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觀教育,要根據(jù)課程的內(nèi)容特點以及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本節(jié)課圍繞大學生“為什么要學法?”、“怎樣學法?”這兩個問題展開,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組織實施教學,將視頻、案例、訪談等素材進行了有機組合。
關鍵詞 大學生 學法 教育 教學
作者簡介:胡行華,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與法律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335
作為一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律觀有重要的作用。而上好“基礎”課法律觀部分教學的第一課,是以后學習“培養(yǎng)法治思維其他途徑”以及“大學生該如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等內(nèi)容的基礎,其對于培養(yǎng)同學們學法、知法的興趣,以及積極用法,為畢業(yè)后的工作及繼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思想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較之于中學生、小學生等時段來說,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往往具有更現(xiàn)實的意義。特別是,資訊信息不斷變化的時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地學習法律知識和關注法律資訊、保障自身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的年齡、主動違法的可能性都在加大。但是,他們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往往又是不完整的。特別是,有些同學可能認為專業(yè)或自己的研究方向更為重要。因此,他們有可能不能辯證地看待大學階段法律學習的意義,這樣,也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健康成長和正確維權。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一定要忠于教材內(nèi)容,貼近現(xiàn)實,貼近學生。根據(jù)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當代實際,教學中應當把最新的時事內(nèi)容作為教學案例。
因此,“基礎”課法律觀部分教學的第一課,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組織實施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置懸疑,將視頻、案例、訪談等素材有機組合,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感悟,主動獲得新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育正確的法律觀,為培養(yǎng)法治思維、投身依法治國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學習基礎。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大學階段“為什么學法律知識、怎么學法律知識。
2.明確學習法律知識的重點所在。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辯證、全面地分析大學生在校期間以及以后為什么學法、怎么學法。
(三)法律觀目標
1.樹立學生的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學法的動力。
3.培養(yǎng)學生在資訊信息不斷變化時代,如何更好地學習法律知識。
二、總體設計思路
在當今中國,法治已成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本講題從引導大家思考“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什么?”、“法律,對于普通民眾有何意義?”兩個問題開始,播放“法律的保護作用” 公益短片,讓學生認識到,法治中國建設,同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
依法治國,需要從基礎開始。大學生要在中學法律常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本專題以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為中心話題,具體從青年大學生為什么要學法律知識、怎么學法律知識兩個方面展開,具體講解圖示如下:
通過設置懸疑、案例講解,探究分析等方式,用視頻、圖像與案例材料相結合的特色,通過設置懸疑——案例講解——理論探討——形成共識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認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現(xiàn)實意義,進而理解大學生在校期間如何有效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律素養(yǎng)。這種設計符合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易于被學生所接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可以通過兩個問題導入入手:
1.“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什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給出的答案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2.“法律,對于普通民眾有何意義?”播放“法律的保護作用”公益短片。視頻播放完結之后,提問:看了這段視頻,你對法律同我們的關系,有沒有新的感受?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導入本課內(nèi)容的學習:依法治國,需要從基礎開始——青年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
(二)青年大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法律知識部分的教學
首先講解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必要性。主要是從兩個角度思考:
第一個角度是:我能否做到不主動侵犯別人,這,就是要求我們學法懂法,做到“我不犯人”,讓自己健康成長。
第二個角度就是,別人如果來侵犯我,我能否做到知法用法,正確維權。(結合了大學生的人生特殊階段特性來理解)
1.健康成長。設疑探究:通過藥家鑫案例設置懸疑,播放庭審實錄片段(約2分鐘)。提問:為什么說大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學習法律知識呢?
設計意圖:通過懸疑設置的案例講述方式,引入藥家鑫庭審現(xiàn)場實錄片段,讓同學們感受到,認為“農(nóng)村人難纏”,是其不懂法的心理狀態(tài)的暴露,使學生認識到學法懂法,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2.正確維權。首先講解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觀點:法律的目的是對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運用法律,借以保護和救濟無辜者。進而提出,今天的大學生,作為無辜者被侵害的情況,其實也經(jīng)常發(fā)生。
播放訪談視頻:大學生兼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被侵權問題(約2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訪談案例和課堂設問,讓學生認識到,遇到“人若犯我”的情形,大學生應當知法用法,正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拓展視角:不止是在兼職領域,“大學生遭遇電信詐騙”、“網(wǎng)購受騙”、“應聘遭遇傳銷陷阱”,等等,這些侵害無辜大學生權益的案例其實經(jīng)常發(fā)生,需要同學們具備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妥善處理類似問題。endprint
(三)青年大學生要怎么學習法律知識
首先講解:青年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個是,要重視課內(nèi)法律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這就是課內(nèi)筑基。
另一個是,要關注一些重要的法律資訊——這就是課外延展。
1.課內(nèi)筑基。舉例:“孫楊無證駕駛”事件,課件呈現(xiàn)孫楊的道歉信等。
講述中,主要圍繞孫楊犯下這樣錯誤的相關原因展開?孫楊為何會犯這種無證駕駛的低級錯誤?他自己的回答:由于平時忙于訓練,對法律知識的淡薄,導致今天的錯誤!由孫楊無證駕駛事件,我們應當注意:
(1)我們不能只重視自己專業(yè)或研究方向,而忽略了課內(nèi)法律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
(2)大學生要了解和學習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特別是要學習掌握一些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法律原理,要時刻做到心中有法。否則的話,這可能會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麻煩。
設計意圖:會開車,但無證,也是普通人容易犯的錯誤。孫楊是游泳奧運冠軍,事件發(fā)生時,也是浙江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通過類似典型案例,來闡明一般大學生要學習基本法律知識的重要性。
2.課外延展。課外延展,就是要關注各類重要法律資訊。圖片展示浙江叔侄冤案案情。
視頻播放:十年冤獄,竟從《今日說法》節(jié)目中找到真兇!(約3分鐘)
案例點評:觀看《今日說法》,竟從電視熒屏上指認出真兇??此朴行┣珊?,實際上也是張氏叔侄長期在監(jiān)獄中關注法律資訊、學習法律知識的結果。得出結論:
1.當前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媒介來關注。除了可以看一些《今日說法》這樣的法治電視節(jié)目之外,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新媒體、法律報刊、雜志以及向法律資深人士咨詢,都是我們可以采用的多種媒介。
2.諸如新法頒布、重大法律會議、法治新聞、節(jié)目,等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法律資訊。
設計意圖:通過典型案例觀賞、點評,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經(jīng)常關注法律資訊、學習最新法律知識,應當成為大學期間及未來生活的一種習慣,對我們的生活、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總結及結語
總結講解:“為什么學”和“怎么學”這兩個問題,緊密聯(lián)系。同學們?nèi)绻軋猿帧罢n內(nèi)筑基”和“課外延展”,就能更好地學習法律知識,從而為我們的健康成長和正確維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法治中國,你我相關;依法治國,腳下起步; 青春飛揚,筑法為基!
設計意圖:圍繞青年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中心話題—— “為什么學”和“怎么學”這兩個問題展開。24字結束語,是幫助同學們進一步總結和強化認識:依法治國,離不開每個公民的參與和推動,也需要青年大學生從基礎開始,從學習法律知識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