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作為國家法律的執(zhí)行者、社會矛盾糾紛的終局裁判者,是保護人民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社會良知和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做一名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法官,是她的理想和追求,她說:“當一天法官,就要為百姓主持一天公道,不能濫用手中的權(quán)力給國徽抹黑、使天平傾斜?!?/p>
她,就是天津市武清區(qū)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庭長張樹崑。在法院從事少年審判工作20個年頭,張樹崑承辦過上千起案件,挽救了數(shù)百名失足少年,化解了無數(shù)個社會矛盾。
讓正義的陽光灑滿人間
作為一名女法官,張樹崑是感性的,很多時候她認為只要自己多跑些路、多問句話、多用點心,也許會對審判結(jié)果乃至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張樹崑每次接到案件后,都會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走訪少年被告人的學習、生活場所,多方交流溝通,充分采集證據(jù),力求給這些孩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2005年,張樹崑接到一起盜竊案審理任務(wù)。被告人鄧某在庭審中自稱為了外出打工,在上戶口時虛報了兩年,實際年齡未滿18歲。得知這一消息后,張樹崑極為重視,因為如果能夠證明對方的未成年人身份,就可以從輕量刑,將對鄧某的一生影響降到最低。
在與檢察、公安機關(guān)協(xié)商后,張樹崑當即做了決定,要去鄧某的原籍重慶市奉節(jié)縣走一趟。就在出發(fā)前一天,張樹崑的兒子因急性腸炎住院治療。究竟是留下來陪伴病中的兒子,還是奔波數(shù)千里為他人尋找一種從輕量刑的可能性?張樹崑毅然選擇了將兒子托付給親戚照顧,匆匆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鄧某的家在奉節(jié)山區(qū),為節(jié)省時間,張樹崑和同事不顧疲憊,先坐了三天火車,又冒雨走了一天的山路。他們先后找到鄧某的父母、兒時的伙伴、接生婆等人進行調(diào)查取證,搜集到充足材料,證明了鄧某為未成年人身份。當天回到賓館后,張樹崑發(fā)起了高燒,腳也磨出了血泡。出差這幾天,她一直在身體的不舒適和對兒子的思念擔憂中度過,可這些都沒能沖淡她取得證據(jù)的喜悅。
最終,鄧某獲從輕量刑。他流著眼淚對張樹崑說:“阿姨,謝謝您,以后我一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張樹崑開心地笑了,相信鄧某今后會更加慎重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法官媽媽”是張樹崑給自己的定位——面對每一個被打上“被告人”標簽的孩子,她都認真對待。她總跟庭里同事說:“只要我們多跑些路,多問句話,多用點心,對于一個孩子的一生或許會有很大的不同,更可能挽救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對法律、對民生、對百姓的承諾大過天
張樹崑常常揣摩:在當事人心中,我們的審判工作離他們對公正司法的期盼究竟有多遠;作為一名法官,我所做出的努力能否真正讓他們滿意和信服;面對崇高的法律,一名法官是否也應(yīng)該承諾些什么?
公正司法、清正廉潔——這就是她作為一名法官的承諾。
為了這份承諾,她曾拒絕過親情,拒絕過友情,也拒絕過金錢。在審理一起變更撫養(yǎng)關(guān)系糾紛的案件中,孩子的母親擔心會敗訴,到法院向張樹崑反映情況時,趁她不注意,將裝有20000元現(xiàn)金的信封悄悄放在張樹崑的辦公桌上,然后起身就跑了。張樹崑發(fā)現(xiàn)后立即將上述財物送到法院監(jiān)察室,同時聯(lián)系該當事人,告知法院會依法公正處理案子,打消了對方思想上的顧慮,贏得了對方的認可和肯定。
在張樹崑看來,罰不是青少年審判的目的,幫助他們矯正犯罪心理、約束不良習慣、走上正道才是最重要的。多年來,她始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育教于審”,堅持“教育、感化、挽救”,因勢利導,幫助青少年回歸正途。
2007年,張樹崑承辦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未成年被告人孫某在一家娛樂中心上班時,盜走了客人存放在儲物箱里的錢和手機。通過調(diào)查,張樹崑發(fā)現(xiàn)孫某系農(nóng)村單親家庭的孩子,自幼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其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初中畢業(yè)后,孫某到一家娛樂中心上班,因爺爺生病無錢醫(yī)治,當看到客人將裝有錢和手機的衣物存放在儲物箱且忘記上鎖時,他將錢和手機盜走。
