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霞
[摘 要]試題一般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材中的許多例題和習題都蘊含著重要的思想,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教師應(yīng)充分利用好課本習題,準確把握其中所承載的知識點,通過適度的重組變式、拓展延伸、開放設(shè)計,拓寬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關(guān)鍵詞]課本習題;變式;延伸;開放;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9-0086-01
練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將課本習題當作一種練習形式,而要巧用課本習題,對課本習題進行重組變式、拓展延伸、開放設(shè)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習題變式促思考
變式是指從不同角度、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對習題做調(diào)整,變式的條件或結(jié)論的形式發(fā)生變化,但其本質(zhì)特征不變。
例如,五年級下冊P101第14題。
從圖1~3可以看出,三幅圖中的陰影部分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空白部分從一個整圓到兩個半圓,再到四個四分之一的圓,但它們的本質(zhì)并沒有發(fā)生變化,都可以用“陰影部分的面積=正方形的面積-一個圓的面積”求得。教師還可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幫助學生理解其本質(zhì)。圖2和圖3可以看成是圖1的變式。
教師給出這些變式,揭示問題的本質(zhì),讓學生在“變”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真諦。
二、習題延伸引探究
延伸是以課本習題為載體,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條件增減與對比等,對習題進行加工、延伸和拓展,開發(fā)習題的有效價值。
例如,四年級下冊P78頁第1題。
(1)延伸一——換
將第一組線段作為延伸點,把線段看成小棒,換掉最上面的小棒(小棒的長是整厘米數(shù)),使其能與其余兩根小棒圍成三角形,可以怎么換?要使這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必須要使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學生探索時可假設(shè)換上的小棒較短,長度大于6-4=2(厘米);假設(shè)換上的小棒較長,長度小于6+4=10(厘米)。由此,學生探索出可換小棒長度的取值范圍在2~10厘米之間,共有3、4、5、6、7、8、9厘米7種情況。
(2)延伸二——加
第一層次:“增加一根小棒,使它與原來小棒中的兩根圍成一個三角形,怎么加?”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解題思路和剛才一樣。
第二層次:“增加一根小棒,使它與原來的的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怎么加?”初看題目,只少了“的兩根”三個字,但仔細分析后會發(fā)現(xiàn),除了可以將增加的小棒跟其中的任意兩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外,還可以把原來三根小棒中的兩根小棒接成一根小棒,作為新三角形的一條邊。由此得出新增小棒的最短長度應(yīng)該大于2(4-2或6-4)厘米,最長長度應(yīng)該小于12(2+4+6)厘米。
這樣恰當、合理的延伸既可以豐富習題的形式,又可以拓展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三、習題開放活思路
教師從課本習題出發(fā),設(shè)計開放性習題,可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激活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六年級下冊P75第8題:菜場運來番茄300千克,是黃瓜的■,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我們可以對這道題做如下設(shè)計。
(1)變條件
去掉“是黃瓜的■”,讓學生補充“關(guān)于黃瓜和番茄間關(guān)系”的條件。比如,運來的黃瓜比番茄多50千克;番茄的重量是黃瓜的3倍;番茄比黃瓜多100千克……增加多余條件,比如,“菜場運來番茄300千克,是蘿卜的■,是黃瓜的■。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2)去問題
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比如,運來番茄和黃瓜一共多少千克?運來黃瓜比番茄多多少千克?……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把握課本習題所承載的知識與思想,對習題進行重組變式、拓展延伸和開放設(shè)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編 鐘偉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