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靜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呼吸科,江蘇 徐州 221000)
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臨床價值
杜 靜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呼吸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評價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AE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根據(jù)患者靜態(tài)肺通氣功能(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大小將其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組,對比三組患者的細菌培養(yǎng)結果。結果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79.22%(122/154),共培養(yǎng)出細菌163株;AECOPD患者感染假單胞菌及腸桿菌的比例為64.42%(105/163),輕度患者、中度患者、重度患者感染假單胞菌及腸桿菌的比例分別為34.48%(20/58)、69.81%(37/53)、92.31%(48/52),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存在密切關系,明確感染病原能夠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簡稱為慢阻肺,是臨床上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COPD患者每年會發(fā)生0.5~3.5次的急性加重期[1],研究證實[2],引起AECOPD的常見原因為上呼吸道病毒及細菌感染,由感染誘發(fā)的特異性免疫反應會加重病情并損傷肺功能。在本研究中,我們對AECOPD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并對細菌培養(yǎng)結果進行了分析,認為,了解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詳細情況能夠為AECOPD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AE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中關于COPD的診斷標準。包括男性77例,女43例;年齡64~81歲,平均(67.4±6.8)歲。采用肺功能儀開機對AECOPD患者的靜態(tài)肺通氣功能進行測定,根據(jù)測定的肺功能水平將其分為3級:①輕度(n=32):FEV1%pred≥80%;②中度(n=41):50%≤FEV1%pred<80%;③重度(n=47):30%≤FEV1%pred<50%。對所有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并分析不同分組患者的感染病菌特點和感染病菌差異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下呼吸道分泌物標本采集:采用一次性集痰器皿,每天取1次痰液標本,連取3 d。標本采集前,讓患者用清水漱口數(shù)次,以去除口腔內大量雜菌,讓患者用力自氣管深部咳出痰液吐至無菌的廣口瓶內,最佳標本判定:作革蘭染色后鏡下視野的中性粒細胞或膿細胞數(shù)>25個/低倍鏡、上皮細胞數(shù)<10個/低倍鏡。陽性致病菌判定:痰標本以菌落計數(shù)(CFU)≥105/mL。
1.2.2 細菌培養(yǎng):將確定合格的痰液標本以分區(qū)劃線法分三區(qū)接種于血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及萬古巧克力平板上,均置于恒溫箱(35 ℃,5%CO2)中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時間為24~48 h。根據(jù)菌落和染色鏡檢形態(tài)對培養(yǎng)結果進行初步判斷,而后采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鑒定。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均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細菌培養(yǎng)結果:本研究AECOPD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82.50%(99/120);共培養(yǎng)出細菌163株,假單胞菌56株,占34.36%,腸桿菌49株,占30.06%,其余菌種58株,占35.58%。AECOPD患者感染假單胞菌及腸桿菌的比例為64.42%(105/163),高于感染其余菌種的感染率27.61%(45/16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635,P=0.001)。
2.2 不同分期患者的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率:根據(jù)AECOPD患者的肺功能水平不同進行分期,AECOPD患者感染假單胞菌及腸桿菌的比例為64.42%(105/163),輕度患者、中度患者、重度患者感染假單胞菌及腸桿菌的比例分別為34.48%(20/58)、69.81%(37/53)、92.31%(48/52),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不同分期患者的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情況比較
一般認為,誘發(fā)AECOPD的因素較多,近年來隨著空氣污染加重,臨床AECOPD發(fā)病率也隨之升高。有研究證實[4],78%的AECOPD患者存在明確病毒或細菌感染指征。在上呼吸道病原體感染中以鼻病毒、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最為常見,而流感病毒相對較少。研究表明[5],40%~60%的AECOPD患者的痰液樣本當中能夠分離出細菌,細菌感染在AECOPD的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綜合國內的眾多文獻報道可以看出[6],革蘭陰性桿菌檢出率居于AECOPD患者病原菌檢出率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是革蘭陽性菌和真菌,其中,革蘭陰性桿菌檢出率在60%~70%。在本研究中,AECOPD患者感染假單胞菌及腸桿菌的比例為64.42%,基本上與上述報道保持一致。
臨床對于COPD病情的判斷主要依據(jù)患者的肺功能指標變化,因后者為判斷氣流受限的客觀指標。在本研究,為了更進一步明確在細菌感染在AECOPD不同病情重發(fā)揮的作用,我們采用FEV1和FEV1/FVC比值來對納入研究的AECOPD患者進行了分期。結果顯示,重度患者的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率顯著高于中度患者(P<0.05),中度患者的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率顯著高于輕度患者(P<0.05)。這說明,AECOPD的氣流受限情況越嚴重,患者的肺功能越差,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率越高,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
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AECOPD患者肺功能與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繁殖程度有密切關系,肺功能越差則病原體感染越容易??傊?,我們認為,假單胞菌及腸桿菌感染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存在密切關系,明確何種感染病原,針對病原菌科學用藥,能夠為防止患者病情惡化提供保證。
[1] 溫慶輝,高元妹,黎鳳英,等.漫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細菌定植與急性加重的相關性分析[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5,33(3):292-295.
[2] 陳忠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下呼吸道細菌學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3,13(8):1008-1009.
[3]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S].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2):8-17.
[4] 溫慶輝,高元妹,黎鳳英,等.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4,43(1):118-120.
[5] 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下冊)[M].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337-1344.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專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哮喘雜志(電子版),2013,7(1):1-13.
R563.9
B
1671-8194(2017)32-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