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律
定檔11月底的《嘉年華》推出了一款“懸疑版預告片”,用著片中并不存在的緊張配樂,在一幕幕讓人好奇究竟發(fā)生什么事的畫面中,以黑底白字強調(diào)“最容易被忽視的社會問題”。文晏導演的這部力作,并非一部以童真聲音和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兒童冒險片”,而是以扎實的社會批判力度,拍出了不一樣的青春成長電影。
困惑的少女
即將小學畢業(yè)的孟曉雯和張欣欣在無憂無慮地玩耍著,她們爬到水上滑梯的大喇叭開口那兒,大聲叫著對方的名字。雖然她們剛遭遇了本該非常糟心的事,但至少在張欣欣看來,那就是“干爹”喝醉酒后過分了一些的游戲,單親家庭的孟曉雯可就沒有同伴那么傻乎乎的想得開,媽媽的耳光、爸爸的無能、同學的欺凌、警方的折騰、媒體的侵犯,讓她已經(jīng)真正告別“純真的童年”,背負著越來越大的羞恥感面對未知而恐懼的未來。
電影的另一位主角,是15歲的女孩小米,她不知道自己身世和生日,沒有身份證地到處流浪打工了3年,跑了15個城市,如今想要在這座溫暖到“流浪漢都可以在大街上舒服睡去”的濱海都市真正生活下去。為此,她急需辦下一個身份證來。小米經(jīng)常走到海邊,出神看著那尊巨大的瑪麗蓮·夢露雕塑,仿若長裙正被吹開,裙底有著可以讓她扭轉(zhuǎn)悲苦生活的某種秘密。
悲劇,卻沒有英雄
小米和孟曉雯,兩個年紀相差不大又心事重重的女孩,在猥褻案件發(fā)生前有過一面之緣,之后就再沒了直接的交集。可文晏導演卻用沉穩(wěn)而流暢的電影敘事,讓身處城市不同角落的她們,對彼此的命運產(chǎn)生著決定性影響。
耿樂飾演的孟曉雯爸爸,或許是觀眾心底向往的復仇英雄。無論在網(wǎng)絡論壇還是朋友圈群聊中,我們常常聽到做家長的會設(shè)身處地發(fā)毒誓,“這事要是發(fā)生在我女兒身上,才管它狗屁法律的,一定閹了那個雜種”?!都文耆A》似乎塑造了孟濤醞釀著底層之火的形象,卻沒給予他成就悲劇英雄的機會,而這偏偏是那種不可控力量操縱下的更大社會悲劇。
帶來希望的尾聲
《嘉年華》有著一個漂亮的英文名,Angels wear white,天使穿白裙。靈感來自文晏在海邊寫劇本時每天看到的婚紗照大軍,婚紗本是西方基督教的傳統(tǒng),穿白色更能象征純潔,當然今天這個意義早就沒有了,可大家還都爭先恐后穿著白色婚紗在那兒拍照,White,也就為狂歡喧囂的“嘉年華”時代帶來某種雙重意義。
電影有著一個向《尤利西斯的凝視》和《再見列寧》致敬、同時又充滿希望的尾聲。穿著漂亮白裙子、等待開出“破處”高價客人的小米,逃出社會混子的控制,騎著電單車違規(guī)飛馳在高速公路上,一輛大貨車呼嘯駛過,上面載著剛從海灘上被卸下的瑪麗蓮·夢露巨大塑像,石灰的白裙和塑料的白裙,一道在風中飛舞。