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重慶三峽學院 重慶 400000;2.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00)
謝建忠(1950-),四川廣安人,首都師大文學博士,重慶三峽學院教授。
淺析《尸變》的勸世之談
孫歡喜1謝建忠1.2
(1.重慶三峽學院重慶400000;2.首都師范大學北京100000)
《聊齋志異》有詼諧浪漫之作,亦有驚怖悚異之談,其中的鬼怪妖仙既有善良仁慈、溫柔可親的,也有兇狠殘暴、令人恐懼的。《尸變》中的鬼怪就表現(xiàn)了殘暴的一面,作者揭露了世情世態(tài),在尤世、憤世的同時,也在想著救世、勸世。它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尊重倫理道德以及時空秩序的態(tài)度,反映了蒲松齡的救世之婆心。
《聊齋志異》;尸變;蒲松齡;勸世
中國古代短篇小說中,《聊齋志異》屬于巔峰之作,少有能與之比肩的著作,它創(chuàng)造了許多藝術(shù)典型,取得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①”是蒲松齡先生創(chuàng)作此書的目的,也是他的寄托。他依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創(chuàng)作此書,以期懲惡揚善,所以《聊齋志異》既是尤世、憤世之作,又是救世、勸世之談。
粗略來分,《聊齋志異》的鬼怪形象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善良的,人物充滿著人倫、愛情色彩,如鬼子(《珠兒》),狐友(《酒友》),鬼夫(《士偶》),鬼妻(《湘裙》),鬼情人(《聶小倩》)等;另一類則是比較邪惡的,反映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和未知,如《噴水》、《咬鬼》等,這一類小說普遍篇幅較小,故事性不強?!妒儭肥瞧渲械睦?,它的篇幅較長,且富有情節(jié)性、故事性,充分展現(xiàn)了人和鬼在面臨生死絕境時的掙扎?!妒儭分v的是老套的民間“詐尸”害人的故事,蒲松齡卻將其寫的曲折生動 :四位車夫因找不到投身之處,住在了店家新喪兒媳停尸的房間。半夜時分女尸起來對客人吹以鬼氣,致使三人被害,一人因未熟睡,看到了女尸的行兇過程,蒙被屏息躲過幾次危機,得以幸免。后來這位客人趁女尸不備,逃離住所,女尸發(fā)現(xiàn)后窮追不舍。客人逃到寺廟卻被道人拒之門外,不得已之下圍繞廟門外的大白楊樹與女尸斗智斗勇,最后女尸“抱樹而僵”,客人得以逃脫。
仔細閱讀《尸變》一文,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幾點違和之處 :其一是兒媳剛死,店家仍照常營業(yè),甚至“客宿邸滿”;其二是翁家忙于旅店營業(yè),兒子出購材木未歸,無人為剛死的兒媳祭拜守靈,只是將其放于“寢所”,僅僅“衣紙衾覆逝者”;其三是死者為大,店家卻讓旅客住于兒媳停尸房中。這三點違和之處都表現(xiàn)了對死者輕視和怠慢,并且這種做法嚴重侵犯了女尸的私人空間,也是對“死者為大”以及“男女之防”、“內(nèi)外有別”等倫理禁忌的不尊重,以致引發(fā)可怕的結(jié)果。
《尸變》是一則觸犯禁忌類型的“尸變”故事,“尸變”的出現(xiàn)是因為人對道德倫理秩序的破壞。所謂人鬼有別,擅入他人空間,暗含著對別人身體和尊嚴的蔑視和侵犯。四名車夫住于女尸房中,是一種非禮、逾禮的行為,亦可視為人對鬼界的主動進犯,所以女尸才會暴起傷人。
由于長期身處下位,相對那些步入仕途的知識分子,蒲松齡更容易看到民間所存在的種種缺陷和弊端,所以他的憤世態(tài)度中存在較多的疾俗的成分。而《尸變》一文中就暗含著家庭的不睦、不義,上文所提到的違和之處即是明證 :兒媳死后,翁家僅以“紙衾覆逝者”,旅店也正常營業(yè),無人為死者祭拜守靈,甚至讓旅客居住于死者房中。從這些細微之處即可看出女尸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婆家對女尸的不重視,這引發(fā)了嚴重后果(三名車夫死亡)。從此亦可看出蒲松齡的道德觀和做人態(tài)度 :遵守道德倫理秩序,不侵犯他人空間。
以小觀大,從《尸變》一文亦可看出《聊齋志異》是一部世教之書,唐夢責的序文也說 :“觀留仙所著,其論斷大義,皆本于賞善罰淫與安義命之旨,足以開物以成物,正如楊云法言,桓譚謂其比傳矣。②”《聊齋志異》既是尤世、憤世之作,又是救世、勸世之談。這突出表現(xiàn)在其虛構(gòu)鬼神狐仙時,采用微言大義的手法,對世人亦勸亦懲。此外,《聊齋志異》不僅充滿著奇幻色彩,也具有很強的社會現(xiàn)實性?!读凝S志異》看似是談鬼說狐,實則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尸變》來說,突出變現(xiàn)為“諷喻世情”,即披露《尸變》背后所代表的真實的世情世態(tài),并對之加以諷喻,表達了一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對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批判譴責,加強了對不良風俗的道德批判力量。
注釋:
① (清)蒲松齡.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
② (清)蒲松齡.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
[1] 蒲松齡.聊齋志異[M].長沙:岳麓書社,1988.
[2] 于天池.恐怖小說《尸變》[J].《聊齋志異》研究,2004,(01).
[3] 海力波.生死間的曖昧:清代“尸變”故事中的觀念與情感[J].民俗研究,2012,(02).
孫歡喜(1992-),河南永城人,重慶三峽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