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三峽那光》和《詩畫江山》雖然都是對風景人文的書寫,但各有不同的特色。前者重點是對家鄉(xiāng)三峽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和守望;后者則是詩人的游思,不僅有詩人在祖國大好河山中領悟到的人生哲理,亦有佛教禪宗的熏陶。
關鍵詞:守望 懷鄉(xiāng) 超越 禪意
《大三峽那光》和《詩畫江山》都是李尚朝近期的作品,2009年出版的《大三峽那光》表達的是詩人對家鄉(xiāng)三峽的熱愛和守望,2015年出版的《詩畫江山》則更多的是注重詩人四處游歷后心靈上的變化和感悟。從守望到超越,看三峽詩人李尚朝是如何成就這一變化的。
一、《大三峽那光》與守望故鄉(xiāng)
“漂泊的云/你能不能帶我/抄近路回家?”{1}李尚朝多次回望故鄉(xiāng),他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情懷都寄托在了詩歌里?!洞笕龒{那光》中的第二輯《白云下面那故鄉(xiāng)》是他2000年至2008年幾次返鄉(xiāng)時創(chuàng)作的,其中不僅記錄了詩人回鄉(xiāng)的復雜心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還有對社會問題的敏銳關注。
(一)回鄉(xiāng)的復雜心情 游子離家數年,理應迫不及待回鄉(xiāng),但詩人回鄉(xiāng)的心情卻十分復雜?!盎氐酱迩f和老屋/沒有烏鴉,飛離了喜鵲/像一頭老牛的夜歸/既不輕松,也不嚴重/像一片黃葉落地/曲折走過,風吹過”?!按迩f和老屋”象征的是詩人心中的精神家園。詩人離家多年,心中牽掛的不僅是那片故土,還有它所代表的生存狀態(tài)和人文情懷。然而這些都已不復存在,所以他失去了歸屬感,“我是個終究要走的人/此生永遠/也回不到從前的老家”。除了詩人復雜的回鄉(xiāng)心情,他對自己的比喻也是耐人尋味的。在詩歌中,詩人自稱“像一頭老牛的夜歸”“像一片黃葉落地”。同樣是回家,游子的心情和夜歸的老牛是否一樣?或許對他們來說,回家與否并不重要,因為沒有太多人會在意,只在于自己的心?;蛘摺跋褚黄S葉落地”,除了自己,沒有人知道自己回來過。
(二)童年的美好回憶 回鄉(xiāng)后,詩人心中滿滿都是對童年的回憶,“蟲兒在月光下飛,天河淺淺,時光倒流/蟲兒蟲兒,一只又一只,它們飛它們飛/它們好看的姿勢,比我想象中的還有才華”。詩人的童年就是和這些大自然中最美麗的生靈一起度過的,回想小時候癡癡地看著月光下的蟲兒忽遠忽近地飛在空中,那真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候了。還有童年的蟋蟀聲,“如今沒有什么區(qū)別/蟋蟀的歌聲/還在老墻外,楊槐邊/滿地的楊花滿地的香……蟋蟀的歌聲和我們的笑聲/一樣地迷人”。在詩人的記憶中,蟲兒和蟋蟀都是他的小伙伴,他們一起飛翔,一起歌唱,每個生命都是平等快樂的?!而B蛋》《槐花香了》《大橘子》這些詩歌也都代表了詩人童年美好的回憶。
(三)故鄉(xiāng)的另一種守望 回首故鄉(xiāng),詩人并沒有只將目光停留在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中,他還將目光轉向了社會層面,提出了這些在當時還不夠重視的社會問題,希望對家鄉(xiāng)建設能有所幫助,這也是對家鄉(xiāng)的另一種“守望”?!拔液孟癖皇裁炊略陲L箱的中間/并想起了農村、城市/這兩個我居住過的地方/我還在夾縫中/爸,在人與非人之間/在精神與肉體中間/你也在夾縫中嗎?”詩人將身處在農村和城市夾縫中的自己類比人與非人之間的父親。他認為父親死亡后在“人”與“非人”之間的夾縫中,而“人”與“非人”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只要確立了“人”的概念,“非人”的概念就十分清晰。