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鸞
斯里蘭卡卡維吟唱音樂中的比較研究
張 鸞
在斯里蘭卡僧伽羅語系中,卡維指的是一種泰米爾詩歌的種類,用泰米爾的語言去表達詩歌及演唱,這種用半說半唱的形式表現(xiàn)詩歌的方式被認為是斯里蘭卡音樂真正的歌曲形式。在實際的演唱中,卡維的演唱內(nèi)容范圍極廣,既有表現(xiàn)僧侶勸阻世人的世俗吟唱音樂,如在佛教寺院中,和尚、長老們通過卡維的方式吟唱佛言;也有村民發(fā)自內(nèi)心對神靈的敬畏的吟唱音樂,如在民間,用于治療疾病、求得神靈保護的儀式性吟唱;還有在日常生活中,用特定的曲調(diào)對不同種類的詩歌進行吟唱的歌曲,并由此衍生出來的民間歌曲、小調(diào)等。據(jù)此,筆者通過對斯里蘭卡吟唱音樂中三種不同種類及表現(xiàn)形式的比較研究全面剖析斯里蘭卡卡維吟唱音樂的發(fā)展及其特點。
宗教;儀式;詩歌
在斯里蘭卡僧伽羅語系中,Kavi(卡維)指的是一種泰米爾詩歌的種類,用泰米爾的語言去表達詩歌和演唱詩歌。而卡維一詞本身有多種釋義,在梵文中指的是思考者、有智慧者、領(lǐng)導(dǎo)者、聰明的人等意思,這種用半說半唱的形式表現(xiàn)詩歌的方式被認為是斯里蘭卡音樂真正的歌曲形式。
在實際的演唱中,卡維的演唱內(nèi)容范圍極廣,既有表現(xiàn)僧侶勸阻世人的世俗吟唱音樂,如在佛教寺院中,和尚、長老們通過卡維的方式吟唱佛言;也有村民發(fā)自內(nèi)心對神靈的敬畏的吟唱音樂,如在民間,用于治療疾病、求得神靈保護的儀式性吟唱;還有在日常生活中,用特定的曲調(diào)對不同種類的詩歌進行吟唱的歌曲,并由此衍生出來的民間歌曲、小調(diào)等。據(jù)此,筆者將通過對斯里蘭卡吟唱音樂中三種不同種類的比較研究剖析斯里蘭卡卡維吟唱中的特色。
1.佛教中的卡維吟唱
用吟唱的方式去表達佛言的習俗并不只存在于斯里蘭卡,在亞洲地區(qū)的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習俗。如在印度,梵文版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使用吟唱的方式來向世人表達的;在中國,三國時期,曹植編《法苑珠林·唄贊卅四·曹植》曾記載:“常游漁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方摹其音節(jié),寫為梵唄?!敝链耍袊姆鹧?、佛經(jīng)等也開始使用吟唱的方式進行傳達。甚至是在歐洲也有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如芬蘭的史詩《卡勒瓦拉》就是用吟唱的方式來進行表現(xiàn)的。
在斯里蘭卡有一種較為流行的佛教儀式“Pirith”(匹瑞斯),意為“保護”,來源于佛祖釋迦牟尼的禪意,意為從各個方面去保護眾生。儀式的過程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由作為開始的導(dǎo)論的儀式,即對佛祖、佛法及對僧伽的吟唱,二是對五個戒律的背誦。作為一種保護性儀式的基礎(chǔ)性的吟唱,匹瑞斯儀式中的卡維吟唱用巴利語進行,其用途較廣,一般用于寺廟、機構(gòu)的周年紀念等場合,還包括新工廠的建立、家庭內(nèi)部的慶典,或是當遭遇不幸或危險的時候以及寺廟內(nèi)的大祭司的任命、正式的國王加冕等,甚至是在議會、內(nèi)閣宣誓就職之時或者是國家首相出國訪問前后都需要用到匹瑞斯儀式中的吟唱。匹瑞斯儀式中的吟唱由多名和尚聚在一起輪流演唱,最短需要持續(xù)整晚,最長可達七天,和尚們的吟唱并不一致,由于是多人演唱,因此演唱時,感覺音高幾乎都不在同一個調(diào)上,從而形成了音程的感覺。然而又由于是多人吟唱,在表演時,他們的話語經(jīng)常是連在一起的,再加上信徒的跟唱,因此在聽覺上如同是多聲部的合奏。如今,有些大型的匹瑞斯儀式有贊助商贊助演出,因而在吟唱的規(guī)模則會再邀請一支Hwisi(赫維斯)鼓隊。
譜例1匹瑞斯儀式中的吟唱片段
