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福
建國以來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八輪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最后一次是2001年開始,這次改革的目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A教育課堂的改革核心是什么?(課堂教學的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所涉及的這個核心怎樣體現,路該怎么走?走到什么地步?是擺在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及教師們的一個重要課題。16個年頭,我們追求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是不是有思想?是不是有想法?我們堅持了些什么?學生們得到了什么?我在想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的教師應該多一份定力,少一點跟風,別把課堂變成課堂不像課堂、教師不像教師、學生不像學生,為了課改而課改。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再從生活走向課堂。借學情使力,把每節(jié)課上成目的明確,結構合理,效果最佳的高效課堂。
一、堅持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為打造高效課堂定好向。
課改真正的目的是規(guī)范教師課堂教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教師減壓,為學生減負,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緊扣三個維度,突出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課改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改變了“繁、難、偏、舊”的教育內容,課程設置合理,適時,適勢,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及社會需求,不但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學,體現了課改的目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體現了“三個維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熱熱鬧鬧,專作講座,所謂的優(yōu)秀教師示范,過程到位了,課堂效果不到位,引領示范做樣子。不接地氣,沒法模仿,不切教師、學生、學校實際,頻繁的做影響教育教學,影響著師生的教育教學生活。教與學要是一個長久重復的工作,不是一時一刻可以改變,更不是一改就可以收到效益的。一個模式,一種方式,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教育教學質量不現實不實在。
課改必須改,不改沒有出路,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穩(wěn)步推進,新舊結合,有原味,有新滋。課改就是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做到位。如果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一線教師都成了教育教學專家,課改就成功了。
二、堅持理論學習與一線實踐相結合,為打造高效課堂把好脈。
高效課堂就是要規(guī)范教師課堂教育教學行為,每一位教師一定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文化水平,業(yè)務水平。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向實踐要第一手資料,在自己親自操縱的課堂上尋找靈感,尋找真諦。把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杜絕教師在課堂上單一的知識傳授,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該獲得的知識,更重要得是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讓每位學生獲得自信。讓學生會思考問題,大膽表達,讓學生喜歡課堂,享受課堂。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配角,學生是主角,把“課堂”變成“學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特長,張揚個性,達到全面發(fā)展,教有所得,教有所獲,盡情享受課堂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與幸福,課堂上學生快樂了幸福了就是高效課堂。學會了很多,掌握的很多,反之則不能稱作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就是要做到,在最短的教育教學時間內,收到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高效課堂就是要讓教育教學回歸現實中;高效課堂就是要讓教育教學方法用于教師來源于教師,從一線中來,到一線中去;高效課堂就是要讓要教者思學、教者謀學、教者為學,不求容量只求質量;高效課堂就是要讓課在教師心中升華,課在教師心中激蕩,不追求課堂的完美與完整,應該追求課堂的實用與有效。
三、堅持常規(guī)教學與媒體教學相結合,為打造高效課堂抓好點。
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激活了課堂的一切,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飛速提高。同時也沖擊了課堂上常規(guī)教學的作用。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處理不好二者的關系,而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會適得其反。我們要義無反顧地堅持課堂教學要以常規(guī)教學為“主”,以媒體教學為“輔”的原則,做到兩者相輔相成,在課堂上正確的發(fā)揮各自應有的作用,課堂教學就會別樣的精彩。
(一)媒體教學要達到直觀性,現實性,有效性。
合理、適時、適量、實效的利用媒體教學。杜絕多、雜、亂,眼花繚亂,電影、動畫,媒體教學全部代替了常規(guī)教學。媒體教學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手段,媒體教學的運用是解決常規(guī)教學不能完成的課堂教學任務。媒體教學應起到激活課堂,引導學生進入境界去觀景,賞景,悟景。
(二)制作課件時底色、字色、圖色、重點內容等色彩一定搭配適當,大方樸素,適應兒童的特點。
(三)剪影要達到精剪,恰到好處,別用的太多、太繁,更不能用得太少而未達到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四)提高的訓練密度,速度、深度,真正服務學生、服務教師、服務課堂教學。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學。
(五)下載課件要通過刪、剪、增、填,打包,裝載,運用。
四、堅持研究課堂、改革課堂、反思課堂、享受課堂四步走,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好基。
(一)研究課堂
研究課堂是發(fā)現問題的過程,按病理上講應是“尋找病因”。研究課堂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一步,走不穩(wěn)走不好第一步,掌握不到課堂上的第一手資料,找不準問題的所在,尋不準根源的所在,打造高效課堂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們現實的課堂存在:
教學思路不清,教學方法不明,教大不教小,教小不教大,學生主體發(fā)揮受阻,學生個性得不到發(fā)揮,潛力得不到挖掘。一課下來,只體現預設,不體現生成,教師發(fā)揮“主導”一導到底,旁若無人,喋喋不休,教師控制著課堂。一課下來,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課上成雜課,大課,亂課,求多、求完整、求完美,不切實際,弄虛作假,打造一節(jié)樣板課,只為教師不為學生。課堂上,花樣明堂太多,會掩蓋事實的本質。內容多,點多面廣,抓不住中心,抓不住難點,語文課中,我們只重視得意、得德、得言,做得少,做不到位,得法、得能一點不沾。自主的課堂就是教師自主轉化到學生自主的課堂。
