學生在自己的母語環(huán)境里學習越南語和越南語交際時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語言環(huán)境;越南語;交際教學法
外語學習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語言環(huán)境,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語言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將越南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研究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影響將有助于探索對外越南語教學的方法,發(fā)揮語言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積極影響,消除消極影響,尤其是對在越南國境以外的語言環(huán)境如何學好越南語有一定的意義。
一、語言環(huán)境與外語學習
語言環(huán)境,英語中普遍使用的術語有廣義的“l(fā)anguage environment”(語言環(huán)境)和狹義的“context”(語境)。語言環(huán)境包括宏觀環(huán)境和微觀環(huán)境。
宏觀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學習者的參與、其他語言輔助要素、語言模塊等。自然環(huán)境是指為了實現(xiàn)交際目的而進行的第二語言的環(huán)境。說話者不關心語法結構而只關心實際交際效果。學習者可以較大程度地脫離語法的束縛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符合語境的話語。學習者的參與有單向參與和雙向參與。單向參與是指聽或讀且不需要運用第二語言。雙向參與中的限制性參與,即學習者不用第二語言交際而使用母語或其他的非語言方式進行交際;雙向參與中的積極雙向參與是指學習者聽并用第二語言交際。其他語言輔助要素是指有助于實現(xiàn)交際目的各個要素。研究表明,外語學習習慣將語言模塊化。在學習外語之初,如果學習者有機會接觸母語人士無疑更有助于語言學習。
微觀環(huán)境包括:語言特征、使用頻率和反饋。語言特征和使用頻率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容易掌握語言。反饋是指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的模式來回答問題。
各類顯性和隱性要素共同構成了語言環(huán)境,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主動發(fā)揮這些要素的積極作用,那么學習效果將是事半功倍。
二、廣西的越南語語言環(huán)境
(一)語言環(huán)境相對受限制
廣西與越南接壤。2004年以來,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與交流。中越關系的發(fā)展對越南語人才需求激增。為了適應社會對越南語人才的需求,為國家、區(qū)域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廣西多所高校開設了越南語專業(yè)。
在廣西,很多學校的越南語師資隊伍較薄弱,有的學校越南語專業(yè)只有2-5名教師。教材較滯后,有的教材由教師自行編撰,其中,《越南語基礎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越南語基礎教材》(廣東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年)被多所高校廣泛采用。
為了提高聽說能力,越南語專業(yè)學生成立“越南語角”,吸引了很多中國和越南留學生加入。但由于條件限制,社團活動形式單一,時間受限,活動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在廣西的越南留學生數(shù)量多達上千人,他們與在廣西長期生活和工作的越南人結成群體,由此也形成了一個越南語的語言環(huán)境。
盡管每年到廣西的越南游客眾多,但廣西的賓館、車站、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幾乎很難看到越南語的標識語,沒有越南書報、雜志和電影,學習者接觸越南語的唯一途徑是網(wǎng)絡。
總而言之,廣西的越南語環(huán)境相對受限制。在廣西的越南語學習者想找機會與母語人士交流、提高越南語水平有較大的難度。
(二)語言環(huán)境對廣西越南語教學的影響
首先是中國對越南語的語言政策和社會輿論。越南是東盟重要的成員國,越南語自然成為打開這扇門的鑰匙。越南語在廣西與越南的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中越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交往頻繁,越南社會穩(wěn)定,為學生學習越南語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其次是母語(漢語)的影響。中國學生除了在課堂使用越南語外,課外時間幾乎不說越南語,學生用越南語的時間非常有限。這個弊端導致學生在發(fā)音、詞匯和語法容易出現(xiàn)“生硬”的錯誤。按照母語思維習慣來學越南語深深影響到學生對這一門語言的掌握。以下例子可見一般。
漢語中,表達“空閑”時,學生習慣表達“có r?i(有空)”,這是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表達錯誤。中國人常用“知道了”(“t?i hi?u r?i”)來表示明白某事,但是動詞“知道”與越南語的“bi?t”同義,因此學生常說“bi?t r?i”,這樣的回答在某些交際場合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悅。
漢語中無主句運用普遍。例如:
C? giáo: ?n c?m ch?a? (老師:“吃飯了嗎?”)