Bud-dhang-saranang-ga-ch-cha-mi我在佛主這尋找避難Dham-mang-saranang-ga-ch-cha-mi我在神圣的法律這尋找避難San-ghang-saranang-ga-ch-cha-mi我在祭司這尋找避難
圖片中的唱段名叫《Maha Pirith》(《馬哈匹瑞斯》),是匹瑞斯儀式中的一個段落,屬于對佛祖的吟唱的部分,意為從佛祖處尋求庇護,從每句的唱詞來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方框內(nèi)的唱詞,這部分由寺院中的和尚或是級別高一級的長老吟唱,這部分結(jié)束的詞尾中都有帶有“ng”的尾音,第二部分是由跪倒在地,雙手虔誠地伏在頭頂?shù)男磐礁诤竺娓铰曇鞒摹癵a-ch-cha-mi”的部分。在吟唱中,這兩個部分相互合作,構(gòu)成了雙聲部的演唱效果。此外在吟唱中,唱詞的第一部分并不是由一名和尚擔任,而是從一個長老到另一個長老,不斷地交替吟唱,由于每一句吟唱者的演唱都是在自己所適應(yīng)的調(diào)上開始,因此吟唱的詞尾“ng”所發(fā)出的“岡昂”的音就會特別凸顯,而一直處于同一聲調(diào)上的,由信徒附聲的“ga-ch-cha-mi”的唱詞則會緊跟“ng”之后。
2.民間儀式中的卡維吟唱
除了佛祖釋迦牟尼對斯里蘭卡人的影響之外,民間的宗教信仰也對蘭卡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對毗濕奴神、帕蒂尼女神等本土神靈崇拜在蘭卡的民間及鄉(xiāng)間極為流行,不亞于斯里蘭卡人對于佛祖的崇拜。思想單純的民眾認為他們在生活中需要得到勸解、在生病時需要驅(qū)魔,同樣在遭遇到不幸時,也需要得到神的庇護,而這時本土神靈們就開始起作用了,也因此就產(chǎn)生了以治愈疾病為主的儀式以及帶有目的性的儀式。
①治愈疾病的儀式中的吟唱
在以治病為主的眾多斯里蘭卡民間儀式中,筆者選取了其中最為有效和最常用的一種:Thovil(托維爾)儀式。托維爾是以舞蹈為主要載體的驅(qū)魔儀式,目的是向神靈祈禱,以此來保護村莊或者個人不受到災(zāi)難和邪魔的干擾,在儀式中,巫師是主要的吟唱者。從起源來說托維爾儀式是來自于印度的古老儀式,吸收了大量的印度鄉(xiāng)村佛教的因素,也因此,直到科學醫(yī)術(shù)發(fā)達的今天,斯里蘭卡的民眾們?nèi)耘f相信托維爾儀式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甚至對現(xiàn)代醫(yī)學產(chǎn)生了抗拒感。托維爾儀式中的舞蹈屬于斯里蘭卡的低地舞蹈系列,這種以治療為主的儀式只在家中舉行,但這種儀式又與病患的鄰居之間有著某種不可言說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甚至牽連到整個村莊。在儀式中,巫師需要完成如下步驟:吟誦、召喚、擊鼓以及舞蹈,一個完整的托維爾儀式一般會持續(xù)整晚。在儀式中,巫師要求病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安靜地坐在墊子上,當病人發(fā)病時,巫師就將自己化裝成熊的樣子,戴著面具,穿著類似熊的衣服,從外形來看,就像是一只熊,以此讓魔鬼害怕并趕走魔鬼,這樣的舞蹈需要重復(fù)兩次進行。同時,儀式中最為重要的是巫醫(yī)吟唱的《吠陀經(jīng)》和梵文佛經(jīng)的部分,吟唱的目的是為了抗衡魔鬼,吟唱中需要使用亞克鼓進行伴奏,從演唱的段落來看,托維爾儀式中的吟唱與匹瑞斯儀式中的吟唱有點類似。
譜例2部分托維爾儀式中的唱段
