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國成
摘要:《道德經(jīng)》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六字對于理解老子之道極為緊要。千百年來,人們對此句的解釋存在嚴重的分歧甚至根本對立。依次辨析幾種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性的解釋,諸如“道不可言說,可言說之道非恒常之道”“道可言說,但非恒常不變”等,從而可以知道,這些解釋均是未得老子本意的歧解。“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僅僅是說:世人通常認為的一切可道之道(即可行之道),均屬人為之道,雖其或可得一時之益,或可解一時之難,然必因人因時而興廢,皆非恒常之道。
關鍵詞:《道德經(jīng)》;道;可道;常道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10-0099-06
眾所周知,《道德經(jīng)》首章是理解整部《道德經(jīng)》的門戶。然而,其首句“道可道,非常道”①,雖然只有短短六個字,且每一個字都極好辨認,但千百年來人們卻幾乎在每一個字上的解釋都存在分歧。其中有的分歧相當嚴重,甚至是完全對立的。此句不明,實難很好地理解《道德經(jīng)》的整篇宏旨。鑒于此,本文在這里對幾個有代表性的歧說加以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不可說”歧解辨析
在關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眾多歧解之中,第一類歧解是把“可道”之“道”理解為“言說”,把“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解釋為可言說的道不是恒常之道。
從句式上說,這種解釋是把“可道”作為第一個“道”字的定語,把整句的句式理解為“可道之道,非常道也”。從實質內容上說,這種解釋認為“道”或“常道”均不可說。換言之,可道之道,或可言說的道,則非恒常之道。
從古至今,持此說者居多,在注解老子的眾家之中占據(jù)壓倒性優(yōu)勢。然從微處論之,持此說者中又有一定的區(qū)別。
1.第一種見解認為,道不可說,凡說出者即為非道
《淮南子·本經(jīng)訓》載:“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鉗口寢說,遂不言而死者,眾矣。然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鏤于金石,可傳于人者,其粗也。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晚世學者,不知道之所一體,德之所總要,取成之跡,相與危坐而說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學多聞而不免于惑?!雹谟帧痘茨献印さ缿枴份d桓公讀書于堂:“輪扁曰‘……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懷其實,窮而死,獨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書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③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氾論訓》“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句曰:“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猶圣人之言,微妙不可言?!雹芫^“道”或“常道”不可言說。
《關尹子·宇篇》更進一步把道推向神秘:“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雹葸@也就是說,道不僅不可言說,而且不可致思。梁啟超先生在解釋“道可道,非常道”時說:“道本來是不可說的,說出來的道,已經(jīng)不是本來常住之道了?!雹夼_灣學者傅佩榮先生進一步發(fā)揮《關尹子》之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所代表的是‘究竟真實。人的言語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對真實,亦即充滿變化的事物。因此,永恒的道是不可說的。不可說,甚至不可思議,但是卻‘非存在不可,因為若無究竟真實,則這一切由何而來又往何而去,然后人生難免淪于幻相和夢境?!雹?/p>
這種道不可言說的解釋,蓋導源于《莊子·天道篇》。《天道》云:“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斲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⑧莊子的意思是說,道藏于圣人胸中,與圣人的生命化為一體。他雖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毫無保留地說出,但說出來的道已經(jīng)不是與圣人化為一體的那個道了。人們若親聽圣人口述親授,即使圣人口述得如輪扁諄諄教導其子如何做車輪一般,也不可能掌握圣人所得之道,何況不能聽圣人親授而只看圣人留下的書了!書不過是記述圣人言說其道的文字,而不是與圣人化為一體的那個道本身。谷米脫出來后剩下的是秕糠,圣人之道傳出來的言說文字是為糟魄(粕)。真正的、不可傳的精華,已經(jīng)隨著古人的死而離去了。莊子此說,旨在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旨在強調對道的意會、體認和對道的躬行實踐。
解說《道德經(jīng)》的諸家,以莊子之說為張本,把實有之道與對實有之道的言說區(qū)分開來,以為實有之道是真正的道,而對實有之道的言說或文詞表述則不是實有之道本身?!熬烤拐鎸崱闭?,客觀實在之謂;“相對真實”者,對客觀實在的主觀表述之謂?!跋鄬φ鎸崱辈皇恰熬烤拐鎸崱北旧?,故“可道”之“道”非“常道”本身。
這種解釋,看起來相當玄奧。誠然,言語表述出來的道不是道本身,猶如言語表述出來的游泳不是游泳、言語表述出來的騎車不是騎車一樣。無論我們在言語中把游泳和騎車表述得如何清楚,而聽者在聽之后不可能馬上就會游泳和騎車。涉及人生和社會的道比騎車和游泳要復雜得多,因而言說和表述起來則更加困難。要清楚地言說和表述,就需要有深入的思考。人們思考一件事情,總是在頭腦中通過一系列的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的。概念可以說是代表事物的符號,思考實質上就是梳理這些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它當然不能說就是客觀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主宰客觀的事物之產(chǎn)生、存在、發(fā)展的道與思考中的道不是一回事,因而也可以說道不可思,或者說所思者非道。顯然,只有愛好玄思的文人才會解釋得如此曲折。既然道不可說,那么,老子何必寫《道德經(jīng)》?上述諸家又何必注解《道德經(jīng)》?既然道不可思,那么,我們何以又長出能思考的大腦?