例如:教大語文教小語文
語言教學中教語文學教教材
學教語運學教知識積累
學教細節(jié)學教教程
學教表面學教內涵
學教語文之外的學教語文之內的
學教語文素養(yǎng)學教語文內容及中心
打造高效課堂,就是要不斷研究課堂,站在課堂的至高點,堅持探究,把握課堂教學的內涵;就是要創(chuàng)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的演變課堂模式的過程。通過不斷的研究、創(chuàng)建、演變和實踐,這樣就會演繹出獨樹一幟的精彩課堂,演繹出富含藝術價值的別樣課堂。
(二)改革課堂
改革課堂是分析問題的過程,按病理上講應是“對癥下藥”。改革課堂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二步,就是要針對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教與學)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
改革課堂,就是要根據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及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創(chuàng)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切合實際,穩(wěn)步推進,達到保持定力,持續(xù)用力。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建是有積極的一面,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種模式不可能解決課堂上所有的一切問題,不可能有全能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只能從一線中來,再到一線中去,常建常破,破建結合,不斷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從教知識走向教方法”“從教教材走向教理念”“從教文本走向教思想”,向課堂教學模式要質量,要效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反思課堂
反思課堂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按病理上講應是“療養(yǎng)康復”。反思課堂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三步,就是要更進一步去實踐去運用,把教學方法用準、用精、用實,也就是從簡單——復雜——簡單的實踐過程;就是要教師不斷反思、調整、總結、完善,達到吃透兩頭: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杜絕海漫大灌,達到精準滴灌,讓教育教學回歸現實,回歸本體,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滔滔的講解,多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指導、引領和探索中去,不要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的幸福,讓學生真正領悟課堂的韻味。
(四)享受課堂
享受課堂是課堂教學回歸了自然、回歸了現實,按病理上講應是“痊愈健康”。享受課堂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四步,就是要在老師的引領和指導下,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嘗試,去琢磨,得其趣,悟其神,把我們的課堂變成自主的課堂、快樂的課堂、和諧的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就是讓學生在語言藝術的寶庫中尋幽探勝、含英咀華、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去領悟語言的神韻和妙境,養(yǎng)成對語言的強烈興趣,磨礪敏銳的語感,才能深入領會語言文字的哲理,才能深入體會哲理背后的韻味。課堂才會出現詩意縱橫,激情飛揚的文本對話場景,收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德”的效果,從而達到“快樂學習”“享受課堂”的目的。
五、刪繁就簡,輕裝上陣,為打造高效課堂譜好曲。
尋找真實課堂就得讓師生共同尋找課堂上的自我,就得把課堂當成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與基本價值的平臺。如今課堂教學必須從繁、多、全、新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就得讓師生讓課堂多項指標刪繁就簡,輕裝上陣,讓師生感覺到課堂是輕松自由的,幸??鞓返模餐硎苷n堂上的樂趣。刪繁就簡就是簡約課堂的四個層面: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期目標、單元目標、文本目標、課時目標四個目標之間的關系,我們一定縷清,課時目標體現文本目標,(包含關系)文本目標體現單元目標,單元目標體現學年目標,它們之間內在聯系特別強,不可分隔而又具有獨立性,教師對此一定了然于胸中,置之于腦中,施之于課堂中。一課一得,一課多得,堂堂有得。一課一個目標,一課多個目標,定項定時圍繞目標進行教學,精導精練,把握目標、體現目標、圍繞目標、實現目標,多琢磨,少耗時,新目標舊目標(中心——注學情,全發(fā)展,多深研,抓重點;重點——不可不涉及)簡單明了中突顯出復雜,復雜細致中突顯簡單,精簡中突顯中心,不求多求全,想到求實求美,心中有數,一課一得,一課多得,課課有得,課課有中心,堂堂有收獲,有效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所學內容和四十分鐘匹配。
(二)教學方法與過程
最適合教師自己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就是最佳教學方法,一線出真知,用于教師,源于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必需的,但模式是“死的”,教師、學生是“活的”。一個模式一種形式,怎么用,什么時候用,用哪一部分就得教師靈活的掌握適時的運用。創(chuàng)模、運模、破模、再創(chuàng)模、到最后形成教師運用自如,具有獨特、有依據、有理論、有實踐、有效果的模式才是目的。教師要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習慣性的教學方法,要用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學體會,新的教學方法去駕馭課堂,當好“導演”。
教法與學法: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時用就叫“教法”,學生學時用就叫“學法”。教學方法有(以讀為主法、質疑法、發(fā)現法、嘗試法、演示法、巧用媒體法、師生、生生互動法、抓重點字、詞、句、段法,還有直接切入法、直奔主題法、破題入手法、由因索果法、由果到因法、分角色朗讀法等)。我們要把語文、數學課堂教學三曲六步的教學方法和以上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的結合。杜絕在一節(jié)課中,方法別用的太多,別讓學生在課堂只關注方法,失去了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該用的用,不該用的別強拉硬拽的套著用。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教法與學法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方法,更要做到靈活運用。教學過程既是一節(jié)課的程序與結構,又是完成一節(jié)課教學任務的思維框架。(1)教學過程結構合理流暢,布局整潔、環(huán)環(huán)相扣、貫穿一體。(2)把過程設計和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3)過程簡潔明了,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育工作需要追求,教研工作需要創(chuàng)新,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教師深刻研究探討的課題,只要我們做到保持定力,持續(xù)用力,精準發(fā)力,站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研究,不斷的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就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