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教學《將進酒》都會讓我走進那個縱酒狂歌或低唱悲吟的場景,與千百年前的先哲圣賢共命運同呼吸。否則,游離于作者與文字之外的剖析和說教,都將是蒼白的。
天寶十一年,李白已經51歲,在知天命的年齡,李白依然如此縱酒歡歌,慷慨賦詩,寫下了千古佳作《將進酒》。我曾經這樣對學生說,這是一個豪放、憤激、自信、可愛的小老頭。
然而如何走進一個50歲的浪漫詩人的內心世界,又如何引領十五六歲的學生去體悟那份激越與悲痛?在我,真的是一個難題。
下午第二節(jié)課,先是讓早輔導時一起朗誦的四位男女集體誦讀,然后我讀,然后男女生上下句讀。效果不錯,但遠未達到我期待的理想境界。
接著是另外一個班的課,先出示《啟功講唐代詩文》中的一段文字:
“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人詩是嚷出來的;宋人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嚷者,聲宏實大,出于無心;想者,熟慮深思,行筆有忌。
這“嚷”出來的唐詩,當然誦讀的時候更應從心所欲,率性自由。
在男女生上下句讀后,我把自己擺進了學生的誦讀之中,我讀出句,學生讀入句。學生在我的引領下,我在學生的激勵下,漸進佳境。然后再置換過來,我讀入句,學生讀出句。不覺中,我們都把自己吟唱成了李白。李白的那種歡歌與悲吟同時在學生和我的身上復活。
然后出示李白的《山中與幽人獨酌》。
豪爽、率性,我想這就是飲酒的最高境界吧。那么李白在《將進酒》中又是如何飲酒的呢?
“一飲三百杯”并且愿意“長醉不復醒”,李白是酒徒酒鬼嗎?他為何如此飲酒?
悲?歡?留名?
高興時喝點酒,悲痛時也喝點酒,好像常人亦如此飲酒。那么李白的飲酒詩超越他人之處何在,李白的魅力何在?
李白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在痛苦與失意中借酒傳達出來的最真實的高度自信永不屈服的自我,就在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絕唱。
天寶三年,43歲的詩人豎起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拇笃?;
天寶十一年,51歲的“飲者”寫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絕唱;
公元761年,61歲的詩人依然高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這就是李白,這就是盛唐之音。
最后以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對李白的評價作結。
盛唐之音在詩歌上的頂峰當然應推李白,無論從內容或形式,都如此。因為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邊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不滿現(xiàn)實,指斥人生,飲酒賦詩,縱情歡樂?!疤熳雍魜聿簧洗?,自稱臣是酒中仙”以及國舅磨墨、力士脫靴的傳說故事,都深刻反映著那整個一代初露頭角的知識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們要求突破各種傳統(tǒng)的約束和羈勒;他們渴望建功立業(yè),獵取功名,進入社會上層;他們抱負滿懷,縱情歡樂,傲岸不馴,恣意反抗。
在《將進酒》中,枯寂的本我與自我漸次蘇醒復活,相信學生也將于李白身上找回迷失的自己。
魏皓,安徽碭山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