我以為,持上述說法的學者從一開始就走入歧途了。之所以如此說,理由很簡單,那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讓我們陷入一個吊詭。既然道不可言,那么《道德經(jīng)》作為言說道的書必不可讀,更不可信。然而,不讀言說道的《道德經(jīng)》,我們又無從得知老子的道。這樣,把握老子的道就變成了一個玄之又玄、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雹崂献蛹热蝗绱苏f,我們也就不必搞得那么復雜。endprint
2.第二種見解認為,道有可說之道與不可說之道之分,凡可說者或說出者皆非常道
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詁》中說:“道可道,猶云道可說也……道可道非常道者,例如儒墨之道,皆可說者,非常道也。”⑩他曾在《老子通說》中提出“道之主要性質十端”之說,甚為精辟。在論其“十曰道不可名不可說”時,高亨先生說:“‘道可道,非常道。意謂道之為物乃常道,本不可道也。宇宙之母力,予以任何稱號,皆不足盡其涵義。”陳鼓應先生也說:“道可道,非?!溃旱谝粋€‘道字和第三個‘道字,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在本章它意指構成宇宙的實體及動力。第二個‘道字,是指言說的意思?!备?、陳二先生都是把第一個“道”字和第三個“道”字看成是老子所說的道,而這個道是不可說的。他們所說的不可說,是指無法說明或說全,即有限的言詞不足以說盡無限的道。他們還承認有限的言詞可以說有限的道,這樣的道就是儒墨之道之類。因為儒墨之道是可以言說的,故而其道必然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道,必然不是老子所說的作為“宇宙母力”或“宇宙的實體及動力”的無限的道。此說討論的是無限的哲學本體與有限的人類知識、語言之間的關系,可謂深刻。
依照此說,道有可說與不可說之分,故有有限與無限之別??烧f之道為有限之道,如儒墨之道;不可說之道為無限之道,如老子之道。既然道有有限與無限之別,那么道必然是一個屬概念?!翱烧f之道”(儒墨之道)與“不可說之道”(宇宙母力)就是種概念,均可包含于作為屬概念的“道”之中?!暗揽傻?,非常道”的句式是“可道之道,非常道也”,則第一個“道”字就不可能是種概念“無限之道”。高、陳二先生把第一個“道”字理解成不可道、不可說的宇宙母力或宇宙本體,顯然是陷入了邏輯上的錯誤。只有把第一個“道”字解釋為一切道的統(tǒng)稱即屬概念,把“常道”解釋為種概念,這個句式才能成立。
再者,有限的人類知識和語言確實無法說盡無限的道本身,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說。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崩献幼约涸谶@里恰恰是在說這個“宇宙母力”。強說也是說。既然老子在強說,那也說明可說。如果不可說,則強說也不可。說不清楚、說不到位沒有關系,可以從多側面說。把無限個有限的說疊加起來,就會不斷地接近道體這個無限。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不同章中,用許多話來描述道,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這個事實完全可以證明道是可說的。因此,把“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個“道”字理解為“說”,把這句話理解為“道”或“常道”不可說,離老子的本義甚遠。
二、“道可說但非恒常不變”歧解辨析
第二類歧解也把“可道”之“道”理解為“言說”,但卻把“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解釋得與第一類歧解完全相反: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道不是恒常不變之道,而是不斷變化之道。
這種解釋,其核心意思在于把老子所說的道看成是千變萬化的而不是恒常不變的道。朱謙之先生說:“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發(fā)其立言旨趣。蓋‘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謂之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高誘注《淮南·氾論訓》曰:‘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偽《關尹子》推而廣之,謂‘不可言即道。實則《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偏于一面,以‘常為不變不易之謂,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p>
此說可謂相當精彩,可以說完全顛覆了上述第一種解釋。雖然朱謙之先生也把“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個“道”字解釋為言說,但其對此句的理解卻完全不同。上述第一種解釋以為道不可說,朱謙之先生卻認為道可以言說;上述第一種解釋以為道不可變,朱謙之先生認為道是“變化之總名”,時時刻刻都“變動不居”。
