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中醫(yī)診病,講究辨證施治,先行望、聞、問、切,而后據(jù)證擬方,一帖處方往往有多味本草入藥。然而,昔時也有“另類”處方,方中竟無藥石可煎,實為虛擬意療之方,卻能彰顯世間百態(tài),治心濟人,且看以下四方。
其一,代函妙方
昔有一老嫗,夫早逝,遺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謀生計,子出門經商,日久未歸。老母思子致郁,久悶成疾,遂求醫(yī)問藥。診者為一老中醫(yī),醫(yī)術高超,把脈察舌,即知病根,開具處方,囑老嫗寄往其子處取藥。
兒子接到“家書”,見別無他言,僅處方一紙,開列中藥八味:生地、知母、獨活、相思子、乳香、當歸、熟地、合歡。遂至藥鋪抓取,藥師見方,含笑告之曰:“君不必取藥,此方實系家信,囑君速回家園。”子頓悟,旋即打點行裝登程歸家。
原來,老中醫(yī)開的處方是用藥名之寓意寫的一封家書,可破譯為:“吾兒如晤:汝在外(生地)經商,日久未歸,當思老母一人居家,孤苦伶仃(知母、獨活)。老母時刻想念著你(相思子),你應記得哺育之恩(乳香),養(yǎng)育之情。望見字速回故里(當歸、熟地),可望母子團聚(合歡),以解老母之憂也?!?/p>
其二,治心妙方
昆明華亭寺,有一張專治心病的處方。據(jù)說此藥方是唐朝天際大師石頭和尚所開,歷時一千多年,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心病。
處方遣藥十味:好肚腸一根、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陽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炮制: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埋三分……
用藥時須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箭中傷、腸中毒、笑里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
其三,罵官妙方
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家鄉(xiāng)有個縣官想延年益壽,特請李時珍為他開帖滋補方。李時珍為他開了一副藥方:“柏子仁三錢、木瓜二錢、官桂三錢、柴胡三錢、益智二錢、附子三錢、八角二錢、人參一錢、臺馬三錢、上黨三錢、山藥二錢”。縣官得到藥方,如獲至寶,當即去藥鋪抓藥。
藥鋪老板頗通文墨,接過處方看后說:“大人被那郎中罵了?!崩^而道出其間奧妙,將每味藥開頭一字連起來則成為,“柏木棺(官)材(柴)一(益)副(附),八人抬(臺)上山”。縣官一聽,頓時七竅生煙,天旋地轉,昏倒在地。原來這位老爺對鄉(xiāng)民無惡不作,百姓深受其害,故李時珍開出以上藏頭藥方痛罵惡官。
其四,狐媚藥方
清道光年間,皇帝派他的侄子任靖逆將軍赴廣州,命廣州知府余保純接受英軍的投降條件。廣州人民對這種屈權辱國的行為恨之入骨。當時有一文人寫了一篇《狐媚藥方》,譏諷余保純一伙賣國賊的罪惡行徑。文曰:余黃堂號(即知府)精制《狐媚藥方》,服用可延年益壽,潤身肥囊,固寵求榮,加官進爵,實系偷生得福之妙藥。方為舌頭一根,厚臉皮一張,黑心一個,柔腸一條,媚骨一副,屈膝一對,叩頭蟲不拘多少,笑臉三方。以上八味藥用笑里藏刀切碎,口蜜為丸。以狼心一具,狗肺一副,煎成糊涂和藥進服。
這帖嬉笑怒罵之“藥方”,把媚敵求榮的奴才相揭露得淋漓盡致,人人讀之,無不擊掌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