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治愈精神疾病的儀式,托維爾儀式一直受到斯里蘭卡人的重視。在2017年2月8日,正值斯里蘭卡新年到來之際,斯里蘭卡的《Daily Mirror》(《鏡子日?!?報刊登了一則名為《A ritual to banish malefic influences?》(《一種驅(qū)除有害影響的儀式》)的文章,其中就說到在首都科倫坡的一座高級住宅區(qū)中,一名被政府官員們奉為“神諭”的女士(實則為巫師)在自家別墅中舉行托維爾儀式,當卡車裝載著一捆捆柔軟的椰子葉,并卸載到別墅中時,整個房子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儀式所需的景象,當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就緒之后,一群高官及其家屬來到別墅中,緊接著開始了托維爾儀式,這個儀式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凌晨才結(jié)束,別墅所屬的小區(qū)才又恢復(fù)平時的安靜。由此可見,不論身處何種階層,托維爾儀式在蘭卡人的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用于治療精神疾病的托維爾儀式之外,還有用于治療身體上的疾病的儀式,如Kattadiyas(肯塔迪亞斯)儀式,這個儀式在以往多由寺廟里的和尚進行,而如今則是將巫醫(yī)請至家中進行,在這個儀式中包含有較多的儀式過程,其間并沒有太多的炫彩的部分,而更多的是伴隨著巫醫(yī)的吟唱以及相應(yīng)的舞蹈,同時還有伴隨著鼓點的祈禱。
②目的性吟唱
鼓在斯里蘭卡人的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斯里蘭卡人研究了鼓聲的多種作用,每個人都會伴隨著音節(jié)、韻律進行吟唱,并通過一定的輔音來幫助儀式達到某種目的,就像希臘的揚揚格和揚抑抑格的演唱方式也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創(chuàng)作的。在斯里蘭卡,有兩種互為不同目的的吟唱:Seth Kavi(森斯卡維)和Vas Kavi(瓦斯卡維)。其中,森斯卡維中的吟唱是為了達到慈善的目的,而瓦斯卡維中的吟唱則是一種帶有傷害性質(zhì)的吟唱,在古代這種吟唱只用于戰(zhàn)場,是為了抵抗敵軍的進攻而進行的吟唱,而在如今則多用于報復(fù)性的目的。從功能上來說,森斯卡維的吟唱則是為了抵消瓦斯卡維的吟唱所帶來的傷害。如今,作為一個佛教國家,吟唱森斯卡維的人在逐漸多于瓦斯卡維,人們很少將吟唱瓦斯卡維作為一種報復(fù)人的手段,萬幸的是,作為一種吟唱的種類,瓦斯卡維并沒有消失。
譜例3贊揚帕蒂尼女神的森斯卡維
Lakdiva sirima Pattini pandipura vadina gamane
Yaksani hata bana kele naralova kelipuda ragene
Duk nosita tosita pure kimiyan saha bana asane
Bak masa van siyala dosa duna lan Pattini sandine
譯文:帕蒂尼女神正以她自己的力量在去往天堂的途中進行磨煉,在經(jīng)受了她的子民的崇拜以及經(jīng)過天主的布道之后,Yakasani(亞卡杉尼)負責了這段磨煉。在清除了所有的疾病和困難之后,帕蒂尼女神在四月和五月間降臨到我們中間。
譜例4用于詛咒的瓦斯卡維
譯文:讓他的身體就像流水一般地淌走,當他爬樹時,讓樹木上的長釘刺痛他的身體,當他下樹時,讓他摔倒,讓搶走我們魚簍的小偷四分五裂。
3.吟唱的詩歌
所謂吟唱的詩歌,從形式上來說,較為類似于中國的童謠、民謠或是民歌,斯里蘭卡人自古時起就有喜愛作詩的習慣,對于詩歌的好壞,蘭卡人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一般認為一首好詩是用來贊美國王和貴族的,而一般的民眾包括農(nóng)民創(chuàng)作的詩歌只能用來贊美他的朋友,用詩歌的方式來刻畫朋友的痛苦、悲哀甚至包括內(nèi)心的感受。作為平民百姓,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的語言也只能用最簡單的和樸實的,不能采用任何華麗的辭藻,就像民眾所穿的服飾一樣。
