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珍
摘 要:在農(nóng)村學校,特別是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三者關系是目前阻礙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矛盾,正確認識并處理好教師、學生、家長三者的關系,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將會飛速前進。
關鍵詞:教師職業(yè)道德 職業(yè)幸福 溝通 交流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我們今天的教育應該為社會培養(yǎng)智慧型和健康發(fā)展型人才。這一嶄新的理念,需要我們正確看待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關系。只有家校配合,才能為學生健康發(fā)展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然而,許多家長總是把教育子女的重任推給教師,而當期望值達不到要求時,就會抱怨教師責任心不強,教得不好,還說孩子不爭氣,他們不能從自己身上查找問題,這也是當前教師與家長的矛盾之一。當然,教師管理體制也是影響教師與家長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學校由于對教師的評價制度不健全,導致一部分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在與家長合作上就不那么積極主動、熱情耐心,至于家訪,那更是走過場。要想盡可能改善農(nóng)村學校家長、教師、學生三者間的關系,要切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堅守教師職業(yè)道德,創(chuàng)造教師的職業(yè)幸福
所謂教師職業(yè)道德,就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遵守的職業(yè)原則。要規(guī)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言行,不做有損教師人格的事情,不說有損教師形象的話。我在近22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必須知行合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充分認識教師職業(yè)的意義,并將自己的生命意義與之聯(lián)系起來。
任何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教育生活也不例外,既有“教師職業(yè)道德”要求,也有教師的幸福。教師作為大眾的一員,他的教育教學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無論在課后如何抱怨那幫熊孩子有多么的不省心,一但走上講臺面對學生就會心軟。他們只要能爬得起來就不請假,因為重回學校時,那永無止境的教學任務無人代替。他們會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服務之中去,教書育人給教師帶來了成就感,當看到自己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祖國有用人才,桃李滿天下時,作為一名教師是幸福的。
二、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設個性的發(fā)展氛圍
我們提倡用積極、樂觀的眼光來對待學生天性,善意地評估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要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可以造就的,對教育好每個學生要充滿信心。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要求學生十全十美、求全責備。只有把學生作為一個發(fā)展的人來對待,就能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會允許學生犯錯誤,對學生寬容。發(fā)展作為一個進步的過程,沒有缺陷,沒有矛盾,就沒有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熱愛、尊重、信任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教師的溫暖和呵護,教育才富有實效。師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與學生的心融為一體,不管生活中有多大困難,見到學生就什么都忘記了;不管心里有多少愁事,投身到學生中間天一下子就晴了;不管自己多大,在孩子中間總覺得年輕。
三、制定家長和教師的溝通法規(guī),保護雙方無傷害交流
教師和家長聯(lián)系溝通,在教育學生成才目標上是一致的,兩者不存在領導與被領者、教育與教育者的關系。學校評估一個學生好壞的前提是正直和善良,同樣,父母對于孩子而言是榜樣和示范。因此,在研究學生問題時,教師決不是強調(diào):我要你怎么做,你應該怎么做。而是放下老師的“架子”,心平氣和地用商量、征詢的口氣,向家長解釋,主動協(xié)調(diào),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共同處理好學生問題。但是,家長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教師的主動溝通當成告狀和找麻煩,雙方都要本著為孩子發(fā)展的統(tǒng)一目標而平等對話。所以呼吁相關部門要制定家長和教師溝通的一系列合理法規(guī),保護雙方無傷害交流。
無論家長還是教師要采用智慧的方法全面了解學生。所謂智慧的方法是指在不造成孩子對你的誤解和產(chǎn)生矛盾的前提下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和家長一定要不斷學習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書籍,不要讓自己被盲從和無知打敗。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狀況,觀察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比老師還要深入、細致,并適時對學校教育做出評價,有時甚至是一些尖銳的批評或與事實有出入的指責,這時就要求教師虛心聽取,不與家長爭辯。只有建立健全了教師和家長的溝通制度,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才不會膽戰(zhàn)心驚,徹底改變教師隊伍中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臭老九”現(xiàn)象。
四、切實改進“家長管不了,教師不敢管的”瘋狂教育模式
在《教師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眾多法律法規(guī)中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實施教育的具體方法。教師僅靠一張嘴就能教育好形態(tài)各異的、活生生的祖國的未來的話,就不會有《學生守則》的制定。
試想:我們在學校教育孩子要真心待人、誠信守時、尊老愛幼、善于學習思考后,不知不覺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學會了撒謊,學會了不理會別人的感受,成為冷漠冰冷難以靠近的“冷血動物”,這就是我們教育出來的“妖孽”嗎?教師和家長處在迷?;靵y的人生觀當中。誰之罪,不是家長、不是教師、不是孩子。社會是個大染缸,家長和教師一定要統(tǒng)一思想,教育一致。
我們看到,在西方國家,由于主張個性自由平等,反映到教育教學中就表現(xiàn)為:師生平等;在角色上,學生便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和求得知識,整理和接受信息的探求者與摸索者;教師年長,經(jīng)驗豐富,是學生真誠的知識兄長。而國內(nèi)的教師并非長期受到了傳統(tǒng)教育習慣的影響,而是上級制定的考核制度的影響,從大到安全小到上廁所,每一項都和教師的衣食父母—工資聯(lián)系緊密,先把教師管得“死死的”,學生怎么擺脫得了被管得“死死的”命運?其創(chuàng)造空間自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如果說教育是一場比賽,老師們從來沒想過贏,我們只是不想任何一個孩子輸。
總之,教師、家長、學生在交往中,要努力達到良性期待的信息傳遞。必須保證家長、師生關系處于正常融洽的氛圍當中,才能提高教育效果,不斷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生品格,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雙贏目標。
參考文獻
[1]茨威格.心靈的焦灼[M].上海譯文出版社
[2]孫玉潔.給班主任的100條建議[M].開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