張樹崑到其所住地的村委會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孫某本是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平時在家表現(xiàn)良好。張樹崑意識到,對于這樣一個孩子,如果一判了事可能會給他的一生留下陰影,影響他以后的生活。只有讓他真正認識到錯誤,接受教育,解開心結(jié)才是關(guān)鍵。
為維護孫某的權(quán)益,法庭通過綠色通道為其指定一名辯護人。庭審中,張樹崑苦口婆心地與其談心,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最終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真心悔過??紤]到他的實際情況和今后的成長,法庭對他適用了緩刑。判決后,孫某流著眼淚跟張樹崑說:“阿姨,謝謝你,你講的道理我都明白了,以后我一定重新做人,好好照顧爺爺?!?/p>
作為女性,張樹崑俠骨柔情;作為法官,她更有鋼鐵般意志。
2015年5月,一起監(jiān)護人責任糾紛案擺在張樹崑面前。高某、曹某及雙方家長在派出所多次調(diào)解無效的情況下,將對方告上法庭,形成雙方訴訟。張樹崑在查閱案卷材料后,將各方當事人分別傳喚到法庭,準備做調(diào)解工作。
然而,約定的時間到了,卻遲遲不見高某及家長的身影。曹某一家十分憤怒,并以對方“不重視”“看不起”為由幾次想要離開。張樹崑耐心勸說,并為他們端上熱茶,緩解急躁情緒。
一個小時后,高某及家長到了法庭,張樹崑好心地詢問遲到原因,高某家長卻不滿地說:“這不是來了嗎!誰家沒點兒別的事,等會兒怎么了?”曹某一家聽后再也抑制不住怒火,雙方就這樣推搡辱罵起來。為平息事端,張樹崑批評高某出庭不應(yīng)該遲到。沒想到,高某頓時將矛頭轉(zhuǎn)向她,甚至大放厥詞:“你就是不負責的法官!事情鬧到法院也得不到公正處理!”張樹崑雖心有委屈,卻還是以拉家常的方式讓雙方充分表達訴求,并為他們剖析利弊,釋法明理。
在張樹崑的耐心分析和調(diào)解下,雙方當事人漸漸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性質(zhì)和在事件中需要承擔的責任,最終,曹某及家長同意賠償,雙方達成和解。休庭后,高某的父親當眾向張樹崑深深地鞠了一躬,滿臉歉意地說:“張法官,我錯怪您了,您是公正的,我給您道歉!”結(jié)案后,高某的父親多次想宴請張樹崑以表示感謝,都被張樹崑拒絕了。后來,他托人將一面印著“人民公仆、熱心為民”的錦旗送到法院,并附上了一張字條:張法官的工作讓我們感受到法律的莊嚴和公正。
在張樹崑人生的天平上,人民法官的形象和聲譽重于金錢,高于個人利益。她用自身正、自身凈、自身硬的職業(yè)操守,維護了司法公正,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真正做到了“辨法析理,勝敗皆服”。
用公正司法的信念溫暖他人
在審理少年犯罪案件的過程中,張樹崑感到只在青少年犯罪后才被動去挽救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工作向前延伸,在預防犯罪上下功夫。于是,她利用休息時間查資料、編教案、寫宣傳材料,把普法“課堂”搬進了學校、社區(qū)、街道。
為使“課堂”內(nèi)容更加形象生動、貼合實際,張樹崑動了不少腦筋。她組織學生搞模擬法庭,將有教育意義的案例編排成“劇本”,并為各個角色配寫“臺詞”。從準備素材到指導排練,再到為學生借服裝、道具,每一次“開庭審判”的呈現(xiàn)往往需要半個多月的籌備時間。因為工作忙,她用來普法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這些“劇本”也多半是在深夜完成的,但只要與學校、社區(qū)、街道定好了時間,無論刮風下雨,不管路程遠近,張樹崑都會準時趕到,甚至下了車直接上講臺,講完課再馬不停蹄地趕回單位繼續(xù)工作。
這些年來,張樹崑走遍了全區(qū)所有鎮(zhèn)街,舉辦法律講座近200場,受教育的學生和群眾達10萬余人。曾經(jīng)有人問張樹崑:“講課是你分外的事,又不給報酬,你圖什么?”可在張樹崑眼中,普及法律知識,為社會穩(wěn)定做貢獻是她應(yīng)盡的責任。如今,看著全區(qū)少年刑事犯罪案件從2007年的80多件下降到2014年的不到30件,再想想自己為普法所做的工作,張樹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張樹崑崇尚自己從事的神圣職業(yè),她將胸前的天平法徽視為榮耀和責任。她以柔肩擔起正義,用丹心鑄就法魂,以超越母愛的情懷喚醒失足浪子,用無言奉獻的大愛引領(lǐng)那些迷茫青年的航向。
編者語:
張樹崑讓正義以一種較量的方式得以伸張,又用母性情懷感化失足少年重獲新生。在群眾眼里,這位女檢察官就代表著法律,能使身處黑暗的人看見光明,使困于逆境的人看見希望。
編輯 遼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