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姬榮
(廣州市海珠區(qū)沙園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10250)
淺談全面性護理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
崔姬榮
(廣州市海珠區(qū)沙園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10250)
目的:探討全面性護理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方法:將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廣州市海珠區(qū)沙園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25例患者。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全面性護理,然后對比兩組患者在出院時和出院后第3個月時服藥的依從性。結果:研究組患者在出院時和出院后第3個月時服藥的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全面性護理可顯著提高其服藥的依從性。
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全面性護理;服藥依從性
精神分裂癥是以感覺、知覺及思維等認知活動障礙為主的一類程度嚴重的精神疾病[1]。該病的病因尚未明確。絕大多數(shù)的該病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不過,由于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不足,故易出現(xiàn)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或拒絕服藥等問題[2]。這些問題不僅可影響該病患者治療的效果,而且易使其病情發(fā)作,導致傷己及傷人事件的發(fā)生。因此,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十分重要[3]。本文通過對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廣州市海珠區(qū)沙園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全面性護理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F(xiàn)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廣州市海珠區(qū)沙園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在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平均的住院時間為(6.1±0.2)年。2)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排除標準為:1)無法進行溝通。2)患有嚴重的內、外科疾病。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25例患者。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15例、女10例;其平均年齡為(55.3±7.2)歲;其文化程度為大?;虼髮R陨系挠?例,為高中的有7例,為初中的有10例,為初中以下的有5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4例、女11例;其平均年齡為(54.7±6.8)歲;其文化程度為大?;虼髮R陨系挠?例,為高中的有6例,為初中的有11例,為初中以下的有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常規(guī)的對癥護理及健康宣教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全面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護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重度精神疾病。該病的發(fā)生與人類的感知、情感、行為及思維障礙等密切相關,尤其是個體的易感素質對該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極為重要。護理人員可每周對患者進行2次“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內容包括如何正確認識自身的病情,如何配合醫(yī)院進行治療,如何調整自身的情緒,如何對待社會的偏見等,以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和精神防御能力。護理人員還應鼓勵患者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向他人求助,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在情緒低落時主動向家人及護理人員傾訴,以促進其自知力的恢復。
1.2.2 認知護理 對于病情相對穩(wěn)定的患者,護理人員可每周為其舉辦1次健康講座,向其講解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知識,包括該病的病因、誘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案及預后等。護理人員應重點向患者講解用藥物治療該病的效果、擅自增、減藥物劑量及停藥的危害等,使其了解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對于個別病情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另外,護理人員可將健康宣教的內容編制成通俗易懂的小手冊發(fā)放給患者家屬,以加深其對督促患者堅持服藥重要性的認識,避免其放棄或暫停為患者服藥。
1.2.3 行為護理 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監(jiān)督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具體包括:1)護理人員可為患者制作作息時間表,督促其每天按時作息,按時用餐和服藥,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護理人員還可不定期地組織患者舉辦集體性的娛樂活動,從而為其回歸社會打下基礎。2)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在其病情的緩解期鼓勵、指導其寫服藥日記,引導其了解自身病情的變化情況,從而促進其積極配合治療。3)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幫助其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使其充分地信任護理人員。4)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反復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堅持服藥的重要性以及擅自增減服藥劑量等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建立隨訪卡,記錄好其姓名、電話和聯(lián)系地址等信息,以便在其出院后及時對其進行隨訪指導。
在患者出院時、出院后的第3個月時,由護理人員采用自擬的服藥調查表調查其服藥的依從性,并將調查結果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完全依從:指患者能遵醫(yī)囑按時、按劑量服藥。部分依從:指患者能在家屬的督促下服藥,但偶爾會出現(xiàn)漏服或少服藥物的現(xiàn)象。不依從:指患者未遵醫(yī)囑服藥,時常擅自停藥。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出院時、出院后的第3個月時服藥的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表 兩組患者在出院時、出院后的第3個月時服藥依從性的對比
精神分裂癥具有病程遷延、病情反復發(fā)作的特點。而且,該病患者的病情可進行性加重,最終使其發(fā)生精神衰退或精神殘疾[5]。絕大多數(shù)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都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因此,提高該病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對于控制其病情的發(fā)展、促進其康復極為重要。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全面性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精神癥狀,從而使其正確地認識自身的病情,了解堅持服藥的重要性。這對于改善該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其回歸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出院時、出院后的第3個月時服藥的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全面性護理可顯著提高其服藥的依從性。
[1]馮玉霞,郭翠玲,閆潔,等.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復發(fā)的原因與護理對策探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20):59-60.
[2]陳碧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85-86.
[3]李遵清,韓鵬,仇愛玫,等.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098-1101.
R473.74
B
2095-7629-(2017)12-0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