Sinh viên: ?n r?i. (學生:“吃了。”)
在漢語語境中,無論交際對象是長輩或小輩,都可以用無主句。然而,在越南語語境中,無主語被看作不禮貌的句型,尤其在回答年長者的提問時。學生盡管已經(jīng)知道緣由但卻因習慣難改而容易犯語用錯誤。寫作文時中國學生也常濫用缺少主語的句子。如:
“Bu?i sáng h?m qua, em ng? d?y mu?n. Sau ?ó, ?i nhà ?n mua ?? ?n sáng nh?ng h?t r?i, bu?n l?m vì ?i h?c r?t ?ói”. (“昨天早上,我起晚了。之后,去食堂買吃的,但是食堂賣完了,只好餓著肚子去上課,太心煩啦?!保?/p>
“Ng? s?m và d?y s?m r?t t?t cho s?c kh?e, bi?t thì bi?t nh?ng th?c hi?n ???c r?t khó nên ch?a thay ??i ???c…” (“早睡早起,身體好。知是知道,但實施卻很難,因此一直改不過來......”)
以上例句由于缺少主語不符合地道的越南語表達習慣。
漢-越詞是從漢語轉借而來的詞匯,漢-越詞是中國學生記憶單詞的優(yōu)勢所在,但并非所有的漢語詞匯都能找到一一對應的漢-越詞。漢-越詞誤用、濫用的原因就在于受漢語表達習慣的影響。常見的錯誤有:
首先,語義混淆。例如:漢語“幼稚”等同于越南詞語“?u tr?”,“nh? d?i” 或 “tr? con”,但這三個詞語在越南語中的語義不盡相同,中國學生常分不清或者混淆語義而造成使用錯誤。
其次,順序顛倒。例如:種族歧視- ch?ng t?c k? th?(正確:k? th? ch?ng t?c, ph?n bi?t ch?ng t?c);免疫力-mi?n d?ch l?c(正確表達:kh? n?ng mi?n d?ch)。
最后,缺乏實踐、體驗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大大制約語言學習效果。
與在越南學越南語的學生相比,在中國學越南語的學生缺少語言實踐、驗證和自我探索的環(huán)境和條件。信息主要來源于教材和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沒有實踐環(huán)節(jié)來鞏固知識和鍛煉語言反射。正因為“生硬”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找不到正確的表述方式時產(chǎn)生畏難情緒,尤其是面對文化和專有名稱的運用和翻譯。例如,河內(nèi)有一種特產(chǎn)叫“bánh c?m”(扁米餅,中國沒有這種食品),盡管越南外教解釋了食品的成分并給學生展示了圖片,學生聽后大致明白詞語意思,但仍希望老師將食品名稱翻譯成漢語。
越南語學習環(huán)境局限正是導致學生“喜新厭舊”,不懂得溫故而知新的主要原因。此外,教學方法與教材的局限導致了學一句、譯一句的機械學習法,教師要求學生背誦課文,有些學生雖倒背如流,但不知所云。背誦課文的作用不能否定,但只能是語言學習的輔助方法,不能成為主流的教學方法。在廣西乃至中國學習越南語的環(huán)境受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越南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迫切需要尋找其它教學方法并運用在實踐中,包括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
三、利用越南語交際背景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
能有機會到語言對象國學習深造對學習者來說是再幸運不過的事情。如果沒有機會出國,充分利用國內(nèi)的學習環(huán)境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此時,教師的導向、資料查找、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等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問答語境下的交際背景和特點
首先,背景支配著問答雙方。問答活動在直接的交際背景下才能實現(xiàn),包括提問方、回答方同時存在才能在回答方聽到問句后做出相應的回答。問句被視作答句的語言環(huán)境。具體地說,問句本身設置了一個問答雙方都知道的交際背景。交際背景包含很多假設前提以便于回答方依據(jù)前提做出回答。
A:你吃飯了嗎?