根據(jù)斯里蘭卡的史書記載,從遠古時期開始,斯里蘭卡就已經(jīng)有了詩歌。與中國的詩歌最為不同的是,這些詩歌都是通過口頭傳承,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也不是通過說的方式來進行表達,而是通過卡維的形式進行吟唱,以唱歌的形式將詩歌的內(nèi)涵表達出來。
譜例5詩歌《Samudraghosa(山姆德拉格后撒)》
上面這首《山姆德拉格后撒》詩歌是一首模仿海浪聲的詩歌,歌詞沒有具體的含義,全文模仿了海浪潮起潮落最后淹沒在海平面的聲音。在吟唱時,該詩完全是按照歌者對詩歌的理解去演繹,同時演唱者根據(jù)演唱時的心情,隨意加花,這種演唱方式在東方極其常見,而且不同歌者的加花各有不同,并不做嚴格的設(shè)定。
譜例6《Afarmer’slament(農(nóng)民挽歌)》
Taram vee amuna ata Aiya……Bogolle……
Puram vadata……Madive passlos……malle……
Balan satura vata……bande eka elle……
Aran mata……motada eka rodu……bol malle……
譯文:食物只足夠Aiya Bogolle(阿亞伯格那)地區(qū)的人食用,這還不夠播種,我將這我種植的區(qū)域的四面加固以此提防動物來偷食,但又有什么用呢?我種了這么多的食物最后我只得到一袋糧食,還是最臟最差的谷物。
在進行以上的詩歌吟唱時,吟唱者多選用自己喜歡的音樂段落配合詩歌進行吟唱,以此來作為表達自己情感的通道。其中最常用的是一段叫作Sivpada(斯維帕德)旋律,斯維帕德是一首四句體旋律,歌者將詩歌與它配對進行吟唱,吟唱時的表現(xiàn)也要根據(jù)歌者自身的情緒,如果當時的心情是悲傷的,那就需要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旋律,每句中間有停頓,此外,根據(jù)歌者自身的需要,他們還會在旋律中增加帶有“ad lit”的裝飾語句,以此來增強吟唱時的情緒。根據(jù)歷史記載,吟唱所用的詩歌都是從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由父母或者祖父母唱給孩子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和記錄歷史的載體。斯里蘭卡人民始終認為信仰是自身內(nèi)心和情感的最深刻的表達,所以作為一個載體,利用斯維帕德旋律新創(chuàng)作的詩歌在近年來也層出不窮,這類新時代的詩歌由于較容易創(chuàng)作、旋律通俗易唱而成為民眾自由表達他們心中所想的媒介。
由上可見,卡維只是一種演唱的方式,作用于多種不同的場合之中,具有不同種類的表現(xiàn)形式,以下筆者將分析三種吟唱音樂之間的異同來得出卡維音樂中的特點。
首先筆者從共性出發(fā),對以上三種不同種類的吟唱音樂進行音頻的技術(shù)分析。針對以上不同的卡維吟唱,筆者首先對田野中采集的各種儀式及詩歌中的卡維吟唱的曲目進行技術(shù)分析,通過音頻軟件的分析,上述各種類的卡維吟唱在音頻都呈現(xiàn)了由高到低的走勢,所吟唱的聲音的音域保持在正負20000-30000smpl之間。另外,筆者對各吟唱曲目的音頻走向進行了前面、中間和最后三個時段的截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雖然各吟唱曲目在聲音的高低走向、強弱上有所變化,但在具體的音域上卻變化不大,特別是儀式中的吟唱曲目,三個時間段落中音頻的波長走勢呈等分狀態(tài),為了弄清楚唱段所屬的音程領(lǐng)域,筆者將各音頻的走勢和波段與鋼琴的標準音程進行對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者的波長范圍基本一致,佛教儀式中的吟唱總在一個小三度之內(nèi),民間儀式中的吟唱約在小三度至小四度之間,而詩歌的吟唱稍微有所擴大,可至小五度。綜合以上所有可見,所有吟唱的歌曲的音域并不太高,基本保持在小三度至小五度之間,而在佛教儀式以及部分宗教儀式中,小三度的概念更是達到了精準,那么,為什么在吟唱中會有如此體現(xiàn)?
