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媛
【摘 要】中國近代的歌劇是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必然會帶有西方歌劇的色彩,又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大不同,使得中國歌劇獨具民族特色。因此本文將從中西方文化入手,在不同角度試析中國近代歌劇中男性主角地位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中國歌??;男女主角地位;西方女權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38-01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一直就是以父系制度為基礎的,男性不論是在政治地位還是在家庭地位上都處于主導地位,女性則長時間處于被動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從中國近代歌劇中主角的地位變化明顯感受到女性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作品以女性為中心,而以男性為主角的作品卻漸漸缺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歌劇因素
(一)受中國歌劇情緣和戲曲的影響??v觀中國戲曲藝術的舞臺上,女性形象幾乎獨領風騷。由于歌劇與戲曲都屬于戲劇這一種類的藝術形式,因此戲劇肯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對歌劇產生影響。并且歌劇界的很多演員都來自戲曲行當,這些演員在歌劇領域借鑒著戲曲中的優(yōu)秀成分,尤其是“女角文化”的藝術經驗,促進了中國歌劇的成功,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戲曲民歌多元綜合”的藝術形式,使得中國式的歌劇獨樹一幟。
(二)“白毛女”的影響。中國歌劇成熟的標志是《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它為其他歌劇做出了成功的典范,也為中國歌劇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不僅將中國歌劇帶向了適合自己獨特發(fā)展方向的正確前進道路,同時也積累了創(chuàng)演女性角色極為豐富的藝術經驗,此后大批以女性角色為主人公的優(yōu)秀歌劇作品層出不窮,如《劉胡蘭》、《洪湖赤衛(wèi)隊》等。
(三)歌劇悲情色彩的影響。悲情色彩可以說是西方歌劇所具有的一種明顯藝術魅力,它也影響著中國歌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實在中國文藝史上,角色的創(chuàng)造總體為男強女弱,使得人們長期對生活處于底層的女性抱有同情惋惜及憐愛之情,這使得女性更加能觸動觀眾最柔弱的內心,女性這種得天獨厚的感情色彩使得她在歌劇中的角色處于主導地位。
二、國家因素
(一)鼓勵女性加入抗戰(zhàn)?;仡櫸覈詰?zhàn)爭為時代背景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是以宣揚英雄主義為主。不可否認,正是這些正面積極的英雄人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光明希望。音樂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催化劑和強大的推動力,領導階層正是認識到了音樂的這種強大感染力,因此希望通過借助女英雄的時代形象,鼓勵更多的女性加入抗戰(zhàn),增大革命抗戰(zhàn)的隊伍。
(二)倡導女性走向社會。由于男性主力被調集去了抗戰(zhàn)前線,國內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黨日益重視到了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倡導女性走向社會,加入到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等各方面。正是有了國家的強有力支撐,女性完成了從清代被限制學戲、唱戲到現(xiàn)在作為主角活躍在歌劇樂壇上的完美轉變。
三、女性因素
(一)西方女權主義的影響。五四時期廣大中國女性受西方女權思想的影響,激發(fā)了她們真正的獨立自主意識,她們開始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分工、承擔社會角色。隨之而來的便是對話語權力的要求,她們漸漸發(fā)現(xiàn),沒有人可以為自己代言,只有靠自己去努力爭取,而歌劇作為新興音樂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會對她們有所幫助,于是她們其中一部分人走向了歌劇的舞臺,并逐漸代替了男性主角的地位。
(二)女性自身素質的提升。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對待男女采取迥然不同的方式,男性從小便可以進入學堂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女性則被灌輸“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價值標準。在受壓迫下的女性很難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而隨著近代女性地位的提高,她們開始接受全面而系統(tǒng)的學習。女性自身素質的快速提升,也是使得她們在歌劇領域處于主角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男性因素
從角色的塑造上來看,歌劇作家更傾向于可塑性較強的女性角色。男性角色雖然也與女性角色一起占據(jù)著中國歌劇的舞臺,或者部分扮演著主要角色,但是就男性角色的音樂塑造,以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影響而言,遠不及女性。這與封建社會中以男性為中心主義具有極大的關系,男性總是高高在上神采奕奕,這就與歌劇中所要求的悲情色彩不符合了,因此男性角色在塑造上有其相應的局限性。
五、觀眾因素
戲曲史上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許多旦角都是由男性演員來裝扮的,這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一直禁止女子學戲,更不允許女性登臺演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觀眾對女性的好奇心。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女性開始在歌劇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吸引了大批原為喜愛戲曲的觀眾,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六、作曲家因素
在那個女英雄輩出的時代,如英勇抗敵、不懼犧牲、用熱血澆開了勝利之花的趙一曼、冷云、黃八妹、安順花等,成為紅色年代的榜樣。這些女英雄的出現(xiàn)引起了作曲家們的注意,于是他們不失時機地順應時代的發(fā)展,為中國觀眾奉上了一批批鮮活的女英雄形象的作品,滿足了中國人民的審美需求,受到了人民的熱烈追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影響男性在歌劇中主角地位缺失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著重要影響的就是五四運動下女性意識的覺醒與突圍,各種因素的支撐使得女性在歌劇領域站穩(wěn)腳跟,男性的主角地位就漸漸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