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華 信豐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江西 贛州 341600)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分析
劉四華 信豐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江西 贛州 341600)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各2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方式,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比較兩種不同治療方式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結果: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療效顯著,安全性高,且術后恢復良好,縮短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腹腔鏡 子宮肌瘤剝除術 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群體常見的腫瘤疾病,是指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一般認為與患者飲食習慣、心理狀態(tài)及激素分泌有較大的關聯(lián),具有發(fā)生率高的特征,嚴重危害女性健康[1]。當前對子宮肌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式會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不利于術后恢復,難以被患者接受較大瘢痕的形成。如今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子宮肌瘤受到關注,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高、美觀度高等優(yōu)勢,且利于術后恢復[2]。為了進一步了解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選擇4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共選擇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本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且均經術前臨床和婦科B超檢查確診。按照隨機數(shù)字抽取表法進行分組各2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2.95±4.28)歲,肌瘤直徑3.0~7.0cm,平均直徑(4.46±1.24)cm;觀察組患者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2.82±4.06)歲,肌瘤直徑為3.0~7.0cm,平均直徑(4.57±1.28)cm。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年齡、肌瘤直徑等資料顯示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1 對照組。該組患者均接受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方式,切口后探查肌瘤位置,剝除肌瘤,分層縫合腹壁各層。
1.2.2 觀察組。該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給予插管全身麻醉,指導取膀胱截石位,根據(jù)子宮肌瘤位置檢查結果置入舉宮器。做好清潔和消毒,選擇左下腹1cm和0.5cm兩個切口,右下腹0.5cm切口,臍輪上方3cm位置切口,長度為1cm,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先給予1:20垂體后葉素瘤體周圍肌注,切口肌瘤表面達到瘤體表面,對于小肌瘤則直接利用齒爪鉗取出,對于大肌瘤,則需要牽拉瘤體并進行逐層分離,肌瘤基底部剝離時,可以邊縫邊切,先暫不抽緊線,待肌瘤完全剝離后再抽緊。對于較大瘤腔,則需要縫合關閉,利用旋切器切成條狀取出,選擇1號可吸收線縫合,避免可吸收線過緊或過松,且注重再連續(xù)縫合加固。術后常規(guī)置入盆腔引流管,抗感染治療。將切除組織送至病理檢查。
記錄切口大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并進行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分析(±s)
組別例數(shù)切口大小(cm)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下床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20 2.08±0.35 65.42±6.85 125.86±20.48 16.75±3.25 1.65±0.42 5.33±1.64對照組20 8.14±1.67 64.76±7.28 196.52±36.75 36.05±8.96 3.35±1.41 12.85±2.74 t 15.88 0.29 7.51 9.05 5.16 10.53 P<0.05>0.05<0.05<0.05<0.05<0.05
將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作為對本文記錄數(shù)據(jù)的分析軟件,對于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對于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認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并發(fā)癥,治療安全性高,見表1。
子宮肌瘤作為臨床較為多見的婦科疾病,當前對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傳統(tǒng)治療中可能需要將患者子宮切除,給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帶來嚴重影響。如今越來越多的患者希望能夠保留子宮,相對于治療更加徹底但創(chuàng)傷較大的開腹手術,大部分患者選擇腹腔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3]。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可以將病灶徹底消除,但術后很容易產生大面積瘢痕,且術后安全性較差,易引發(fā)并發(fā)癥,影響治療效果,而腹腔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較小,美觀度較高,且術后恢復較快,尤其是滿足部分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4]。本次研究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效果顯著,不僅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小,不會留下明顯的瘢痕,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對患者的手術傷害,且利于術后患者盡快恢復,縮短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同時促使患者盡早出院。但為了進一步保證手術效果,術前患者必須詳細檢查,了解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數(shù)量,以減少殘留[5]。手術過程中采用縮宮素能夠短時間內促使子宮平滑肌急劇收縮,降低術中出血量,而且還利于減少創(chuàng)面滲血。在剝除子宮肌瘤過程中,對于較粗的血管需要采用雙極電凝止血,降低出血量。選擇臍上方3cm作為切口,能夠獲得充足的手術控制,便于手術操作,加快手術效率[6]。當患者有生育需求時,必須告知其手術后仍然存在子宮破裂的可能性,因此最好避孕1~2年,做好孕期及分娩期監(jiān)測,確保安全性。此外還需要加強對術后患者的隨訪,了解病情恢復情況,若存在復發(fā)癥狀需及時回院檢查,確診后及時進行處理,保證健康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效果明顯,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美觀性高等優(yōu)勢,且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同時,獲得較高的安全性,且促使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冒小妹.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31):91-92.
[2] 劉玉姣,王超,邱會英.傳統(tǒng)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對比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34(26):58-59.
[3] 翁郁玲,孔雪蓮,陳利英.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與傳統(tǒng)手術方式的對比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5):939.
[4] 劉楊.陰式子宮肌瘤剝除術及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6,22(13):92-93.
[5] 張彩紅.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6):98-99.
[6] 劉玉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療效觀察[J].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6,28(2):82-83.
1006-6586(2017)22-0113-02
R737.33
A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