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芳/河南省財經學校
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宋 芳/河南省財經學校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手工記賬已無法滿足企業(yè)提高效率的需求,這就需要中職學校培養(yǎng)會計電算化人才來代替手工記賬。那么怎樣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會計電算化人才,至今仍是中職學校會計專業(yè)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不僅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也是現(xiàn)實社會對中職學校的普遍要求,是中職學校本身適應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指出了當前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就問題淺談了自己的看法。
中等職業(yè)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問題分析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文章主要剖析了目前中職學校在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進措施,以利于培養(yǎng)專業(yè)突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中等職業(yè)技術人才。
1.教學目標單一,定位不清晰。
個人認為,目前會計電算化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教學目標單一,定位不清晰。中職學校在教學上出現(xiàn)了兩種傾向:一種最具代表性的是完全以電算化考證為綱。老師們純粹是為學生拿證考試而教學,老師一般只講授財務軟件的總賬模塊、報表模塊、固定資產模塊以及工資模塊,而對于其他的模塊,比供應鏈模塊以及財務分析模塊等一般不作講解。學生雖然順利地通過了考試,但到實踐工作中出現(xiàn)了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無法解決實際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很難達到企業(yè)的用人要求。另一種傾向是純粹以完成某本教材內容為任務傾向,不聯(lián)系社會實際,照本宣科,違背了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宗旨。
2.教學方式傳統(tǒng)、落后。
會計電算化教學在部分中職學校的教學方式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單向式教學模式,大部分老師一直注重講解理論知識,上機模擬操作時間非常少。也有部分學校安排了足夠的上機實訓時間,但仍采用的是以教師演示為主,講解和演示相結合,逐一操作相關模塊的模式,該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往往只學會了“應該怎么做”,但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做”,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結果,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也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綜合型師資力量薄弱。
會計電算化教學是一門融會計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管理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既精通會計理論、實務知識,又熟練掌握計算機專業(yè)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數(shù)的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而真正既有會計從業(yè)經驗,又有理論教學經驗的,則十分奇缺。還有的教師雖然有工作經驗,專業(yè)知識也很扎實,但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及時解決上機操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軟硬件問題。甚至有的教師是由計算機教師直接轉行,只懂軟件不懂會計。因此,會計電算化教師素質的參差不齊,也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1.明確教學目標,拓展教學內容。
中職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yǎng)掌握會計電算化基本職業(yè)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側重的是職業(yè)技能和實踐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對于財政局考證要常抓不懈??既嬰娝慊Y格證書,可以拓寬就業(yè)渠道,是學生將來從事會計行業(yè)的必備條件。學生對考證要加以重視,對考證內容要融會貫通。
教學內容不能只為考證服務,更要讓學生有所專長,提高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技能。在教學中,要拓展課程內容,如財務軟件除基本的總賬、報表等模塊,可適當增加存貨管理、庫存管理、財務分析等模塊的學習,讓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會計電算化系統(tǒng)的管理(包括單機版和網絡版);基于Excel在財務中仍應用較廣,可組織一些Excel實例教學,等等。學校如同生產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取決于社會需求。所以,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定上也應滿足社會需求。
2.及時更新教材與軟件,確保優(yōu)質教材進課堂。
一是要與時俱進。教材內容要與會計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同步,充分反映學科前沿知識,并配備與教材內容版本符合的通用財務軟件;二是要體現(xiàn)實踐性的特點,中職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不是碩士、學士,教材中的實務要占較大比例;三是要具有基礎性,中職生的學習起點較低,要符合他們的學習能力。
3.合理的課程設置。
開設會計電算化課前,學生應該要先學習基礎會計與計算機應用。最好在高二開設會計電算化,這樣學生學習時上手更快、理解更透徹,不會出現(xiàn)上機時不知所措的局面。如果必須在高一開課,則應選擇第二個學期,每周要適當增加課時量,在高一的第一個學期可先開設會計基礎與計算機應用。另外,要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課的比例,實踐課比例偏大,提倡精講多練。安排課程時,最好采用先實踐課、再理論課的順序。
4.加強會計電算化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
一方面學校可以選擇與企業(yè)合作,把相關教師安排到企業(yè)兼職實習,這樣可以拓寬財會教師的知識層面,提高教師靈活運用會計電算化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定期選派教師參加會計電算化培訓,或聘請財務軟件公司的技術人員經常給教師舉辦財務軟件知識講座,逐步提高教師的綜合理論、實踐教學知識。
5.組織仿真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
在實訓課中,可全面模擬實際的工作流程、崗位職能和工作環(huán)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代表一個財會部門,組內的各個成員代表不同的會計工作崗位。然后,將手工會計與會計電算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手工實訓的基礎上進行會計電算化實訓,將手工會計中的數(shù)據資料利用會計軟件進行操作。另外,實訓時可針對不同行業(yè)、不同模塊的經濟業(yè)務進行模擬,增加實訓資料的多樣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訓練,畢業(yè)后能適應各行業(yè)、各層次的工作需要。
總而言之,中職院校中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是現(xiàn)代企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會計電算化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并對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專業(yè)素質進行不斷提升。中職院校在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時需要對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加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力度,提高院校教學設備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需求,提高學生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技能水平。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與企業(yè)的發(fā)展需求實現(xiàn)無縫對接,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在職場中的發(fā)展。
[1]楊建平.西南地區(qū)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以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為個案[J].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15-40.
[2]劉偉.現(xiàn)代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233.
[3]鄭靜.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角色模糊問題探析[J].海峽科學,2015(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