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娟
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的科目產生濃厚興趣時,他總是心情愉快地去學,而且越學越愛學,老師們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怎樣讓枯燥的思想品德課“活”起來呢?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為課堂增加“溫度”——讓學生感受思想品德課的溫情和溫暖
曾經有一個關于學習興趣的研究得出結論:學生喜歡學習一個科目不僅與自己興趣有關,而且與喜歡任課老師有很大關系。因此,思想品德老師應當充分利用和制造各種機會,努力培養(yǎng)和加深師生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老師產生深厚情感基礎上對老師所教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課堂上看到學生認真地學習、思考與回答時,應是滿心歡喜的;不管學生對錯,每一次都能給予他們正確的評價,讓他們得到自信,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對于錯誤的觀點,不要直接去批判,可以先讓其他同學給予評價;如果沒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則可以針對學生觀點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質疑,引導他們重新思考并解答老師的疑問,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和被老師關愛的滿足感;通過了解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在哪里,長處又在哪里,及時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讓學生在內心深處感受到每節(jié)課都被溫暖著;上課時應經常到學生間走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
二、為課堂增加“廣度”——思想品德課與時政熱點的有機結合
廣度是指思想品德課內容涉及的面要廣。立足課本,聯(lián)系學生關注的時政和社會熱點,寓解決問題于時政熱點的了解、分析之中,就會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興趣盎然。為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可以找一些對學生有較大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熱點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啟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課文知識。
例如,筆者在構思《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這一課時,巧借歐盟及美國等對利比亞進行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時政。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討論題目:“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用事實來揭穿美國的霸道嘴臉。于是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然后推選出本組的發(fā)言代表,為發(fā)言作充分的準備。討論從一開始就非常熱烈,學生們從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到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從美國發(fā)動海灣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到干預中國南海問題。學生所舉的例子已遠遠超出教材內容,極大地拓展了思想品德課的廣度,讓思想品德課更豐富、更有趣。
三、為課堂增加“深度”——放眼于課堂之外的自然與社會
深度是指思想品德課的內容要緊貼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實際。在新課程改革形勢的推動下,思想品德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應認識到課堂教學不是只局限于課堂內部,而應放眼于課堂之外的自然與社會。思想品德課應更加注重課堂內外的銜接,生活味道越是濃厚,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濃厚,學生就越愿意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這一課時,筆者想到泉州的母親河——晉江。晉江見證了泉州經濟的奇跡,也忍受著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污染。于是,特意安排長輩們講述他們年輕時在晉江玩耍、摸蝦、游泳的經歷并拍攝成DV短片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這條河流的過去與現(xiàn)在。課后,再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對晉江的水污染問題進行一次調查。通過親歷體驗,學生認識到了環(huán)境問題的嚴峻性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緊迫性。最后,讓學生們就如何防止環(huán)境污染提建議、想辦法,設計方案。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懂得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護我們的家園,更重要的是能夠自覺地把保護環(huán)境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四、為課堂增加“效度”——在教學過程中切忌“虛假繁榮”
新課程改革給思想品德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老師們不斷地挖掘思想品德教學中的趣味因素,課堂也變得更加開放化、多元化。討論、辯論、講故事、小游戲、歌曲欣賞和小品表演等活動在課堂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我們不能盲目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卻忽略了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切忌出現(xiàn)趣味無度、嘩眾取寵、學生樂不思學等問題。針對“自主學習變得課堂無序”“有活動沒體驗”“合作有形式無實質”等教學方式帶來的虛假繁榮,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刪減一些可有可無的教學步驟,摒棄一些嘩眾取寵的教學手段,突出學科的工具性和教學的有效性。另外,學生自控能力的不足,往往容易導致課堂秩序的混亂,有效性不高。因此,這種教學方式應該應用于學生遇到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或觀點可能出現(xiàn)分歧時,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和有些知識性問題是不需要分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同時,老師還要掌握好合作學習的時間、形式等,否則合作學習就會流于形式。
五、為課堂增加“高度”——愛國主義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永恒主題
愛國主義是思想品德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教師如果能結合課本內容,適時地引入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實例,肯定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立志報效祖國之后,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近年日本政府在哪些事情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嗎?”由于之前新聞媒體的大量報道和評論,學生很快就能答出:中日船艦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相撞,日方非法扣押中國船長詹其雄。此時,教室里群情激憤,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僅此而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把學生的這種愛國主義熱情轉換成實際行動。于是筆者“趁熱打鐵”,啟發(fā)學生認識到必須努力學習,增長才干,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接下來,讓學生觀看新疆“75事件”和喀什暴力襲擊事件相關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發(fā)生分裂,必然引起社會動蕩,甚至導致戰(zhàn)爭發(fā)生,這樣對國家、對民族、對每個人都會帶來損失乃至災難。相反,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環(huán)境安定,各族人民才可以安心地從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諧相處共同繁榮。最后,播放視頻短片,回顧汶川“512”抗震救災過程,無數(shù)英雄兒女用鮮血和勇敢鑄就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利用視頻所營造的振奮人心的氛圍,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增強愛黨、愛國情感,把思想品德課提升到“不一樣的高度”。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努力把握好以上“五度”,讓思想品德課更有趣味性是我們的永恒追求。當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我們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去探索、反思、總結、改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