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嬌
【摘 要】“濃濃的京味,深刻的含義,市井的悲歌”,《窩頭會館》是“北京人”用“北京話”講“北京事”的“京派話劇”之一。本文從《窩頭會館》的三幕式結構、經典的京味兒語言等藝術特色方面,與話劇《茶館》進行橫向比較,深刻分析其顯著的藝術特色和深刻的內涵價值。
【關鍵詞】窩頭會館;藝術特色;市井悲歌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43-01
一、媲美《茶館》的三幕式結構
評論《窩頭會館》的藝術特色,不得不談到的就是“三幕式結構”,而要談“三幕式結構”,又不得不談到老舍先生的《茶館》——一部中國話劇的巔峰之作。
我們可以通過《茶館》來透視《窩頭會館》的結構特點。三幕話劇《茶館》是打破“三一律”、嘗試用新的方式來解讀和創(chuàng)作話劇的代表之作。也是“京派話劇”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寫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風貌”和“話語體系”,透視和反襯出每個時代與每個時代的不同,最后,用“撒紙錢”的方式,將那個“舊時代”送葬。
而《窩頭會館》在與茶館的相似之余,又與其有兩處巧妙的不同,以此構成了本話劇結構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
其一是本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特點。話劇《茶館》分別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三個故事,清末、民國初年,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三個故事各有各的歷史特色,老舍先生通過這樣的表達手法將中國近代史以一個茶館里一百余年里發(fā)生的故事來反映,表達出了“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而《窩頭會館》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結構方式的進一步演變。
《窩頭會館》同樣是用三個部分來表達故事,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相連接的。這三個部分所表達的故事分別發(fā)生在1948年夏天、1948年秋天,以及1948年冬天。僅僅在半年的時間內所發(fā)生過的故事就可以同樣表達出滄海桑田而又凄婉的歷史,以及思想主題,這便彰顯出了本劇結構上與眾不同的特點。
其二是話劇結尾部分的特點?!恫桊^》結尾處用的是“眾人撒紙錢”的方式:王利發(fā)最終沒能獲悉“好消息”而上吊自殺,人們在為他送葬的時候在劇場舞臺灑滿了紙錢。老舍通過“紙錢”,不但祭奠了王利發(fā),同時也表達了對中國近代整個時代的送葬。
而在劉恒的《窩頭會館》中,雖然也是以主人公苑國鐘的去世而告終,但他的處理方式又與《茶館》有著明顯不同。首先,可以談到劇中多次出現(xiàn)的那口棺材。試問,棺材為什么就屬于那個前清舉人的?原因很簡單,在民國時代,“科舉制度”已經被廢除,所以“舉人”就“只配”躺在棺材里面。然而,在結尾時,苑國鐘死去的時候,一陣嬰兒的啼哭聲成為了本劇的一個亮點,昭示著舊的一切已經死去,新的一切已經到來。表達了“悲歌”中的一絲希望。這正是京派話劇藝術特色新的發(fā)展。
二、經典京味兒語言風格的呈現(xiàn)
“兒化音”“俏皮話”“潛臺詞”,這些經典的京味語言風格元素在本劇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正體現(xiàn)了“北京人”用“北京話”講“北京事”的道理。這樣地道的表達除了使話劇更具地域風格之外,又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那個時代北京人的生活全貌。
本劇中大量使用兒化音,例如宋丹丹飾演的田翠蘭的臺詞“我上胡同口(兒)順一碗(兒)炸醬面,就手(兒)給您琢磨琢磨杜魯門去?!痹谶@句話中觀眾可以深刻領略到本劇的京味兒語言風格,為本劇的語言藝術特色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另外,通過語言內容我們也可以讀到許多有代表性的元素,“胡同口”“炸醬面”,都是“老北京”的代表元素,這樣說出來,比直接用普通話說,顯得更有京派味道。然而“兒化音”的“功效”不止于此。還是以上述的臺詞為例,在句子中“手”若是沒有加兒化音,只能表達人的手,而“手(兒)”就可以抽象表達順便,以及人的技能。而在“潛臺詞”的運用上,本劇則充分體現(xiàn)了“潛臺詞”的“目的性”“可推導性”和“不確定性”。
“目的性”的關鍵語句體現(xiàn)在第一幕,在這一幕中,肖啟山讓田翠蘭的丈夫去修機場,田翠蘭不愿意,無論是前面拿女兒懷孕說事,還是后面說“不能就我們一家的男人去”,其目的都是想阻止這件事情發(fā)生。
“可推導性”體現(xiàn)在苑江淼不讓苑國鐘向租客要房租,以及總是不給苑國鐘好臉色。所以從田翠蘭的話“您是要房租,還是要兒子”就足以推導出,田翠蘭的意思是沒有錢,不愿意掏房租。
“不確定性”又可稱為“不確定因素”,是指演員所說出的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例如苑江淼的那句“……我去歇一會……你和同學……保重”就有著多重的理解,也許是他在關心同學,也許是他不愿意別人進他的房間,諸多理解,都有其正確性。然而這也是“京派”的主要風格。
“濃濃的京味,深刻的含義,市井的悲歌”,這便是《窩頭會館》要帶給觀眾的。沒錯,“北京人”用“北京話”講“北京事”這便是“京派話劇”最重要的藝術特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豐盛的“京味”藝術盛宴。
參考文獻:
[1]劉章春.《窩頭會館》的舞臺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2]李潤新,周思源.老舍研究論文集[G].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3]胡絜清,王行之.老舍劇作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