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漢語教師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直接實踐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其自身的重要教學素質(zhì),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語言來掃除文化交際中的沖突障礙,注重文化輸出的內(nèi)容和方式,不斷更新文化知識,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跨文化 對外漢語 文化教學
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來華求學的人也越來越多,學習漢語的熱情增長迅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也隨之興起,各大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yè)也成為熱門專業(yè)。外國人來中國學習漢語,主要想借助漢語這一媒介,來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并不單純的是語言教學,文化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表達內(nèi)容,語言和文化關系非常密切,這樣一來,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也相應地重視起來。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包含很多文化要素,學習外語不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社會文化的過程。因此,要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qū)W生傳授社會文化等國情知識,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逐步具備文化比較能力,提高文化素質(zhì)并得體地進行語言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包括信念、習俗、價值觀念、知識等,是人們行動的指南。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來自各國的留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社會習俗、不同的宗教信仰,這些都會導致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這樣就會影響語言和非語言交際。
(一)語言和文化
親屬稱謂是跨文化的一個明顯例子。在英語中,只用一個單詞“brother”就可以表示兄弟,但是在漢語中對應的有哥哥和弟弟,“sister”在英語中表示姐妹,而在漢語中表示姐姐和妹妹,“uncle”用漢語翻譯為“叔叔”,漢語稱謂“伯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這些在英語中都沒有,“aunt”漢語可以翻譯“姑姑、姨、嬸、舅媽、伯母”,從這些稱謂詞就能看出來漢語是很重視父系、母系和長幼順序的。那么我們在漢語稱謂語教學的時候,就要用一些時間來給留學生講清楚,不同稱謂代表不同的人,而不能用一個稱謂代替所有人。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國別的人,稱謂還會有一些問題,像現(xiàn)在歐美一些國家,無論同事還是鄰居,或者自己的長輩,都用名字直接稱呼對方,但在中國的一些場合這么稱呼就不合適,或者有一些人不喜歡這種稱呼,這樣就要求稱謂方式要靈活。
(二)詞義和文化
語言的三大要素,語音和文化的關系最不密切,語法次之,關系最密切的是詞匯,有的學者把詞匯分成兩類,一般詞匯和文化詞匯。文化詞匯,既有概念意義,又有文化意義,通過民族文化表現(xiàn)詞類文化。例如顏色詞“紅、白、黑、黃”,象征詞“松、竹、梅、龍、鳳”等,這些詞都和中國的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像紅色在中國象征喜慶,婚禮和春節(jié)都喜歡用紅色來裝飾,代表愛的顏色,但是有一些國家認為紅色是邪惡的象征。
(三)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
人們在交際中,只掌握語音、詞匯、語法是不能保證交際的順暢的,還需要運用好講話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包括如何稱呼對方,如何見面打招呼,如何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者拒絕別人的要求等。像有些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程第一冊,講“小姐”這個詞,這個詞在中國打招呼時已經(jīng)不用,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使用,但是用直接解釋,適合所有的年輕女士,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甚至會引發(fā)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沒有文化的語言,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教師應將中國過去的文明歷史,中國現(xiàn)在的基本國情,更加精確、更加準確地傳播給留學生。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表現(xiàn)
(一)關于動植物方面的文化沖突
龍,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圖騰的形象,最早是虎、鳥、蛇、熊等圖騰形象,之后出現(xiàn)半人半獸的形象,最后被神化成圖騰的形象,龍就是兼具蛇、獸、魚等多種動物的形象,這就能反映華夏民族不斷融合的一個過程。在古代龍是權力的象征,像在北京故宮,我們能夠看見龍椅,宮殿的柱子上也會雕刻很多龍的圖案,中國人也很喜歡龍這個屬相,中國人也自稱是“龍的傳人”。也有很多漢語詞匯里面都包含龍的字樣,例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生龍活虎”等。但是在西方傳說中,龍成了“邪惡,罪惡”等令人恐怖的動物,我們在圖畫上就能看出東方的龍和西方的龍不一樣,西方的龍有一個長長的蛇尾,身上有鱗,身上有翅膀,嘴里噴火,表情嚴厲、猙獰,當人們看見這樣的形象,有種害怕的感覺。梅、蘭、竹、菊在中國文化中有君子的象征意味,人們常常用這四種植物描述人的高貴品質(zhì),但是在其他的語言中,這僅僅就是四種植物,并不存在高貴品質(zhì)可言,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二)關于數(shù)字方面的沖突
