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帥波
消費者的結構徹底改變了
文/沈帥波
今日之生意,往兩端走,都是有路可走的。而走中端之路,便顯得格外艱難。此為我個人之陋見。
中國的物質文化由稀缺跨越到過度,仿佛在一夜之間完成,對零售的第一輪沖擊便是:沖動消費大幅度減弱。反正這個東西到處都可以買到,我為什么要現在就買。第二輪沖擊便是:這些東西都差不多,我為什么要買。基于以上兩輪沖擊,我們便得出了消費升級的概念:制造更好的產品,營造更好的氛圍。
這是一個巨坑。所謂好,永遠是相對的。過去女生都不化妝,偶爾一個化妝就很出挑?,F在都化妝,化妝就是標配而已。也就是說大家都消費升級了,本質還是同質競爭。
而當所有門店都重新裝修了,花了更多裝修費,減少了陳列,增加了更多體驗,雇了更多人。噩夢發(fā)生了,你觸犯了實業(yè)的大忌: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了降低效率。
今天消費者并不會因為你提供一家比過去好很多的門店就覺得你很贊,尤其在一線城市,大家心中最終還是拿你去和最TOP的比,如果沒有達到,那就是無感。這種感覺就像每個人如果都拿自己老婆和俞飛鴻、林志玲(自己心中的第一明星)來比,那么真的是永遠得不到滿足了。
消費者的心智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因為消費者的眼界發(fā)生了巨變。
歸根結底,你理想中的消費者可能不消費了,也可能看不上你的產品了,或者不在你的輻射范圍內了。這三點往往對應的便是我們常說的定位、渠道、產品本身等一系列問題。最尷尬的事情莫過于:你自己想象的消費者和你實際的消費者是兩群人。
決定成敗的往往只是你的生意是否符合你所處商圈的人口年齡及收入結構,其他的很多其實都是點綴。但在茫茫人海中,稍有疏忽,就會看走眼。請謹慎對待。
推薦作者公眾號:營銷之美(yingxiaozh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