道可以言說,我對此沒有異議。但朱謙之先生把道的本質特點解釋成“變”,強調的重點未免搞錯了。老子所說的“道”當然是活的、有變化的?!兜赖陆?jīng)》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蹦苌f物,這就是變化。但是,“?!弊置枋龅牟皇恰白儭?,而恰恰是相對于變的“不變”。萬物構成的現(xiàn)象界是變動不居的,而作為生長它們和主宰它們的道卻是相對不變的;萬物有生就有死,而控制它們生死的道卻恒常地存在?!白儭北澈蟮摹安蛔儭薄耙住敝械摹安灰住?,正是道的根本特點。與其說道是“變化之總名”,不如說道是變化的總根據(jù)或總主宰。相對于萬物的變化來說,道是不變的。僅就道自身而言,道也不是死寂的,而是有變化的。“常道”之“?!?,強調的是道的那種恒在的狀態(tài),而非強調道有沒有變化。
什么東西是千變萬化的?那是現(xiàn)象,是具體的事物?,F(xiàn)象和具體事物是與時遷移、有生有滅的,而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者“道”則是永恒常在的。把老子的道理解為“非?!被颉盁o常”即變動不居,又怎么能與對現(xiàn)象的理解區(qū)別開來呢?《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薄兜赖陆?jīng)》第五十一章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边@些話都是把“?!迸c“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把“?!笨闯墒堑赖母咎攸c。與之相反,朱謙之先生把“非?!笨闯墒堑赖谋举|特點,顯然是錯會了老子的本意。
《韓非子·解老》云:“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誠如韓非子所言,老子所講的道正是那種“與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的恒常之道。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都不過是因時而變、因物而存的相對之道,這與老子的“常道”相去甚遠。endprint
珍視因時而變、因物而存的相對之道,恰恰是體認“常道”的障礙。站在世俗所認可的道的立場上,是無法理解老子的“常道”的。在老子看來,只有把我們平時所認可、所珍視的所謂道忘卻,擺脫由于信奉這些道給我們造成的思想定式,才能夠理解老子所說的“常道”。比如,“尚賢使能,俊杰在位”,是我們習慣上認同的治世之道,但我們卻認識不到此道的弊端?!兜赖陆?jīng)》第三章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尚賢以治國,是人為之道;無為而無不為,是不僅適用于人世也適用于整個宇宙的永恒之道。拋卻人為的、暫時的、形形色色的道甚或茍且之道,才有可能接近老子所說的道。這也正是《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為什么提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根本原因。
除上述歧解之外,還有些未得老子之原旨的解釋。比如,河上公釋“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為“謂經(jīng)術政教之道也”,釋第二個“道”字為“稱道”之道,釋“常道”為“自然長生之道也”。依照這種理解,《道德經(jīng)》的第一句話就成為這樣:經(jīng)術政教之道,是可以稱道的,但它并非自然長生之道。河上公的理解顯然過于狹窄。世上存在的道千差萬別,故而太史公司馬遷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說?!敖?jīng)術政教之道”只是世上各種道之一類,而不能全部概括人們已經(jīng)掌握的各種各樣的道。老子所說的“常道”,是包括天地、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大道。河上公所說的“自然長生之道”,雖然可以從大道的性質(自然)和大道存在的時間性(長生)上去理解,但它同時也可以狹義地理解為人達到自然長生的修煉之道。如果是前者,當然沒有什么問題;如果是后者,顯然是把老子的“常道”說得過小了。
三、關于“道可道,非常道”的一個可能的正解
《道德經(jīng)》是老子所作,其正解只存在于老子的心中。我們對《道德經(jīng)》的解釋唯有契合了老子心中所想,才算是得到了正解。然而,老子已經(jīng)出關西去,我們無法找老子訂正。因此,我對“道可道,非常道”的以下解釋,只能說是一個可能的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個“道”字,是名詞,泛指世人所知曉的道。第二個“道”字是動詞,實行、踐行之謂?!暗揽傻馈保馑际侨酥尚兄?。“?!?,恒常、常在不廢之謂?!俺5馈?,恒常之道,即恒常存在、永續(xù)存在的道,甚至是天地未生之前、天地消亡之后都一如既往存在著的道。簡單地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人通常認為的一切可道之道或可行之道,皆非恒常之道也。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個“道”字,是泛指世人所知曉的一切道的統(tǒng)稱,或者說,它是世人所把握的一切道、方法的統(tǒng)稱?!暗馈弊肿鳛槊~,最原初的含義是行走的道路。例如,《爾雅·釋宮》中有“一達謂之道”;《說文》中有“道:所行道也”。它的引申含義是事物的道理、原理、規(guī)律以及做事的途徑、規(guī)則、方法和技術。這里所說的“道”主要是引申意義上的道。道路之道是道,治國之道、經(jīng)術政教之道是道,用植物、動物、微生物等一切手段來治療疾病的醫(yī)道是道,造福人類的物理學等科學所發(fā)現(xiàn)的道是道,能統(tǒng)領眾人打家劫舍、橫行天下的強盜之道也是道。凡依之可通向成功并可重復實驗證實百試不爽的程序、路徑、方法、規(guī)則、原理等,皆可稱之為道。
