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風
摘要:分層導學法是老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針對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進行不同層次的分類,充分考慮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來增強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分層教學不等于歧視學生,而相反是一種實質(zhì)意義上的公平的表現(xiàn)。分層導學要注意分層的隱蔽性,防止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注意動態(tài)調(diào)整,讓學生不掉隊,并接受最合適的引導;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讓學生說出解題思路,更好的分析解題思路的問題所在。
關鍵詞:分層教學;隱性分層;動態(tài)調(diào)整;科學引導
引言:分層教學方式在實踐中的應用并不是很多,原因就在于分層教學可能給學生一種精神負擔,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從而厭學、甚至退學,這就違背了分層的初衷,分層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課堂,調(diào)動積極性,在實踐中要注意幾點,如果沒有注意就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做無用功。本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引起相關學者的思考。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也是一樣,世間萬物,沒有哪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閱歷水平、智力發(fā)育來說都不一樣,因此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就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分層導學法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即將學生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進行分類。比如接受能力比較強學習態(tài)度積極的同學作為上層水平的同學,接受能力一般但是態(tài)度積極,有極強的求知欲的同學作為中層水平的學生,這類學生的特點,可能也是最為復雜的就是學習態(tài)度積極,但是相對某些問題接受能力比較弱,而不同類別的問題接受能力比較強,這個層次的學生包含的范圍是最多的,對于接受能力比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屬于下層水平的同學,這類同學的人數(shù),相對來說是最少的。教師依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和潛力傾向區(qū)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shù)姆謱硬呗院突訉W中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和提高。教學實施中教師始終根據(jù)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調(diào)控,以期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①當老師對全班同學進行特征識別之后,設計教學教案的時候就要分層對待,分層的意思不是歧視同學,而是要找出他們的薄弱點,作出最有利于他們接受的教學教案,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因為只有先對他們進行分組之后,才能更好的針對不同水平的同學進行教學。
一、分層教學的優(yōu)點
分層教學是讓同學們按照不同的接受能力進行分組,是考慮到同學們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做的安排,目的是能夠全面照顧不同層次接受能力的同學,相對于沒有分層次進行教學的方式,老師只是準備一份教案,按照全班相同的教學水平來準備的,這樣表面上是公平的,但是就會造成對其中一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的忽視,而分層次教學就是老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分組,還是準備一份教案,但是在準備教案的時候要考慮不同層次同學的接受能力,分層次進行準備。這樣看似不平等,但實質(zhì)上確實照顧了水平比較低的同學,保證了他們接受知識的權利。就好像一幅漫畫描寫的,三個不同身高的孩子,被分配在同樣高度的桌子面前,其中個子最高的能夠坐在桌子旁邊,中個子的男生能夠雙手夠到桌面,但是矮個子的同學,踮起腳來還是夠不到桌子,這就相當于是表面看起來是公平的一條標準但是實際上卻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水平,不分層次的教學,還是那副漫畫,在中個子和矮個子同學的下面分別放上不同高度的凳子,讓他們都能做到桌子的旁邊,這樣看似是不公平的,但是實際上才是最公平的,因為他考慮到了學生的不同身高問題。分層教學正是這樣的方式。一種看似區(qū)別對待,其實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填補。
二、隱性分層,動態(tài)調(diào)整
每個同學的接受能力不同,按照不同的接受能力進行分組,這種分組是隱性的,不讓同學知道的分組,因為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強,如果讓學生知道自己被分到層次比較低的分組,可能會帶有一定的負面情緒,產(chǎn)生厭學情緒,達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這個分組不宜讓學生知道。但是這個分組成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接受的能力不同,比如,在學習詩歌方面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同學,不一定在學散文的時候接受能力也強,或者是有的同學在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在一定的時間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在之后的一個時期,可能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又會下降等等,老師作為一個學科前進方向的指路人,應當時時照顧所有層次的學生,所以這個分組應當進行動態(tài)的調(diào)整。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qū)W到相應的知識并得到相應程度的提高。
三、分層備案,科學引導
將學生進行分層次之后,教師在做教案的時候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備案,并不是說教學內(nèi)容不同,而是在教學的不同層次上有針對性的進行問題的設計,語文課堂上涉及最多的就是對課文的理解,詞語或者句子的分析,表達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等問題,不同層次的備案,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問不同層次的問題,適當拔高,讓每個同學有課堂參與感,來調(diào)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上課過程中,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問題要解決,從而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就得是一個出色的導演。②比如程度差一點的同學就從字或者詞語的角度進行提問,對于中等生可以從運用的描寫手法進行提問,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從表達的思想感情方面進行提問。并進行適當性的拔高。老師提問拔高型問題的時候,要進行引導,提示,讓學生掌握答題的方法,促使她得出正確答案。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小組討論,分組的時候,每個小組要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只有一個層次的學生就起不到分組的作用了,分組就是讓同學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不足,讓學生有自省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進行討論,我們只對那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才進行討論。同時分組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互幫互助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都互相幫助,深化學生的友誼。
四、讓學生回答問題,分析解題思路
當讓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要讓她們回答出解題的思路,為什么這么作答,根據(jù)是什么,采用這樣的方式,才可以更加清楚學生的思考方式,老師對于他們接受能力的水平才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加準確。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學生說出她的解題思路的時候,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解題思路,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讓學生的成績提升的更快。
總結(jié):分層次教學是一種在實踐中應用得并不多的教學方式,但是教學效果卻很值得期待,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都能夠融入課堂當中,接受相應的知識,分層次進行教學是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老師準備教案和設計問題,讓學生接受問題的時候更加容易,當每個同學都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程武藝. 分層導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7,(32):142.
[2]陳金銘. 自主閱讀導學法探析[J]. 考試周刊,2017,(15):19.
[3]林藝璇. “學案導學”法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閩南師范大學,2013.
[4]劉志宏. 分層導學,激活職高語文課堂[J]. 中學教學參考,2013,(01):50.
注釋:
①劉志宏. 分層導學,激活職高語文課堂[J]. 中學教學參考,2013,(01):50.
②劉志宏. 分層導學,激活職高語文課堂[J]. 中學教學參考,2013,(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