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購買奢侈品一度被稱為“投資”,并構成了“女生要對自己好一點”的全部內(nèi)容。
現(xiàn)實中,有很多打著投資旗號的消費正風卷殘云般吞噬著我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并且可怕的是,在鼓吹消費的年代里,一些人甚至開始鄙視節(jié)約。而更可怕的是,那些鄙視節(jié)約的人,自己根本就沒有脫貧,甚至還在入不敷出。
消費和投資
在個人和家庭財務領域,我們必須要建立起碼的認知,那就是分清什么是消費,什么是投資。
簡單而言,投資的特點是今天花出一塊錢,明天能回來兩塊錢甚至更多;消費的特點是今天花出去的錢明天壓根別指望能回來,屬于錢的凈損耗。說白了吧,人消費的絕大部分動機是為了圖一時爽;而投資卻恰恰相反,為了獲得未來更大的回報,情愿放棄當下的享受。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每個月能富余5千塊錢,你有兩種花法:
一是隨心所欲,想買什么買什么;二是精心規(guī)劃,適當降低自己的消費欲,攢下這每個月的5千元,以備不時之需。
雞湯故事里經(jīng)常告訴你的是,第一個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工作,最后一路升職加薪,完成了人生的逆襲,過上了開掛的生活;
而第二個辛辛苦苦攢錢的人,花了十年時間終于攢到了六十萬,原以為可以買到一棟房子,沒想到十年間,房價一路飆升變成了三百萬,這六十萬也只夠付個首付的,于是這十年來不論從生活質(zhì)量還是從最后的結局來看,第二個越過越窮!
于是他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沒有追求、沒有享受、沒見過舒適的人,怎么能有動力去賺錢呢?不去賺錢,怎么能成為富人,怎么能超越自己的階級呢?你們啊,就知道省,這是典型的窮人思維吶!
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果真?
資源匱乏下的取舍
一個月光族最后真的能逆襲成人生贏家嗎?
恰恰相反,這些人不僅不能成為人生贏家,反而會容易陷入“貧窮的陷阱”里!
小A和小B的兩人都是非名牌學校畢業(yè),學的是沒有任何專業(yè)性可言的“萬金油專業(yè)”市場營銷,兩人的家庭境遇也很相似,都是農(nóng)村出身,都是家里的老大。但這兩個人在畢業(yè)三年后的境遇,讓人不免唏噓不已。
先說說A吧。
A就是前文所說的篤信“越省越窮”的孩子,大學剛畢業(yè)那會兒,有兩份工作機會擺在她的面前:一是起薪提成聽起來都還不錯的保險銷售,二是起薪不高異常辛苦的互聯(lián)網(wǎng)運營工作。
A在上學期間就堅信“錢不是省出來的”,所以她考慮的角度是“量出為入”,為了能維持每個月的開支,她算了下,至少要月薪5k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她思來想去,選擇了保險銷售工作。
再來說B。
B畢業(yè)那會兒的境遇和A異常相似,也是兩份工作擺在面前:一是看起來非常誘人的金融銷售,二是起薪很低經(jīng)常要出差奔波的項目助理工作。
B和A不同的是,B不是一個特別注重儲蓄的人,她奉行“量入為出”,比起收入,成長才是第一位的。
于是B始終抱持一個目標,那就是成為“某件事的主要推動者”,她更在意的是自己在團隊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價值,于是她沒有選擇起薪很高的金融銷售,而是選擇了項目助理工作。
三年后的A依然一無所成,三年內(nèi)換了不下于六七份工作,她的職業(yè)訴求還停留在“尋找定位”階段,迷茫困惑比三年前有增無減,不知前進的方向;而B的職業(yè)訴求已經(jīng)上升為“提升發(fā)展”了,她的當前目標是如何帶好團隊,打造自己的領導力。
另外讓B頗有底氣和自信的是,目前她的手里已有了一點儲蓄和存款,按照職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在不遠的未來,她就可以攢夠一筆房子的首付款,到那個時候,如果公司發(fā)展的不錯,自己的待遇應該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時機成熟的話可以先買一個40平米的單身公寓,作為一項固定資產(chǎn),即便以后成了家,這也是屬于自己的資產(chǎn)。
其實,節(jié)約及儲蓄本身恰恰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行為,也是所謂的“延遲滿足”行為,它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不要讓消費拖垮你
在當今時代,消費之所以被史無前例地賦予全新而重要的意義,是因為我們正處于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沒有刺激,就沒有消費,也就沒有收入。
而事實上,消費升級這件事情,本意是融入更舒適、更愉悅的個性化設計,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極度鄙視節(jié)約,對很多個體而言將會產(chǎn)生無法估計的影響。
要知道,比起努力才能得到的深層樂趣,通過消費和購買獲得些淺層樂趣要容易多,然而這種淺層樂趣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來得快去的也快,并且想要維持這種快感,需要下一次更大的消費。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買買買本質(zhì)上就像一個無底洞,它吞噬著你的時間和精力,一味追求短期快樂只會讓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難以體驗到努力帶來的長期快樂。
而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他們的錢恰恰是一分一分省出來的;而今天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能在這個社會安身立命,靠的恰恰是省出來的錢。
而這些省出來的錢,本質(zhì)上并沒有讓你深陷貧窮,相反,在你想買房或創(chuàng)業(yè)等關鍵時刻,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錢恰恰是你的底氣和資本,你才可能在偌大的城市里安一個家,才能去做更多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看透消費背后的陷阱,真正投入到一份事情中做到極致,去體會更大的成就和樂趣——比起一味的攀比和消費,或許這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吧。(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