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課標》要求學生閱讀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應“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巧妙的提問是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習積極性的手段也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橋梁。提問得法,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會堵塞學生思路,窒息課堂氣氛。如何利用恰到好處的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問題要精心設計,有的放矢
首先,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設計的問題應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一般略高于學生智力和知識發(fā)展水平,以激發(fā)學習欲望。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上。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維后獲得結論。
其次,提問要有啟發(fā)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具有啟發(fā)性,不是填空式問答,也不是判斷式發(fā)問,而是學生認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回答。怎樣的提問才能啟發(fā)學生思維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已有知識、閱讀資料、觀察生活等,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fā)揮和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目的。
再次,提問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有層次、有梯度。提問的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這樣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對重難點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問題由淺入深,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通過一個“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提出問題的難易、深淺應因人而異,兼顧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把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地提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二、語言表述要清晰連貫,提示性強
教師提問不僅是為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或使教學向更深一層發(fā)展。為了使提問能達到這些預期的目的,我們必須注意提問的清晰與連貫、停頓與進度。
首先,要使問題表達清晰,意義連貫,教師必須事先精心設計,對所提問題進行仔細推敲,不僅要考慮問題與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還要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某一問題,對于教師來說能表達一個概念或知識,一個完整的意思,而對學生而言,可能無法理解或誤解意思,造成概念和知識上的混亂。
其次,教師要把握好停頓的時機,給學生必要的提示。使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做好接受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準備,教師必須有停頓。教師用諸如:“好,讓我們仔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或“請試著給下面這個問題一個詳細答案”等語句,提醒學生注意問題。提出問題后,教師應再有一定的停頓,以便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這些事先說明可以減少,提問后停頓的時間可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三、面向整體,及時肯定,評價誠懇
首先,教師的提問應針對全體學生,而非個別優(yōu)生,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看到希望。對學生的回答不能簡單的否定,而應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及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多表揚、多鼓勵、多肯定。在提問時,教師要自始至終觀察學生的反應,慎重評價學生的回答。尤其對基礎差的學生更要特別鼓勵,消除他們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礙。
其次,公正的、恰如其分地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如從不同角度轉(zhuǎn)換敘述方式,強調(diào)學生的觀點,使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歸納學生回答的要點,對學生所答的內(nèi)容加以評論,對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以示范;依據(jù)學生的回答,聯(lián)系其材料,對某一問題進行延伸或追問,促使學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對學生的回答補充新信息,提出新見解;對回答中的錯誤傾向、模糊認識,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評價、矯正和探討。
再次,在評價學生回答時,教師要有民主作風。讓學生有插話、提問和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對回答不明確、不全面、不深刻的學生,可進一步追問;對離題的回答,要及時改變語言角度或改換提問方法,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使他們做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提高提問的藝術和技巧,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教育對人創(chuàng)造性價值追求的理念,使閱讀教學不斷走向高效。
蘭洪娜,甘肅臨澤縣第一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