《莊子·徐無鬼》云:“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陰,非吾所謂道也。”“冬爨鼎而夏造冰”是運用物理而達到的高技術,這在世人眼里就是一種道?!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皭傊芄⒅倌嶂??!敝芄涂鬃拥乃枷塍w系及其治身、治國的方略在世人眼里也是一種道?!兜赖陆?jīng)》第一章首句所說的第一個“道”字,就相當于“冬爨鼎而夏造冰”“周公仲尼之道”之類的道。這個“道”字不能理解為老子的道。老子之道與這一切的道均不相同,他的道就是下文所說的“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二個“道”字,指的是“行”?!暗馈弊鳛閯釉~,可以有多個解釋。其原始義是“行”,其引申義有“說”“引導”“料想”等?!暗馈弊值脑紕釉~含義“行”是與“道”字的原始名詞含義“道路”密切相連的。世上本沒有道路,人行走得多了也就成了道路。在中國的頭號古文字——甲骨文中沒有“道”字而只有“行”字?!暗馈弊直緛硎侨祟惿畈豢身汈Фx的一個字,何以甲骨文中并不存在?蓋因“行”必在“道”上,在“道”上必是行,“道”即是“行”,“行”即是“道”。金文中有“道”字?!墩f文》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從辵首。首者,行所達也?!薄暗馈弊值囊陝釉~含義是“說”,它是與“道”字的引申含義密切相連的。《孝經(jīng)·卿大夫章》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是:先王有其治世之道,故而有其“法言”;作為輔佐行政的卿大夫只有言說合乎先王之道的話,才能領略先王之道,進而實行先王之道。《詩經(jīng)·鄘·墻有茨》中有“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說的是衛(wèi)國宮中公子頑烝的庶母的淫穢之事,不可言說,更不可效行。凡有道者,必先行之而后得道,得道然后有言;后人聞其言而后說其言,說其言而后得其意,得其意而后得其道并躬行之。可見,在“言說”義上使用“道”字,是比“行”后起的引申義。
“可道”之“道”字作“行”解,那么,“道可道”即“可道”之“道”,“可道”之“道”即“可行”之道。世俗中人的一切道皆可說,而可說卻未必可行。就時下人的生活而言,可說且可行者,當然優(yōu)于可說而不可行者。老子所提出的“可道”之道或“可行”之道,是指那些有一定實際價值的道,依之而行或可得一時之益,或可解一時之難,因而被人視為珍寶。然而,不論是人們日常行走的道,還是應物治人之道,都是人為的道,即人們?yōu)榱诉_到一定的目的而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道。這些被人視為珍貴的道,都不過是一時一曲之道,只能行于一時,只能帶來某些方面的利益。由于這些“可道”之道的具體性和暫時性,它們終究是要被廢棄的。endprint
“常道”,是老子所追求并將要在《道德經(jīng)》中所講的恒常之道。所謂恒常之道,就是恒常存在、永續(xù)有效、在任何時候都會起作用的道。一個“?!弊?,突出強調的是老子之道的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常存、常在的特點。
“道可道,非常道”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標示著老子之道的與眾不同。它明白地告訴世人,世俗中所崇尚的一切道,雖然可行,但都不是恒常存在、永續(xù)有效的道。老子作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對歷史知之甚詳,其博學無與倫比;作為一個壽命遠超常人的老者,生平閱歷極其宏富,其人生智慧當世人無出其右。他洞徹朝代的更替和世道的滄桑,深知人為創(chuàng)造的東西終歸會變?yōu)闅v史的陳跡,今世被人珍視的價值有可能會被后世徹底拋棄。因此,他把眼光射向宇宙的深處,找尋那不因人之好惡和主觀意志而轉移的永恒之道。“道可道,非常道”一語,正是他哲學智慧的凝結。凡是人為的道,必因人而興廢。它雖然可行,也暫時有效,但無一不被時間的浪花所淹沒。
“道可道,非常道”一語,否定了世俗中被人珍視的一切有價值的道,但這不是出于情緒好惡和心境的狂妄,而是出于老子冷峻的哲學沉思。超越一時之道而向往恒常之道,正是他站在最高峰而“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老子本不欲告訴他人,被關令尹喜所強不得已而言之,故有此語。超越人為之道而順應自然之道,正是“道可道,非常道”一語的潛臺詞。
老子此語旨在告訴人們,人世間的道是可走的,但不會永遠能走。人走的道路是這樣,推而廣之,人生和社會的道路也是這樣。奴隸主義的道能夠實行,但不會永遠能實行;封建主義的道能實行,也不會永遠能實行。世間所有的道,概莫能外。
世俗所行之道,雖然可行,雖然有用,但因為都是人為之道,故而不是恒久的、永恒適用的、顛撲不破的道。人們以一時一曲之道為至上標準,以此教導和約束世人,其迷固久。不知此類人為之道的片面和不足,就難以認識恒常之道??梢哉f,《道德經(jīng)》中所有篇章幾乎都是對“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的說明。
