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幼兒園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普及、推進和優(yōu)化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有利于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本研究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選擇適宜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出了優(yōu)化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策略。
關鍵詞 幼兒園 心理健康 課程 實施
作者簡介:郭靜靜,平頂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221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的重難點不到位
教學目標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在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中確立正確的教育目標才能推動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朝著規(guī)范化方向發(fā)展。
調查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所開設的幼兒心理健康課程中,對于教學目標的設置方面存在幼兒教師對于課程活動的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的問題。由于幼兒教師并未接受過相關的專業(yè)培訓,相關專業(yè)知識缺乏,導致在教學觀念中存在著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理解的偏差,認為心理健康課程的重難點在于使幼兒成為“乖孩子”,“聽話的孩子”。而不是把課程目標設置的重難點放置在幫助幼兒清晰的了解自己身心發(fā)展特點,正確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yǎng)幼兒學會嘗試自己解決或者求助他人解決自身存在的簡單心理問題的上面。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全面
表1所示,在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社會交往為教學內容的占32.1%;行為習慣為教學內容的占27.3%;情緒調整為教學內容的占20.7%;認識自我為教學內容的占14.3%,性教育為教學內容的僅占5.6%??梢娪變簣@所選擇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在各個方面并不均衡。幼兒教師對于心理教育課程的內容的選擇上面更傾向于讓幼兒學會正確的交往方式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略微忽視對幼兒自我的認識,尤其在性教育方面的內容比較欠缺。
(三)教學方法的使用較單一
幼兒園實施心理健康課程主要是為了使幼兒在成長中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心理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適宜的教學方法是課程順利實施的重中之重。
由表2可知,目前幼兒園的心理健康課程主要方法還是較為傳統(tǒng)的講解法,有41.1%的幼兒教師將講解法作為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實施方法。其次是討論法,占30.3%,而情境教學法和練習法使用較少。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時,大多只能借鑒其他學科或中小學、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方法,并且方法的靈活性不夠。
二、影響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因素
(一)教師教學理念的偏差與專業(yè)素養(yǎng)的缺乏
1.教學理念的偏差
在幼兒園中,只要涉及到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方面,幼兒教師就認為是醫(yī)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蛘呷绻變河行睦韱栴}或者隱患,就看成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
認為幼兒園沒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占32.2%,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占27.7%,認為有必要開設的占40.1%??梢姡蠖鄶?shù)幼兒教師認為幼兒園沒有必要或者無所謂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當然,通過對她們的訪談,還發(fā)現(xiàn)一些幼兒教師雖然認為幼兒園的心理健康課程有必要,但存在知行脫節(jié)的情況,相比心理健康課程,他們更加重視身體健康課程或者學科課程。幼兒教師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認識不到位,重身體保健輕心理保健。
2.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足
教育學者舒爾曼(Schuurman)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分為:學科性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課程知識等。 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是從教的基本,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幼兒的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不可小覷。
教師專業(yè)技能的缺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幼兒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范疇認識不清,大多數(shù)的幼兒教師會選擇與社會性相關的課程內容來開展教育活動,而忽視了現(xiàn)實情況的變化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另外也缺乏對于新問題的敏銳性。 (2)施教方法過于單一,大多數(shù)幼兒教師在面對幼兒所產生的問題時,并沒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無法讓幼兒產生共情,也得不到解決問題的效果。(3)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研發(fā)能力的欠缺,幼兒教師習慣于實施一些身體健康或者是學科性知識的科目,對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興趣不高,所以長久以來缺乏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研發(fā)和設計的能力。
(二)幼兒園教學資源的匱乏
教學資源是教材、案例、視頻、圖片、課件等使教學有效開展的素材,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軟硬件基礎設施等。幼兒園的心理健康課程更需要相關的教學資源,這樣幼兒教師在實施課程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而目前幼兒園所提供的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沒有成體系的教材,沒有專門的材料準備,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系統(tǒng),幼兒教師實施起來不夠得心應手。沒有做到與游戲活動相融合,與日常生活相融合。
三、優(yōu)化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策略
(一)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幼兒課程的目標分為三個彼此獨立又彼此關聯(lián)的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于幼兒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設置不能只顧及其中的一方面,更多的要注重心理素質,健康習慣,心理性格的培養(yǎng)。
另外,在設置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目標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幼兒園課程中幼兒占據(jù)主體地位,所以必須把幼兒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教師在設置幼兒心理健康課程目標時,依據(jù)來源應該首先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其次也要兼顧《綱要》的要求、幼兒園的具體要求和當時的主題活動內容。
(二)選擇適宜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是否適宜直接影響到活動目標的達成,適宜的幼兒心理健康內容不僅會讓教師施教起來得心應手,更能讓幼兒真正學到有價值的知識。
心理健康課程的選擇內容應該包含:認識自我、情緒調整、社會交往、行為習慣及初步性教育。此外,幼兒教師還應選擇具有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針對于幼兒日常產生的一些心理健康的共性問題“我能離開媽媽上幼兒園”、“不開心怎么辦”、“懂得分享”等內容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遠遠比只針對于少部分具有攻擊性行為幼兒所展開的教育活動更有教育價值。幼兒園應該在選擇心理健康課程內容之前盡量多的了解幼兒的家庭情況,做到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活動。
(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幼兒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的過程中,應靈活采取多種方式,以更加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滿足幼兒心理發(fā)展需要。其中,情境教學法和練習法在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中是效果較好的兩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指的是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引起兒童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兒童理解教學內容。諸如榜樣作用、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音樂欣賞等。練習法是兒童在教育者指導下運用已獲得的信息進行一定的操作,從而消化鞏固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這是學前兒童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教育者要注意兒童練習時的興趣,練習過程的持續(xù)性,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注釋:
劉婕.建構與整合:論教師專業(yè)化的知識基礎.課程·教材·教法.2003(4).27.
劉嫄嫄.提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水平的策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12-115.
參考文獻:
[1]蘇敏.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的策略.教育界.2013(19).
[2]周衛(wèi)萍.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姚本先、邢貫榮、高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中國教育學刊.2004(5).
[4]林長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淺析.教改·教研.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