而“農村”和“城市”雖然也是兩個概念,但并不存在絕對的對立,可詩人在詩中把“農村”和“城市”兩個概念對應了“人”與“非人”兩個概念,說明在詩人的心中,“農村”和“城市”也是完全對立的。生長于農村的詩人到城市中,生活總會覺得格格不入,因為在他心中這是兩個完全不同且對立的地方,所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的夾縫中。詩人借問父親之句寫出了自己在城鄉(xiāng)融合中出現的心理落差,對城鄉(xiāng)融合這個社會問題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詩人在《空巢》中提出了另一個社會問題?!翱粘病笔请p關語,不僅指那些沒有鳥兒的空巢,還代指了留守在鄉(xiāng)村的空巢老人。“奶奶/我看見空巢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在樹上?”詩人將人和鳥進行類比,被留下的空巢老人——奶奶就像沒有能力遠飛遷移的鳥兒,被這個世界遺忘在了樹上,遺忘在了家里??粘怖先酥两袢允且粋€社會關注點,詩人李尚朝在2002年就敏銳地指出了這一社會現象,說明只有將創(chuàng)作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才能寫出真正具有影響力的詩歌。當然,這也是李尚朝心系家鄉(xiāng)的緣故,才能寫出這樣的“問題詩歌”。
“守望”是《大三峽那光》的主題,而在《詩畫江山》中,“超越”就成了主題。
二、《詩畫江山》與超越心靈
《詩畫江山》這部詩集像詩人的一部游思。劉再復曾說過:“我把自己的‘游記稱作‘游思,便是因為游記中不僅有觀感,而且還有閱讀的聯想與思索?!眥2}
(一)超越山水的心靈 “唯有時間,能淡化它的風云/唯有傍晚,能美化它的落霞/此刻,因為相對的近/我還能聽到屋檐的風聲/但歷史終將倦怠,包括風云卷起的旋渦/包括石上留下的傷痕/天高云淡,當一切遠去/我們看見的,終將是蒼狗,白云?!眥3}《廬山風云》這首詩內涵豐富,充滿張力?!皶r間”和“傍晚”本來只是兩個普通的名詞,但被詩人巧妙地融合進詩里,賦予了它深層次的內涵。“唯有時間,能淡化它的風云”,廬山的風和云在詩人的眼里本來是靜止不動的,但因為時間在變,空氣才變,溫度才變,廬山的風和云才會變化。讓“時間”這個靜止的名詞在讀者的想象中成為動態(tài)的名詞,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拔ㄓ邪?,能美化它的落霞”,傍晚是一個相對靜止的時間,落霞也正是因為“傍晚”這個時間點的出現才更加美麗生動?!暗珰v史終將倦怠,包括風云卷起的旋渦/包括石上留下的傷痕/天高云淡,當一切遠去/我們看見的,終將是蒼狗,白云?!痹娙苏J為,歷史會將一切都帶走,無論是“風云卷起的旋渦”,還是“石上留下的傷痕”,都將遠去,消失不見。這就和佛教中的“無?!毕嗨疲钪嬷胁]有永恒不變的存在。詩人明白,執(zhí)著地追求眼前一瞬的燦爛和興盛是沒有用的,因為生命是不斷運動的,我們始終處在無常的變化中。
(二)擦身而過的禪意 詩人在寺廟游玩時仿佛窺探到了一點禪意,卻又只能淺嘗輒止。就像他自己說的:“禪與我擦身而過,風卷殘葉/一陣煙,就過去了,我還沒想明白/可能又得往下一處/參觀參觀,回憶回憶”。傳圣師父說:“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每個人對于“禪”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尚朝說:“所謂的禪/就是愿者上鉤,不愿者可以游遠/與時間無關,與執(zhí)著也無關。”在詩人眼中,愿與不愿最重要,不需讓太多顧慮影響自己的本心。“所謂風生水起,都只是眼中的攝色/沿江而坐,也等于腳踏祥云/不幻想,不討論,也不贊美/從水中來,到岸上去/按照內心的吩咐/做一個安靜的人,頭戴斗笠/任水波一圈一圈/浮云潛水,過往不見?!逼鋵嵤裁炊荚谟谛?,眼前所謂的風景隨時會變,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想象祥云在自己腳下。但詩人選擇“不幻想,不討論,也不贊美”“做一個安靜的人”,看著水波一圈一圈淡去,因為一切終會消逝,執(zhí)著于眼前毫無意義。