數(shù)字是我們每天都接觸的,也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里關于數(shù)字的看法摻雜著一些固有的迷信。不同的生活領域?qū)τ跀?shù)字又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選車牌子,“0、4”不被看好,因為“0”和 “靈”是同音,就會被人說成“靈車”,“4”和“死”是諧音,這樣不吉利,所以大家在選車牌的時候,就會避開這兩個數(shù)字。中國人很喜歡“8”這個數(shù)字,因為它與發(fā)財?shù)摹鞍l(fā)”這個音相似,但是如果我們在買樓房的時候,像“8樓和18樓”又不被看好,大家都聽過“七上八下、十八層地獄”,所以外國人很困惑,你們不是很喜歡“8”嗎,怎么又說不好呢? 在西方國家,很討厭“13”這個數(shù)字,認為13與猶大出賣耶穌,耶穌被折磨受難有聯(lián)系,特別是13遇到星期五,那就是更加不吉利,很多地方都會避開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對于13沒有賦予特殊的意義,但是中國人在最近幾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有些樓盤還有賓館不設13層,避開這個數(shù)字。中國人比較喜歡“9”這個數(shù)字,9表示最高,是最大的單數(shù),又因為9和“久”諧音,因此有“長久”的意思,古代的皇帝也很崇拜“9”這個數(shù)字,所以有“九龍袍”之說。明代時候北京建了九個城門,還有“九龍壁”,一些宮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象征著九重天。但是在其他語言中,“9”就沒有特殊的意思,僅僅是一個數(shù)字。
(三)關于日常交際口語的沖突
中國人見面就喜歡問“你吃飯了嗎”,中國人自己知道這就是普通的打招呼,類似“你好”之類的詞匯,但是外國人就會一頭霧水,為什么很多中國人見面就問我吃飯了嗎?還有一些客套話,表示中國人很謙虛,例如“哪里哪里”,有的外國人說“你真漂亮”,中國人就會禮貌性、謙虛地回復“哪里哪里”,如果外國人不了解這些,真的會告訴你“眼睛漂亮,鼻子漂亮”,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些笑話。
(四)關于留學生個體差異認識引發(fā)的沖突
在中國,下至小學上至大學,每個學校都會有“不遲到,不早退”這樣的學校規(guī)范,但是在留學生這個群體,就很難約束,每一學期的開學季,我們也會按照學校的規(guī)定,將學校的規(guī)范告訴學生,但是實施起來卻很困難,這就是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有著不同的認知體系??荚嚂r間概念,無論考試時間結束沒結束,印度和美國的留學生,就會認為只要我沒答完卷子,就可以不交卷, 在中國教師的觀念里,考試鈴聲響起,就要停止答題,如果繼續(xù)答題,就是違紀,這在一些留學生的思維里是不能理解的,總會引起一些沖突。 考試成績的發(fā)放,一次生詞測試,這次是以“A、B、C、D”四個等級為評分標準,中國教師可能認為成績是公開的,閱卷結束后,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公布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中國老師認為理所應當,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韓國學生和美國學生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認為這是我們的一種隱私,如果教師公開成績,就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一)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意識
要有多元共生和求同存異意識,對外漢語教師要對本國的文化有深遠的認識,同時也要了解留學生的母語文化,對于兩種文化的不同之處,對外漢語教師一定要有一個靈敏度,能夠?qū)煞N不同的文化比較運用到具體的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能因為看見韓國學生穿拖鞋來上課而生氣,不能因為美國學生上課隨意打斷教師而感覺到?jīng)]有禮貌,不能因為留學生直呼教師姓名而感到詫異。
(二)加強對外漢語教師的自我管理
對外漢語教師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膚色的留學生,遇到文化沖突時,一定要保持冷靜,要對自己有信心。面對叛逆心理的學生,他們會把氣老師當做自己報復老師的手段,這樣在課堂上,就會讓其他學生視這樣的學生為榜樣,特別是印度的留學生,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那就需要教師一定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如果教師用挑釁的語氣或者命令的語氣來呵斥學生,那樣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整個課堂都會失去控制,從而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技能
留學生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習得漢語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提高知識和語言能力,針對不同課型,運用實例來講解漢語的使用語境,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避開敏感話題,做到與時俱進,運用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手段激活對外漢語課堂,鼓勵不同文化的留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文化平等意識,用平等的視角看待不同的文化差異,不能將自己的文化視為優(yōu)于其他文化,正確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在文化對比互補中,愉快地完成對外漢語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張珍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問題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05).
[2]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3]周琳琳.從跨文化視角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06).
[4]崔淑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3).
(作者簡介:宋春子,女,碩士,北華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