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記〉選讀》教學中,以“深度學習”的思想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自學和有針對性反饋,高效落實文言知識;以有價值的主問題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性欣賞;通過課堂的微探究與課后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體驗《史記》的文化價值,最終實現(xiàn)文言、文學、文化三者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史記〉選讀》;深度學習;文言;文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史記〉選讀》教材,屬選修課程文化論著專題研討系列,教學中要“言意俱得”,即實現(xiàn)文言、文學、文化三者的統(tǒng)一。如何實現(xiàn)這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我以為,以“深度學習”的思想指導教學,確定“深度學習”的路線,是不二法門。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使學生在深度水平上成為成功的學習者,通過積極學習文化的營造、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從而獲取知識,并且能深度加工知識,形成綜合加工的能力以及高水平思維能力。對于《〈史記〉選讀》的學習,通過實踐,我們確立了以下的有效教學路徑與學習策略。
一、文言:以自學激活文言知識
通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積累基本的文言知識,并擁有了預習、整理知識等技能,養(yǎng)成了初步的自主學習習慣。例如預習時,能結合注釋翻譯文章,強調“字字落實”,勾畫注 釋重點;能整理文言知識,用活頁本,按板塊(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按音序排列,便于查找和增補等。在此基礎上,《〈史記〉選讀》的文言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利用參考資料自主完成,就成為可能性。自主學習,就成為高效的學習方式。主動學習比被動聽講,學生吸入的信息多,其學習就更深刻。
《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指出:“沒有反饋幾乎是不可能學會抽象復雜認知技能的。只有經由精細加工,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某種程度上,精細加工對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而反饋則修正了精細加工。”為了提高自學的效率,課堂上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饋。既能督促學生認真自學,又能改變文言文知識教學的“滿堂灌”形式,避免“進度慢,效率低”的狀態(tài)。反饋前,要讓學生質疑。學生的疑問,要讓學生先小組交流解決,再集中將剩余問題全班交流,實現(xiàn)全過程生本發(fā)展的原則。
反饋要有針對性,形式多樣。反饋內容,教師應精心備課,是重點文言知識的傳達和整理,幫學生落實和補足重難點。反饋形式要多樣化,反饋的結果要做好記錄,認真落實,通過差異性的作業(yè),促進預習效果的提高,也能切合學情、因材施教。
二、文學:以賞析滋養(yǎng)學生心靈
《史記》是史學,也是文學,它是中國古代小說與散文的源泉之一,自其誕生起,它就滋養(yǎng)人們的心靈,開闊人文視野?;谧詫W的有效和文言知識反饋的費時不多,《〈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便有了更多時間放在“文”上,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性欣賞,領悟文章意蘊,感悟文學、文化內涵,從而陶冶性情,提高文化品位,提升研讀文化論著的能力,增強繼承與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課堂賞析,以生為本,提升效率,重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流程的設計,選修課程要達到以點帶面,尤其要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強化主問題意識,注重文本深度解讀,要善于從文本細小口切入,見微知著。如《李將軍列傳》的教學,從“明代茅坤說:‘李將軍于漢,為最名將,而卒無功,故太史公極力摹寫淋漓,悲咽可涕?!睂?,抓住文章首段最后一句提問,“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此句有何作用?從“善射”“不遇時”切入,引導學生進行情節(jié)梳理,分析李將軍性格特點,賞析“太史公筆法”,深入討論“李廣難封”的悲劇原因。一堂課,教學內容集中,脈絡清楚,深度學習活動由淺入深,使知識水到渠成地入腦。值得強調的是,主問題的設置要有價值,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會激發(fā)學生濃厚興趣,并能長久地思考。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效率的保障。讓學生喜愛《史記》比什么都重要,課堂賞析要善于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興趣點?!妒酚洝肥讋?chuàng)以“紀傳”為主的史學體裁,第一次以人為本來記載歷史,表現(xiàn)出對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其中人物形象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形象,性格的多樣性和人性的復雜性讓學生興趣濃厚,討論氛圍異常熱烈。教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又給予學生豐富的人生體驗。如劉邦性格上表現(xiàn)出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學生覺得十分矛盾,對劉邦最終當上帝王的原因爭論不休。經過深入探究,學生漸漸理解到,這些特點都可以說明劉邦腦瓜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正是這非同一般的謀略,使他成為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陡咦姹炯o》中展現(xiàn)劉邦“好酒及色”、言行粗魯,“奚落其父”“不提復豐”表現(xiàn)出的自私狠毒、睚眥必報的庸俗心態(tài),也就是還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學生真正感受到,這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人”,這就是司馬遷的“不虛美,不隱惡”。
三、文化:以探究拓展文化視野
《史記》是歷史,它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判斷意義。史的正宗,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妒酚洝肥俏幕瘹v史經典,且不說像《夏本紀》《周魯公世家》《河渠書》《六國年表》等就是歷史文化的經典,即便是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這樣的寫人的“名篇”,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課堂的微探究與課后的研究性學習,能較好地讓學生體驗《史記》的文化價值,感受并浸泡中華文化,達到濡染的效果。
如對課堂微探究劉邦和項羽人物形象對比,引導學生看“百家講壇”易中天的《劉邦對手之謎》,課堂上的討論內容更充實。劉志向遠大,項鼠目寸光;劉豁達大度,項氣量狹窄;劉面對挫折沉著冷靜,而項狂暴浮躁;劉為人心狠手辣,殺必殺之人,項兒女情長,濫殺無辜。除全面清楚地了解兩人的性格特點外,學生更是圍繞“誰是英雄”展開激烈討論,加深了對“項羽是本色英雄,劉邦是時勢英雄”的理解。有時也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看名家對史記人物分析的名篇,如課堂對比項羽、李廣時,先讓學生看侯計先的文章《司馬遷與他筆下的悲劇英雄》,從中學生更清楚了解了項、李兩位“悲情英雄”的共同特質,兩人都是才華卓著,創(chuàng)造了時代的神話;都存在性格缺陷但性情真實;都人生不幸,結局悲劇但贏得尊重。還理解了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中從這些悲劇英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對文本、人物的理解深入化。
課外的研究性學習,圍繞文化層面,既可以寫研究性論文,也可以組織其他活動,比如編制小報,開展專題辯論或講座等。如讓學生把《魯周公世家》與《管仲列傳》進行對比思考: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需要周公旦還是需要管仲?把這兩個人治國的方略進行對比:周公旦是一個以自己的德行才華治國的良臣,而管仲是一個以民心為標準,重視發(fā)展經濟的良臣,現(xiàn)代社會需要管仲來發(fā)展經濟,也需要周公旦培育人文精神。在此基礎上,舉辦一場專題讀書報
告會。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課堂賞析或課內外探究,學生立足于興趣點的討論,教師一定要有效引導。除內容上,課前要精心選擇,對討論中可能出現(xiàn)的阻礙,也要在課前深入思考,充分預設,從而在課堂上巧妙引導,促課堂快速推進。避免討論停留在表層的熱鬧,混亂而無所得。
總之,《史記》的生本課堂,要采用各種有效手段,調動深度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言”的角度讀懂文意,掌握文言知識,放手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帶領學生從“文”出發(fā),品味探究重點文章,重點人物,從自覺到自由,濃厚的興趣、思維的火花便在那課堂討論探究中迸發(fā)。這樣的《史記》生本課堂,怎能不給學生帶來興趣、習慣、方法和能力?怎能不使學生增強繼承與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作者簡介:艾玉紅,1974年生,女,任職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文言文課堂深度學習探究。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