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摘 要:朝鮮族中學承載著傳承朝鮮族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重任。在歷史教學中,應以教材為核心擴展教學內容;編寫傳承朝鮮族歷史文化的校本教材;開展歷史活動課;以歷史學科為依托,整合多學科課程資源傳承民族文化。
關鍵詞:朝鮮族;民族文化;歷史學科教學
中華民族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各個民族在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又有著獨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另一個民族的主要標志。朝鮮族是中華民族燦爛花園中的一枝靈動之花,目前,黑龍江共有朝鮮族高中17所,這些中學既承擔著升學任務又承擔著傳承朝鮮族民族文化的責任。
一、 朝鮮族中學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的貢獻
(一) 高質量傳承語言文字
朝鮮族中學應用朝鮮語進行教學的特色,使得學生從小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有著扎實的根基。朝語課的設置,更是為高質量地傳承民族語言和文字提供了載體,民族語言文字在朝鮮族中學得到了高質量的傳承。
(二) 多角度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
《黑龍江民族教育條例》中指出“民族學校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明確了民族學校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目前省內所有朝鮮族中學都將朝鮮族的民族文化教育列入正式課程當中。有的學校建立了民俗館、藝術活動室作為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基地,有的學校編寫了民族文化內容的校本教材,一批民族文化傳承的相關課題正在研究當中。
以上種種,都使得傳統(tǒng)文化在朝鮮族中學得到了有效傳承,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進行,有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xiàn)出來,引起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二、 朝鮮族中學傳承民族文化教學的不足
(一) 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浮于表面,深度不夠
以飲食文化為例,帶領學生親自動手制作紫菜包飯、辣白菜等民族飲食,課堂氣氛雖然熱烈,但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只是對某一種或幾種飲食有所了解,對于朝鮮民族傳統(tǒng)飲食還是沒有形成系統(tǒng)認識,更談不上了解各類飲食的源流和其中蘊含的文化與精神。
(二) 民族文化教育不成系統(tǒng),不成梯度
民族文化教育切入點多是好事,可以從多個方面讓學生接觸民族文化,但是,這也造成了民族教育各自為戰(zhàn)、不成系統(tǒng)。學生接觸到一些文化上的“點”,不能形成一個“面”,更不能形成系統(tǒng)性認知。老師們的各自為戰(zhàn),也造成在某些切入點上,有重復選擇、重復學習的現(xiàn)象,沒有形成梯度性教學,這無疑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基于以上這些不足,筆者進行了審慎的思考,覺得中學歷史課具有獨特的學科內容,理應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三、 歷史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一) 重視教材內容,找到適當?shù)那腥朦c,進行民族歷史教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兩極格局、抗美援朝、全球化,這些內容中都涉及朝鮮半島的知識,在講授這些重點內容的同時,將朝鮮半島的歷史一并學習,可以對朝鮮半島的近代史形成基本的線索,這無疑對系統(tǒng)掌握民族歷史有很大幫助。
(二) 編寫校本教材,系統(tǒng)學習民族文化
“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朝鮮族中學面臨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校本教材的編寫中就應該突出這個方向。在筆者主編的校本教材中,有一個章節(jié)題目為——《黑龍江朝鮮族的發(fā)展》,下設子題目分別是:朝鮮族移民黑龍江、中國朝鮮族的文化特點、黑龍江地區(qū)朝鮮族的分布和現(xiàn)狀。這些內容雖然篇幅不多、縱深不長,但是以歷史發(fā)展為線索串聯(lián)起了朝鮮半島的歷史和我國朝鮮族的發(fā)展史,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民族歷史和民族現(xiàn)狀的整體認知。
(三)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學習民族歷史,凝練民族精神
歷史學科的活動課形式多樣,課程資源也相當豐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選取了“朝鮮族英雄抗日故事演講會”、“我是民俗館講解員”、“民俗村建筑考察”等題材設計活動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些活動課,學生既了解了民族文化,又有機會感受中國朝鮮族與朝鮮半島居民和中國漢族的不同。比如“我是民俗館講解員”一課,通過講解學校民俗館的生產工具,回顧了祖輩從朝鮮半島移民之后汲取中國北方農業(yè)經驗,因地制宜改進傳統(tǒng)農具的過程。歷史學科的教學是在無聲中潤物,在融匯中熏陶,使民族精神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凝練。
(四) 以歷史課為依托,擴大外延,開展廣泛的教學活動,傳承民族文化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實施中有效利用和合理配備校內外各種資源尤為重要。筆者所在的學校曾經以歷史課為依托,排演歷史話劇,展現(xiàn)朝鮮移民來華后的歷史片段,歷史話劇共分四幕,選擇的時間節(jié)點為明朝末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1910年、二戰(zhàn)期間。第一幕展現(xiàn)了明朝末年,朝鮮軍隊助明軍作戰(zhàn)于后金,戰(zhàn)后大批朝鮮士兵留居中國;第二幕展現(xiàn)破產的朝鮮農民大批遷華謀生;第三幕展現(xiàn)朝鮮亡國后破產民眾和抗日人士來華;第四幕展現(xiàn)二戰(zhàn)期間日本強行遷朝鮮農民入華和中朝民眾齊力抗日的歷史。通過觀看此劇,學生們不僅了解了朝鮮半島民眾移民中國的過程,更了解了中國朝鮮族在形成過程中獨有的文化特征。劇中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音樂、服飾、禮儀、飲食等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成果按時間線索逐一展現(xiàn)出來,將以前表層理解的文化知識與歷史發(fā)展過程結合。
傳承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學校肩負的歷史使命,創(chuàng)設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探索科學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有效學習是每一個民族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有效的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在信息化的時代不僵化保守、不隨波迷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共奏民族大團結的盛世凱歌。
參考文獻:
[1]丹珠昂奔.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06-09-21.
[2]黑龍江省民族教育條例,第三十四條[Z].
[3]鄭金洲.走向校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