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作為一種演唱的方式,卡維使用最多的場合還是在佛教以及宗教儀式中,其演唱的內(nèi)容多為佛經(jīng)或是佛吟等與佛教相關(guān)的內(nèi)容,隨著演唱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演唱內(nèi)容的不斷擴展,這種吟唱的方式漸漸滲入了其他領(lǐng)域,甚至是逐漸演變成了民間歌曲的形式,但即使發(fā)展成為民間歌曲的形式,在形式上還是使用吟唱的方式,在內(nèi)容上則是暗含了佛教的教理和文化。
自佛教在斯里蘭卡出現(xiàn)以來,便有了和尚們用吟唱的方式來表現(xiàn)佛教中格言的習慣,這種吟唱方式的使用可能受到鄰國印度的影響,但到了斯里蘭卡,在吟唱時,所有的音調(diào)有了具體的規(guī)定。根據(jù)斯里蘭卡的佛教理念,一旦進入寺廟成為僧侶,僧人們就要經(jīng)過嚴格的宣誓,要求僧人要獨身、節(jié)儉以及自愛,必須遵從佛教的各項禁忌,這就要求和尚們不可以再去享受音樂、跳舞或是演奏樂器,因為這些藝術(shù)會激起人的激情而不利于僧侶的修行,所以和尚們在吟唱時,所有的吟唱的歌曲必須保持在小三度左右的音程關(guān)系,同時,為避免吟唱呈現(xiàn)格式化,跟隨吟唱的信徒所演唱的具有裝飾作用的輔音詞尾“ng”擴大了吟唱的音域范圍,使得吟唱的歌曲保持在小三度音程之內(nèi),可以使吟唱在聽覺上既不難聽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吟唱的曲調(diào)變成歌曲的旋律。吟誦的歌曲的語言是建立在語言的音韻特性之上的,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它是在吟唱的,在那里,鼻音和有吸氣的音節(jié)引導(dǎo)著旋律和節(jié)奏的運動,而這又從音頻圖中得到了證實,吟唱者起伏的聲音的谷峰和低值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浮動。這種規(guī)律性的浮動也同樣適用于民間儀式的吟唱中。
其次,從個性出發(fā),這三類吟唱音樂中,詩歌中的吟唱最為不同。與儀式中的吟唱最大的區(qū)別是,詩歌中卡維吟唱的音程有所擴大,達到了小四度、小五度。斯里蘭卡的詩歌在吟唱時往往使用同一種旋律去表達多首詩歌,這其中使用最多的旋律是斯維帕德的旋律。由于這種旋律詩歌富有哲理性,加上宗教的傳播,使得斯維帕德在斯里蘭卡極其流行,在歷史上,民眾利用斯維帕德旋律吟唱詩歌的高峰時期是在修道院中。在蘭卡的古代,佛教寺廟遍布村莊,每個寺廟中都有修道院,也就是相當于如今的神學院,寺廟里的長老們每天都教授古僧伽羅文學和詩歌,其中有不少學生都學得很好。神學院的學習是面向大眾的,很多的知識都是通過詩歌來進行教學的,因為這比較好記憶,由此也使得僧伽羅的民眾們更愛學習詩歌。斯維帕德的旋律幾乎適用于每首詩歌,至于原因,斯里蘭卡人有多種解釋,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認為:由于馬車夫和漁夫經(jīng)常在港口干活,他們將在港口聽到的西方的音樂歌曲慢慢地帶向了內(nèi)地,因此慢慢增加了斯維帕德的演唱內(nèi)容。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的吟唱曲詩歌漸漸發(fā)展成了民歌,這種單旋律的音樂可以緩解農(nóng)民在勞作時的辛勞,慢慢地像捕魚、種植、紡織時也開始吟唱這類的民歌。
在佛教儀式中的吟唱多為對佛言、佛經(jīng)的吟唱,而民間儀式中的吟唱則為對民間神靈的贊揚、對惡魔的驅(qū)趕等實用型功能的吟唱。從性質(zhì)上來說,兩者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歌頌贊揚佛祖、神靈,祈求其普度眾生,驅(qū)魔除病。但從表演形態(tài)上來看,佛教儀式中的吟唱較為單一,多為人聲,伴奏樂器也只有鼓,而在民間儀式中的吟唱,不光有鼓、嗩吶等樂器的伴奏還包括舞蹈、戲劇等多方面的表演內(nèi)容。從歷史的發(fā)展上來看,筆者認為這三種不同的吟唱并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作為和印度接壤的佛教國家,在佛教儀式中吟唱經(jīng)文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當這一形式被民間儀式所采納,運用到了對地方神靈的崇拜中,隨著吟唱這種方式在斯里蘭卡的普及,易唱好聽的旋律加上宣揚佛教理法的內(nèi)容,人們開始在詩歌中運用卡維吟唱的形式。
綜上,通過比較卡維中不同種類的吟唱音樂,不管是共性還是個性,卡維吟唱已然成了斯里蘭卡一種普遍的演唱方式。斯里蘭卡的吟唱音樂并沒有像中國佛教音樂梵唄吟唱一樣復(fù)雜且豐富,從吟唱的樂譜可見,其音樂、節(jié)奏、結(jié)構(gòu)、音程關(guān)系等方面來看都是較為簡單的,沒有華麗的旋律和豐富的伴奏,更沒有太多的裝飾。但同時,這種演唱方式又不限制于形式,而將其擴展到日常的生活中,給予吟唱音樂更多的空間,使民眾從日常生活中就能體驗到佛教音樂的真理。
