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發(fā)現(xiàn)新外來物種粘皮鯔蝦虎魚
2014年5月,筆者在云南滇池采集到未在滇池流域記述過的蝦虎魚類一種,經(jīng)鑒定確認(rèn)為粘皮鯔蝦虎魚Mugilogobiusmyxodermus。粘皮鯔蝦虎魚是廣布性物種,珠江、長江、閩江等流域及許多地方性的魚類志中均有記述,如與云南鄰近的廣西、四川等地,但是《云南魚類志》《珠江魚類志》等文獻(xiàn)則顯示其在云南省無分布記錄,且歷次對滇池魚類的研究調(diào)查也均無對粘皮鯔蝦虎魚的記述(黎尚豪等,1963;何記昌,劉振華,1985;陳自明等,2001;袁剛等,2010),特別是在近年公布的云南魚類整理名錄中,粘皮鯔蝦虎魚亦不在列(陳小勇,2013)。可以確定,本文是粘皮鯔蝦虎魚在滇池水體乃至云南省的首次記述。
對17尾標(biāo)本檢視顯示,滇池粘皮鯔蝦虎魚鰓鰭條為5;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7~11;胸鰭不分枝,鰭條12~17;臀鰭條Ⅰ,8~10;腹鰭條Ⅰ,5~6??v列鱗為33~38;背鰭前鱗為5~22;圍尾柄鱗為10~15;背鰭間鱗為3~6;左側(cè)鰓蓋上鱗數(shù)目為0~3,平均值為1.2,右側(cè)為0~3,平均值為1.4。體長/體高為4.7~5.7;體長/頭長為3.6~4.7;體長/尾柄長為4.0~5.0;體長/尾柄高為7.2~9.0。頭長/眼徑為3.2~4.5;頭長/眼間距為3.8~5.8。尾柄長/尾柄高為1.6~2.1。
頰部具有紅色蟲狀紋及斑點(圖版Ⅰ:a,b),第一背鰭后部第五及第六鰭棘中部有一黑斑(圖版Ⅰ:c),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后部側(cè)扁;背部淺弧形隆起,腹部較平直(圖版Ⅰ:d),活體體色多變,多棕灰色色斑,腹膜呈銀白色到黃白色(圖版Ⅰ:d)。甲醛浸制標(biāo)本呈灰白色,體表多黑斑。雄魚腹部明顯較雌魚瘦長,而成熟的雌魚卵巢呈金黃色,透過腹部可以直接觀察其形態(tài)(圖版Ⅰ:e,f)?;铙w雄魚的背鰭、臀鰭展示出較多的斑紋及具有赤紅至橙紅、藍(lán)灰等鮮艷條帶色彩,第一背鰭下方的黑色斑塊尤為明顯,頰部的赤紅色蟲紋也十分顯著(圖版Ⅰ:c)?;铙w時頰部蟲紋赤紅色(圖版Ⅰ:b),經(jīng)甲醛浸泡后變?yōu)楹诎呔€點(圖版Ⅰ:a),成體一般5~6條。鼻孔每側(cè)2個,前后分離,前鼻孔具一短管凸起(圖版Ⅰ:c),緊靠上唇處懸垂。
滇池是我國重要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具有較高的魚類物種多樣性及特有性,但半個多世紀(jì)以來外來魚類大量入侵,蝦虎魚類是其中具有顯著危害的類群之一(何記昌,劉振華,1985)。粘皮鯔蝦虎魚的入侵對原有入侵魚類群落,特別是入侵蝦虎魚魚類的影響及其生態(tài)學(xué)后果值得進(jìn)一步深入研究。
圖版Ⅰ 粘皮鯔蝦虎魚形態(tài)特征
(a)示頰部蟲狀紋(5%甲醛固定標(biāo)本); (b)示頰部蟲狀紋(活體); (c)示第一背鰭后部黑斑(雄魚); (d)活體側(cè)面觀; (e)側(cè)面觀(5%甲醛固定標(biāo)本), 上: 雄魚, 下: 雌魚; (f)腹面觀(5%甲醛固定標(biāo)本), 上: 雄魚, 下: 雌魚; 比例尺=1 cm。
姜昊辰, 張方方, 金錦錦, 仇玉萍, 陳國柱*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昆明650224)
姜昊辰(1992—), 男,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蝦虎魚類入侵生態(tài)學(xué)研究, E-mail:416106578@qq.com
*通信作者, E-mail:chenguozhu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