B:我還沒吃,一會我再去吃。
在上述問答中,提問方和回答方都把自身設定在“現(xiàn)在是吃飯點”的交際背景中,交際雙方認識已久的關系。換句話說,正因為交際背景(時間和人物關系)支配著這個問答話題的實現(xiàn)。由此可見,為外語教材編寫會話時,編者要認識交際背景的重要作用。在編寫會話前,要為描述話語作鋪墊,說明會話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關系等,幫助學習者理解會話內(nèi)容。
其次,交際背景決定問答雙方的話題意義。作為產(chǎn)生且支配問答雙方話題內(nèi)容的交際背景是交際的基礎。然而,實際交際非常復雜。此時,交際背景對交際雙方話題內(nèi)容的確定起著重要作用。
以下例句是抱怨的語氣:
A:Sao tr?i n?ng th? kh?ng bi?t?(為什么天氣這么熱?。浚?/p>
B:?, h?m nay n?ng th?t. (嗯,今天真的太熱了?。?/p>
上句中,從交際背景推測,問句并不是問原因(sao 常用于問原因),而是表達對“天熱”的抱怨,答句表達同意。問答雙方都把自身設定在“天熱”這一情境中并有同感。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類會話,學習者要了解越南人的思維和交際方式,這對學習者而言絕對是個挑戰(zhàn)。
第三,交際背景(語境)提前告知會話的事態(tài)發(fā)展。這是保障問答雙方會話連貫性的基礎。通過研究問-答的結構得知,答句的內(nèi)容受限于時間、交際態(tài)度等,比問句更豐富。因交際目的不同,一個問句可能出現(xiàn)多種不同的答句。
A: Ch? ?n c?m ch?a? (你吃飯了嗎?)
B: (1) Ch? ?n r?i. (我吃過了。)
(2) M?y gi? r?i mà còn h?i nh? v?y? (幾點了還這么問。)
第一種答句與問句相對應,是典型的問什么答什么的問答句。對于第二種答句,“現(xiàn)在不是飯點,已經(jīng)很晚了”來表現(xiàn)答句風格,由此看出上面的問句與實際交際會話的時間不相符。情境引出下一個新的互動,這時答句就具有結束上一個互動問句的作用,并引出下一個互動內(nèi)容的出現(xiàn)。
實際上,這種問-答互動形式很普遍,然而,由于思維方式和文化差異,在用越南語交際時,外國人對會話內(nèi)容的理解會有不小的困難。因此,交際語境是判斷交際背景、保證互動順暢進行的重要基礎。
(二)在所在國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
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的語言環(huán)境來營造越南語語言環(huán)境。具體做法有:
1.增強學生對現(xiàn)有越南語環(huán)境的了解和認識,通過網(wǎng)頁、書報等資源來加強練習和運用越南語。
2. 要求學生關注并搜集越南語新聞、圖片、廣告、活動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介紹所搜集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用越南語觀察生活和思考的習慣。
3. 要求學生抄錄公共場所漢語版的口號、廣告詞,指導學生將其翻譯成越南語。
教師應采用交際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各種技能集中到聽和說,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思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隨時隨地”與學生用越南語交流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用越南語交流,組織課堂活動,兩人對話、小組活動、個人演講、角色扮演等。課外作業(yè)形式多樣,不局限于語法和寫作,還應有主題口語訓練。教師使用直觀的教具來解釋詞語和語法現(xiàn)象,最大限度地使用通信技術來設計教學內(nèi)容,如下載電影、圖片等,用PPT展示使課堂更生動、更具實踐性。
在學習越南文化時,如風俗習慣、歷史事件、小說、詩歌等內(nèi)容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陳述觀點。例如,介紹九龍江平原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水上市場”,介紹在船上販賣水果,即用竹竿把水果掛起來做廣告招攬顧客,教師可給學生看視頻,設計與視頻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或開放式討論:“你覺得這樣的廣告怎么樣?”;“如果在船上販賣胡椒、咖啡,你會怎么做?”;“請你構思一個比視頻中更好的廣告?!边@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印象更深刻,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
通過這些方法,教師給學生制造適當?shù)膲毫礤憻拰W生隨時、隨地運用越南語交際的意識,學生不會覺得課堂乏味。
四、結語
語言學理論對語言環(huán)境的復雜性以及這種復雜性對第二外語學習者所造成的影響做出了解釋?!霸谄渌Z言環(huán)境中沒有任何一個詞有明確的意思”,因此,從事第二外語教學的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最大程度地弄清楚社交情境中的詞語內(nèi)涵。教外國人學越南語的教師應該有一個更高的使命,即“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努力營造一種純凈的越南語語言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Edward Sapir,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14. No. 2 (Apr-Jun., 1912), pp. 226-242.
[2]Heidi C. Dulay, Marina K. Burt, Srephen D. Krashen, Language tw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Jeffrey Gil, China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Vol.1, No.1, June – 2008
[4] Zhang Zong Fu, Yu yan huan jing yu di er yu yan huo de (M?i tr??ng ng?n ng? và th? ??c ng?n ng? th? hai)–K? y?u H?i th?o “Gi?ng d?y ti?ng Hán trên th? gi?i” 1999 – l?n th? 49.
作者簡介:阮金燕,女,講師,越南河內(nèi)國家大學越南語與越南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越南語教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