早在金代,中國就已有了“吟唱”一詞的出現(xiàn),在元好問的《和黨承旨詩》之二中寫道:“白頭兩遺編,吟唱心自足。誰為起九原,寒泉薦芳菊?!痹谶@里,吟唱意為“吟詠歌唱”,吟指聲調(diào)抑揚地念,唱指依照樂律發(fā)聲,所以在中國,吟唱多作為表達詩歌的方式。吟誦則是多用于佛教儀式中的經(jīng)文,所以相比于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qū)在佛教中使用吟誦的方式演繹經(jīng)文,斯里蘭卡用吟唱的方式演繹經(jīng)文則顯得更加的豐富。首先在形式上,斯里蘭卡人對吟唱的使用已不只限于佛教儀式中的對佛陀、佛經(jīng)、佛言等佛教內(nèi)容的吟唱,而是包括了民間信仰中的神,并擴散到對民間歌曲、小調(diào)的吟唱。其次,從內(nèi)容上來看,所演唱的內(nèi)容更加的豐富,不僅包含民間故事、傳說,更包括了斯里蘭卡人對當下生活、情感以及在宗教中的感悟。筆者認為這種廣泛使用吟唱作為表現(xiàn)音樂的方式是與斯里蘭卡本國自身的宗教內(nèi)涵相關(guān)。眾所周知,斯里蘭卡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佛教在斯里蘭卡民眾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佛教徒達到了全國總?cè)藬?shù)的75%。在斯里蘭卡獨立前,作為領(lǐng)袖的國王是佛教的保護者,有促進佛教繁榮的責任,獨立后,在國家的許多重要場合中,佛教儀式仍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寺廟中的長老們占據(jù)了國家內(nèi)閣成員的重要部分。每天,在斯里蘭卡,佛教的經(jīng)綸、佛言通過廣播、媒體等平臺不斷地向民眾輸出,這點在佛教圣城康提特別凸顯。基于這樣的宗教環(huán)境,在卡維吟唱中體現(xiàn)出了大量的佛教因素。另外,斯里蘭卡信奉的是佛教中的小乘佛教,其宗旨就是運用佛法濟度眾生,像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因此將佛教中的吟唱方式運用到民間音樂中則就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加上佛教是斯里蘭卡用于凝聚精神力量的武器,因此卡維吟唱成了斯里蘭卡一種最為平常的演唱方式。
[1]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印再深:《佛教“梵唄”音樂在我國之元氣與發(fā)展》,載《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3]錢慧:《六朝佛教音樂本土化探微》,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5級碩士學位論文。
SriLanka’sKaviChanting:AComparativeStudyoftheThreeTypesinthisGenre/
ZHANGLuan
In Singhalese language family of Sri Lanka,kaviis a type of poetryin Tamil language,a half speaking and half singing style,considered as the genuine song in Sri Lanka music.In practice,kavicovers a much wider scope,ranging from monks’ secular Buddhist chanting for admonition,to villagers’ ritual chanting to their reverent gods for curing disease and their blessings,and to daily life tunes for poetry(with their derivatives like folk songs and ditties).A comparative study ofkavi’s three types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hanting genre.
religion;rite;poetry
2017-06-26
張鸞(1983- ),女,南京藝術(shù)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在站博士后(南京,210813)。
J607.358
A
2096-4404(2017)01-01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