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輝
摘 要:教學效益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關注教學效益,也就是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概念,并且要具備將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效益;有效性
教學效益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教學效益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因為教學效益不同與生產效益,它不僅僅取決與教師教多少的內容,而是取決與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為此,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關注教學效益,也就是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概念,并且要具備將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策略。
一、注重教學設計,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課堂教學首先是教學目標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其次是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再次,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到:
(一)精選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學內容分散,教學過程便不能深入。教材是選擇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從學科價值觀的高度出發(f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從教材中精選出教學內容,并做出適當的信息處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從而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二)優(yōu)化教學結構
安排教學結構包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安排。優(yōu)化教學結構,綜合考慮這樣幾個因素:一是學科教學理念;二是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三是體現課時特點和課時目標。其中學生是最活躍、最核心的因素。優(yōu)化教學結構,著重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順序和學習方法,體現教學設計的策略。
(三)兼顧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是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統一,兩者的聯結點在于學生。學生是課堂舞臺的主角,只有讓學生活動起來,課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種彈性設計,它兼顧到預設的計劃性和生成的可變性。如果說教案是教師的課前設計,那么課堂就是教師的現場設計,具備這二度設計,課堂才是科學的、藝術的。
二、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過去觀察一堂課,教師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如今,學生成了我們聽課關注的主要對象,是有效課堂教學關注的焦點,這是理念的更新與進步。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大、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差、良好學習習慣得不到落實等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尋求對策,主要做到下列幾點:一是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教師常常習慣性地充當了權威的角色,無形中降低了學生課堂主體的意識;二是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變成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三是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明確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途徑和方法,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四是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嚴格要求,貫徹落實;五是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三、關注教師調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能否充分發(fā)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控制、主導作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教師的自我監(jiān)控是實現課堂有效調控的前提。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活動。其行為主體之一的教師是具有理性反思和行為調控能力的職業(yè)人。自我監(jiān)控的過程表現為設問這樣四個問題:①我在做什么?②我為什么做?③我做得怎樣?④我將做什么?第一問是指教師的外在行為;第二問是指教師的內在動機;第三問是對教學效果的自我評估;第四問是即時的教學打算。自我調控的有效性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在理性價值觀的指引下展開的。
對課堂的微觀調控是實現課堂有效調控的重點。好的教學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需要教師適時地應用微觀調控的技術。首先、教師應充分而合理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來學習,讓學生的眼動起來,手勤起來,耳靈起來,口讀起來,腦活起來,逐步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其次、教師應關注教學的進程作適當調控,如對有效資源的開發(fā),對問題深層的引領,對思考方向的糾偏等;再次、教師應適度調控好教學的節(jié)奏變化。一是尊重學生的注意規(guī)律,使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相結合;二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四、實施生本教學,激發(fā)課堂活力
生本教學在目標要求、課堂角色、教學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傳統教學,它著眼于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它側重使學生“會學”。
(一)生本教學設計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教師在設計前置作業(yè)時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做到心中有“學生”。同時還要考慮學法指導的滲透,使學生懂得如何學。
2.探究性原則: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依據學情,精心構建教學問題鏈。問題設置要科學,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主導性原則:學是主線,導是關鍵,備前置作業(yè)要在“如何導”上下功夫。
(二)生本教學設計的要求
1.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有效學習有賴于教師的有效設計。
2.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前置作業(yè)的出發(fā)點,了解學情,從而確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教學對策。
3.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解決全面育人問題;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知識體系,解決知識的結構問題;吃透教材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解決因材施教、“差異教育”問題;吃透讓學生參與知識發(fā)生、發(fā)展與應用全過程的脈絡和布局,把握住知識的??奎c、能力的生長點和思維的激發(fā)點,解決學生思考、參與、探求的問題。
4.生本教學設計應以個人設計為前提,以學為主,集體研討優(yōu)化設計,分層把關確保質量的操作流程。并通過輪流設計、交流研討、課后反思、不斷改進等措施,達到學生學有所得,師生共同成長的效果。
總之,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思想使得學生學到更深、更多和更廣泛的知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