總之,老子所說的恒常之道的原初形態(tài)是“無”,外在表現(xiàn)是“有”。它是宇宙萬有的母體,它生一切物并存在于一切物之中。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本法則,調節(jié)著宇宙萬物的生長、收藏。它永恒地存在,依自己的規(guī)則而運行,不因人或萬物的好惡而改變。人世間的各種道只不過是人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而發(fā)明的工具性方法,而老子的恒常之道則是不以人之認可、言說、實施、踐行與否而轉移的高于天地的“元法則”。遺憾的是,世人對于這種恒常之道毫無認識,沉溺于工具性的一曲之道而不能自拔。這大概正是老子喊出“道可道,非常道”這一時代最強音的根本緣由之所在。
注釋
①⑨《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注,王卡點校,中華書局,1993年,第1、274、101—102、168—169、63、196、10—12、186、1頁。②③④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第580—581、851—853、923頁。⑤《關尹子》,《百子全書》第8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⑥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頁。⑦傅佩榮:《解讀老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3頁。⑧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61年,第490—491、838—839頁。⑩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5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25—26頁。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第53頁。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第4頁。王先慎:《韓非子集釋》,鐘哲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第148—149頁?!缎⒔?jīng)注疏》,李隆基注,邢昺疏、鄧洪波整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頁。
責任編輯:思齊
The Clarification and Correction On the Misinterpretations of Lao Zi′s
"The Tao that is Operable, is not the Eternal Tao"
Jiao Guocheng
Abstract: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Dao De Jing (Tao Te Ching) "The Tao that is Operable, is not the Eternal Tao"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Lao Zi′s "Tao". There were sharp disagreements, even fundamental oppositions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entence throughout the age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most iconic and influential interpretations in turn, such as: "The Tao is unutterable, and the utterable Tao is not the eternal Tao" and "The Tao is utterable, but is not constant and unchange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se misinterpretations have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behind Lao Zi′s texts. "The Tao that is operable, is not the eternal Tao" simply means: people usually believe that all the Tao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i.e. The Tao that is Operable), however, this kind of Tao is the anthropogenic Tao; Although it can be beneficial or it is able to solve one′s problems at a certain time, it prospers and declines with people and time, so it is not the eternal Tao.
Key words:Tao Te Ching; Tao; operable Tao; eternal Tao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