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nt
品牌如何激活90后“低欲望族”?
文/Kant
面對高漲的房價和生活成本,面對職場壓力和情感困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一邊倒傾向于“喪文化”,過“低欲望”生活。
如果說,“喪文化”只是年輕人自嘲和戲謔的一種表達方式,那么,“低欲望族”則真的值得品牌們警惕,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不少企業(yè)的生意。
“低欲望”一詞的流行,主要歸功于日本經(jīng)濟評論家、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新書《低欲望社會》。書中敏銳捕捉到了日本年輕一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態(tài)度,不買房、不結(jié)婚、不生育,甚至不出門。他們不愿意再背負風險,喪失物欲、成功欲,對于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消費意愿低迷,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中國的部分年輕人,與日本年輕一代不乏相似之處。隨著經(jīng)濟結(jié)束高速增長,社會活力相對減弱,上升空間日益逼仄,導(dǎo)致年輕人對生活缺乏信心,逐漸走向“低欲望”狀態(tài)。
對于不少品類而言,年輕人“低欲望”的結(jié)果,是具有災(zāi)難性的。低欲望社會最明顯的負面效應(yīng)就是消費力疲軟,比如年輕人遠離買車、遠離時尚。
日本電通曾舉辦了一場“人類研究會”,包括日本可口可樂、資生堂在內(nèi)的公司,都覺得低欲望的年輕人變得更難以琢磨了。低欲望并非完全喪失物欲,要令“遠離消費”的年輕人打開錢包開始消費的關(guān)鍵,是如何令他們感受到實用性或者令他們想為之花錢的有趣因素。
追求更高性價比是一方面,如快時尚服裝、便利店自有品牌商品、十元百元店等等的興起。既然便宜的足夠使用,那就沒有必要去追求更貴的商品。
另一方面,雖然“低欲望族”年輕人,在物質(zhì)消費方面變得克制和謹慎,但在游戲、偶像、動畫、漫畫等精神消費層面,卻投入了越來越大的預(yù)算比重。
總而言之,品牌要想激活“低欲望族”,贏得這個族群的生意,除了要關(guān)注他們的生活形態(tài)和消費軌跡,更要從精神和心理層面切入,人心的觸達和共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