三、從“寫實”到“寫意”
兩部詩集的主題“守望”與“超越”,可以看作是詩人從“寫實”到“寫意”的改變?!岸U意”就是改變之根源。
《大三峽那光》中,李尚朝是寫實的,他提出了“空巢”“城鄉(xiāng)融合”“三峽工程”等社會問題,這時的他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詩人客觀地提出這些問題,不僅是想紀念已經變化的家鄉(xiāng),更希望解決這些問題,將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加美好。
也許是因為看過祖國更多的山川河流,領略過更多的風土人情,詩人的心境也變得愈加開闊。現在的李尚朝依然心系家鄉(xiāng),但與上一部詩集相比,《詩畫江山》是寫意的?!稄]山風云》中的佛教“無?!庇^、《相約去錦里》中的“手持經筒的少女”、《禪是一種低音》中對“禪”靜心的領悟,這些或直接或間接出現在詩歌中的“禪意”,是詩人變化的根本?!奥?,聽,雨水的聲音,樹葉的聲音/遠處的腳步聲,鼾聲,夏夜的蟲鳴/血液流經心臟的潮汐,夕陽下的行人/鳥翅,玫瑰,金箔覆蓋蓮花的過程?!痹谌A巖寺莊重的圣地,詩人摒除周圍一切嘈雜的聲音,靜心凝聽,他不僅聽到了雨水、樹葉的聲音,就連遠處的腳步聲、鼾聲以及夏天夜里的蟲鳴聲都能聽見?!靶呐K的潮汐”大概就是每一次脈搏的跳動,詩人靜下心甚至能感受到心臟的每一次跳動和血液在身體里的每一次循環(huán)。這是一種忘卻周遭環(huán)境,只關注自己本心的靈魂修行?!霸谌A巖寺/我們看到的禪,是一種低音/低得只有心靈,才可以聽到的神明?!辈焕頃约菏欠裆硖庺[市,靜下心用靈魂感受,才有可能窺伺到神明。
四、結語
詩人在兩部詩集中完成了從“寫實”到“寫意”、從“守望”到“超越”的變化,“禪”是其變化根源。雖然李尚朝說是“擦肩而過的禪”,但“禪”至今仍影響著他,并體現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組詩《禪茶一味》就是最好的證明?!八麄冋f,禪茶一味/原來就在你的手上,越過行云流水/你可以打開一座含香的城”。
{1} 李尚朝:《大三峽那光》,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頁。本文《大三峽那光》引文均出自本書,下不另注。
{2} 劉再復:《世界游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第3頁。
{3} 李尚朝:《詩畫江山》,團結出版社2015年版,第90頁。本文《詩畫江山》引文均出自本書,下不另注。
參考文獻:
[1] 趙毅衡.重訪新批評[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2] 李衛(wèi)國.時光里的慢搖——李尚朝詩歌論[J].名作欣賞,2016(32).
[3] 周其倫.李尚朝傾情謳歌《詩畫江山》[N].新華書目報,2016-04-21.
作 者:文君竹,重慶三峽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在讀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名作欣賞·評論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